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三八


  長征是世界戰爭史的奇跡。長征的開路先鋒劉伯承也擔當了非常恃殊的使命。他是軍委總參謀長,又兼任先遣司令,既要協助軍委運籌帷幄,又要身體力行部署和組織具體的戰役乃至戰術行動,其使命的艱難程度不難想見。

  到1935年4月29日,中央、軍委命令全軍速渡金沙江,徹底甩掉追兵,前往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劉伯承又一馬當先,率軍委縱隊、五軍團和幹部團作為中央縱隊,直插金沙江畔。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峽谷間,江面寬闊,水流湍急,形勢非常險要。如果我軍不能北渡,則有被敵人壓在深谷殲滅的危險。當時,蔣軍已發覺紅軍的行蹤,天天派飛機盤旋偵察。5月2日,軍委命令紅軍分三路向金沙江平行急進:三軍團向洪門渡江;一軍團經武定、元謀,由龍街渡江;軍委縱隊由劉伯承率幹部團一個營及工兵分隊,於4日上午到皎平渡架橋,並偵察其上游各渡河點。

  劉伯承接到命令後,率部晝夜兼程趕路一百六十華里。他自己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軍官,指揮幹部團闖入敵區公所,全殲當地民團,並繳獲兩艘木船。隨後,劉伯承命令兩個排分乘木船,趁夜渡過金沙江,一舉殲滅對岸敵厘金局三十多個保安隊員,迅速控制了渡口。劉伯承又親自渡江察看水情、渡口,一面指揮架橋,一面繼續尋找船隻。後因水流太急,無法架橋。但在當地老百姓幫助下,又找到四艘木船。劉伯承極興奮地電告軍委,稱:「皎平渡有船六隻,每日夜能渡一萬人。軍委縱隊五日可渡河。」軍委得知這一情形,即令劉伯承為渡江司令,陳雲為政委,在金沙江邊山洞裡組成渡江司令部,負責指揮部隊渡江。

  與此同時,原定在龍街渡江的一軍團,因江面太寬,架橋不成,又無船隻,加上敵機騷擾,未能渡成,在洪門的三軍團奮力架起浮橋,僅渡過一個團,橋便被激流衝垮,大隊人馬滯留北岸。整個金沙江只有皎平渡一處是紅軍的生路。鑒於上述情況,軍委急令一、三軍團速到皎平渡渡江。

  渡江司令劉伯承一面冷靜地指揮和調度部隊渡江,一面派出第三營翻山三十裡,搶佔通安鎮,消除敵人對皎平渡的威脅,以保證紅軍指揮員安全渡江。劉伯承守在江邊,親自指揮部隊渡江。

  5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過了江。他們對劉伯承指揮渡江戰鬥的巧妙和組織渡江工作有方,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毛澤東高興地說:「前些天,我們一些同志還擔心,怕我們渡不過江去,被人家擠上絕路,當時我就對恩來、朱德同志講:沒關係,四川人說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江水怎會擋得住龍呢?他會把我們帶過去的、」

  周恩來也風趣地說:「主席的估計是對的,我們不是已經過來了嗎?!」

  「哈哈哈……」朱德、劉伯承和在場的同志都笑起來,勝利、樂觀的笑聲在江面上回蕩……」

  經過九天九夜,中央紅軍的全部人馬都渡過了金沙江。劉伯承一直等到最後一班船靠岸,才舒了一口氣,下命令說。「把船全部燒掉!讓蔣介石望江興歎罷!」

  第二天,當敵軍大隊人馬趕到金沙江邊的時候,船隻已經燒毀,只見波濤翻滾,燒焦的船板早已隨波流走,連紅軍的影子也看不見了。

  飛渡金沙江是劉伯承在軍委領導下親自指揮的又一重要行動。這一行動使我軍開始擺脫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尾追之敵被拋在金沙江以南。從此,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正如聶榮臻所說。「過了金沙江,我們就真正把長征以來一直尾追我們的蔣介石軍隊甩掉了,隔了一個多星期的行程,這無疑是長征中的一個巨大勝利。」

