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國元帥劉伯承 | 上頁 下頁
二二


  【13.50年前的佚文曝光,令世人驚歎。
  「老子被兒子」告發的私秘卻越傳越玄乎……】

  70年代末期,有關部門在整理共產國際移交給中國的檔案材料時,發現了一篇介紹南昌起義的極有價值的文獻,也是我黨最早、最全面的革命暴動總結。其立論之高,含意之深,實屬研究武裝暴動史的精品。

  專家們驚喜起來!自1927年南昌起義之後,特別是建國以後,研究南昌起義的論文、專著、回憶文章可謂浩如煙海,但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是這一篇。

  請看文前「小序」中的一段話:

  「南昌暴動,是中國無產階級奪取領導權在歷史上的第一頁,可惜是失敗了,在這當中犧牲了若干同志,換得來的是什麼?可以說是失敗中求得的教訓。我是參加南昌暴動負軍事責任的一人,報告此次軍事上之經過,為的是供我們的黨在失敗中研求教訓之材料,以作此後革命進行之取鑒。但作這報告有三個缺點:

  「一、南昌暴動,我是被四川貴州軍閥圍攻失敗剛逃出來參加的,暴動前之經過我不能詳盡敘述。

  「二、失敗時軍事記錄全失,此是憑回想敘述出來的,關於數字,不能正確地指出。

  「三、失敗後未能同各負責同志共同討論得一個很正確的結論,此是就個人知道的說出來的。」

  誰是文章的作者?

  劉伯承!

  80年代初,這篇文章在《紅旗》雜誌上公開發表,致使湮沒在檔案中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文獻公諸於世。

  史學界驚歎不已。如同發現了稀世珍寶。

  的確,這篇報告是我黨關於南昌起義的最豐富、最完善的一篇文字,同時,也是我黨歷史上關於武裝暴動的最早的經驗總結。在這篇長達1.4萬多字的報告中,劉伯承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革命暴動的思想,高度地肯定了南昌起義的偉大歷史意義。他最早提出:「南昌暴動,是中國無產階級奪取領導權在歷史上的第一頁。」

  在報告中,他詳細回顧了南昌暴動之前的中國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了我們黨發動這次暴動的決心及其經過情形。而且,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指出了黨在組織暴動時「根本上的弱點」,他寫道:

  「1.

  「2.空間說,未能暴動于工農有力軍事要點之兩湖,而暴動於工農不甚覺悟,形勢不好,軍實無源之江西。

  「3.在通常,革命軍自然較政府軍的兵力小,但是群眾趨於革命之結合的多,今革命群眾之結合亦屬少數。

  「4.而我軍內大半非同志領導,而無政治認識的部隊,且訓練能戰的亦不甚多,因此無收指臂效果的可能。

  「既有以上四個弱點,而與廣大之反動力量對戰,暴動的勝利,自然不敢說是絕對的。但我們如善利用反革命營壘中的利害衝突,而又施以精敏正確的行動,誠有相當勝利的可能。」

  隨後,劉伯承又從八個方面詳細列舉了我們黨在政治上、組織上和軍事指揮上所存在的錯誤,他指出:

  「1.我們的黨,無論何時要有精密的組織,威嚴的權力,才能確實領導一切,而于暴動時尤然。此次暴動的總領導者,是前敵委員會,如譚平山在南昌領導暴動,而前委並無其名。各同志處理緊要事件不完全是前委開會決定的,黨的紀律亦甚鬆懈,統系不明,權力不聚,責任不專,已失掉了領導暴動的重心。

  「2.暴動時因要戴著國民黨的帽子,未把我們土地革命的口號徹底地拿出來,農民之未能充分起來一齊奮鬥,自有一些旁的情形,而這確為主要的原因。

  「3.作戰指揮是要統一,命令是要厲行,誰也知道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這次暴動軍事上之進行,事實上可以說誰不能指揮誰,完全是友誼的協商進行。有時協商已定,怠惰遲緩而並未按照實行,甚至貽誤事機亦不負紀律上責任,這樣如何能說作戰。

  「4.我們革命是要不斷地不妥協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奮鬥的精神,堅決的手段致敵死命,如對蔡廷鍇有了斷然的處置,保存這一師至湯坑決戰,敢斷言絕對打大勝仗,立穩了我們在東江的腳跟,李濟深的基幹部隊可說是完全失敗了。乃計不出此,這是我們同志表現了小資產階級妥協遊移誤事的大罪過。

  「5.這次估量太差。估量敵人,自然要靠諜報。估量自己,就要靠仔細的認識,切實的工作。此次估量敵人力量,何以太小?是諜報的罪過。此次估量自己農民的力量,何以太大?是我們不認識不切實的罪過。因為我們既將土地口號提錯,農民力量當然減少,如農民在爭奪土地之時,確能奮鬥,但不能就未編練之農民對敵正式作戰。南昌暴動時,尚有望未編訓之農民,正式作戰者,這是何等的不認識哪。此時農民本可以擾亂敵軍的,因計劃不周,組織不好,聯絡不確實,而收效甚小,又是工作不切實的罪過。

  「6.財政本應該在剝奪地主上,堅決地精密地計劃,與毅然決然地實行,才能夠供給需要,卒於舊的普遍派款。

  「7.我們的黨平日少有準備階級的武裝,黨員軍事人材非常缺乏。

  「8.一切政治工作人員,自然不能在最短時間覺悟農民、組織農民,但到一地宣傳,亦須努力為之,又在有組織農民之地,亦沒有確實聯合。」

  人們都知道,劉伯承久事軍旅,是中國軍事界的名將。在沙州、順慶起義和南昌起義中又是主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人稱他為「革命暴動的專家」。這兩次暴動是他參加共產黨以後的兩個大動作,也是獻給中國革命的「進山禮」。可惜,由於各種原因,兩次暴動均「敗走麥城」。但劉伯承為革命屢僕屢起,奮鬥不止的精神卻與世長存。

  1985年春,筆者隨著絡繹不絕的人群,來到江西南昌的「八一起義」紀念館。劉伯承元帥的塑像威武雄壯,栩栩如生,同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並排豎立。講解員的生動敘述,將人們帶回到久遠的年代。

  1927年,南昌的盛夏,酷熱難當。誰能想到古人王勃筆下「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歐越」的寶地,即將成為中國政治與軍事的熱點呢。

  這年夏天,劉伯承悄然離開漢口之後,同吳玉章等人乘坐門罐車來到江西南昌,協助周恩來、朱德制定武裝暴動計劃,參與指揮作戰行動。

  7月27日,周恩來在江西大旅社宴會廳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和劉伯承。周恩來說:「我們這次起義是敵人逼出來的,不如此便沒有出路。起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成功的關鍵在於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於有周密的準備,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一舉殲滅南昌的敵人。」接著,照中共中央命令,宣佈前敵委員會成立,書記周恩來,委員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了在防息萬變的形勢下,對許多重大軍事問題及時作出決策,周恩來提議設立參謀團,以劉伯承為參謀長,周恩來、賀龍、葉挺為委員。為爭取這時尚未到達南昌的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蔡廷錯,把他也列名為委員。同時,成立了起義軍總指揮部,任命賀龍為總指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