  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形勢已經十分嚴重,在長征途中,我黨提出各黨派各階層各軍隊共同建立反日統一戰線的主張。劉伯承模範地執行統一戰線政策,宣傳紅軍的抗日主張,對川軍中的故舊進行工作,教育川軍將領不與紅軍為敵,從而巧妙地避敵鋒芒,揮師北上,表現了高超的鬥爭藝術和策略水平。

  1935年5月19日,劉伯承以紅軍先遣司令名義率部抵達會理附近的德昌。當時,駐守德昌的是「川康邊防第十六旅」旅長許劍霜。許劍霜又名許穎,曾在1926年底追隨劉伯承參加四川瀘州起義,任起義軍團長,同期加入共產黨。1927年起義失敗後,許與黨失去了聯繫,後到川軍劉元璋部任職。劉伯承到德昌城外後,派人給許送去一親筆信,先是追憶往昔戰鬥情誼,繼則曉以團結抗日大義。許閱信後深為感動,僅在豐站營、八鬥沖一帶裝出抵抗模樣,便主動後撤。紅軍于次日3時進駐德昌。許劍霜本人也在劉伯承的感召下,幾經輾轉,尋找黨組織,投奔了抗日隊伍。

  劉伯承雖然擔當開路先鋒的重任,但不把紅軍的任務局限在打仗上,而是發揮長征宣傳隊的作用,沿路宣傳紅軍的抗日主張,充分利用蔣介石同地方軍閥的矛盾,分化敵人營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士參加抗日,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四川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紅軍經過的地方又多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過去,由於國民黨欺壓少數民族,在民族間挑撥離間,製造仇恨,使民族問題極為嚴重。當紅軍到達這些地區時,反動派又派遣特務,收買少數民族中的敗類,唆使他們與紅軍為敵。這樣,能否妥善處理同少數民族的關係,對紅軍長征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當紅軍先遣隊將到西昌時,國民黨急調所謂四川「彝務指揮官」鄧秀廷的兩個正規團和附近彝民武裝近萬人,攔阻紅軍。劉伯承調查到這一情況,立即派人送信給鄧秀廷,耐心地做說服工作,說明紅軍路過彝區,目的是北上抗日,不與彝民為敵,不占彝區防地。鄧秀廷早年在川中帶兵,深知劉伯承善於打仗的底細。再者,他從劉伯承的信中得知,幾十萬蔣介石正規軍尚擋不住紅軍隊伍,自己更不是紅軍對手。於是,鄧秀廷僅僅擺了個迎戰架勢,旋即撤回原防地,向上司敷衍交差。

  劉伯承與彝民沽基部首領小葉丹結盟一事,更表現了共產黨人以抗日大業為重,尊重少數民族習俗,善於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氣魄和胸懷,是我黨我軍執行民族政策的光輝典範。時任紅軍先遣隊政委的聶榮臻曾記述說:當紅軍先遣隊到達彝區時,「中央派伯承同志來,能和伯承同志共同完成這項任務,我很高興。他不僅是個老軍人,而且是個老四川;尤其軍事上富有閱歷,遇事能深謀遠慮,作風上又細緻入微;他很注意調查研究,凡事請示報告,從不妄作主張。他過去曾經到川西一帶,對當地地理風俗人情又比較熟。」

  在處理彝民問題上,劉伯承堅定地執行毛澤東規定的民族政策,與沽基部首領結盟修好,並使老伍部中立;對受蔣介石特務支持利用、不斷襲擊我們的羅洪部,則反復說明我們是幫助少數民族求解放的。就這樣,依仗黨的民族政策,通過了被國民黨視為漢人「絕地」的彝族區,順利趕到大渡河邊,劉伯承還在彝區建立了紅軍沽基支隊,積極發展革命力量,真正起到「播種機」的作用。確實,通過彝區的艱險、複雜程度,絲毫也不亞于斬關奪隘的激烈戰鬥。事後,聶榮臻感慨地說:「多虧了伯承,要不是他,這種局面我還真是很難對付哩。」

  1935年5月24日,劉伯承和聶榮臻率先遣隊到達大渡河邊的安順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