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周恩來傳 | 上頁 下頁
一七


  長期以來,周恩來從事著同一些國民黨將領的秘密聯繫工作。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他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的電報中,要他們做好爭取原西北軍將領的工作。在戰鄒發的關鍵時刻,這項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一九四六年六月十六日,周恩來電告中央,馮治安的副總司令張克俠已被國民黨方面注意,現要將其妻子子女先送到解放區,請告徐冰洽辦。十七日,他電告中共中央轉陳毅說,吳化文願意找出路,請陳毅聯繫。後來,濟南戰役中,國民黨整編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率部約二萬人陣前起義,促使戰役提前十二天結束,人民解放軍減少了二三千人的傷亡。淮海戰役開始,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的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二萬多人起義,為人民解放軍迅速切斷黃百韜兵團的退路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這也是使得淮海戰役擴大規模的因素。

  在指揮解放戰爭中,周恩來日夜繁忙,席不暇暖。他參與各戰備區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的決策,對許多戰役都曾以電報作出指示。他起草的指揮作戰的電報,最多時一晝夜達二十二份。一九四八年,為了使部隊由遊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他為中央軍委擬定了《關於統一解放軍全軍組織和番號的規定》。一九四九年六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發佈命令,公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軍徽式樣。

  周恩來回到延安後,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六日,被任命兼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長。他領導了國民黨統治區波瀾壯闊的第二條戰線。這條戰線,以學生為主體,有廣大工人、農民、教員、職員、愛國民主人士等參加,展開了同國民黨反動派的迅猛異常、一浪高過一浪的鬥爭。「從解放區自衛愛國戰爭與蔣管區人民民主愛國運動的配合發展和勝利中,取消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

  第二條戰線的基礎,是周恩來在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長期工作中打下的。一九四五年的「一二·一」運動推動了全國的愛國民主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一個以學生運動為主的反內戰運動一時席捲了整個國民黨統治區。一九四六年六月,周恩來批准中共南京局上海工委書記華崗的建議,決定組織上海各界代表到南京為和平而請願。代表們六月二十三日在下關車站遭到大批特務圍攻和毆打,暴露了蔣介石不要和平的原形。從「一二·一」到「六·二三」的和平民主運動,為形成第二條戰線,迎接更大規模的鬥爭作了準備。

  周恩來兼任中央城工部部長後,一九四九年一月,調整了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共組織系統,以便配合解放戰爭,迎接全國革命新高潮。二月一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言,分析了蔣管區人民運動,指出這是「第二戰場」。他說: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事實,激起了中國人民去年年底的反美抗暴鬥爭,美蔣反動派更加陷於孤立。會議通過了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的指示,指出中國政局將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全國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新的高潮階段,現在是它的前夜,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為爭取這一高潮的到來及其勝利而鬥爭。

  一九四七年,學生運動高潮迭起。五月五日,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指示中,要求國民黨統治區的黨組織「保護我黨及民主進步力量,以繼續加緊開展人民運動」,「蔣管區城市工作,一切要從長期存在打算,以推動群眾鬥爭,開展統一戰線,如此,方能配合解放區勝利,推動全國新高潮的到來。」五月二十日,蔣管區發生了反饑餓、反內戰運動。這次運動的浪潮席捲了全國二十多省六十多個大中城市,學生運動與工人罷工、市民運動、農民抗租抗稅鬥爭等匯合一體,持續了一個多月。毛澤東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路線」,「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五月二十三日,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指示又指出:在學生運動中望堅持黨的方針,「並靈活地運用鬥爭策略,有時直進,有時迂回,有時集中,有時分散,公開與秘密,合法與非法,既區別又結合,使一切群眾鬥爭都為著開闢蔣管區的第二戰場,把人民的愛國和平民主運動大大地向前推進」。

  國民黨的中央社當時有一個顯然是縮小了的統計:從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到一九四八年六月,共發生「學潮」一百零九次,五百零六天。它說,「學潮」和中共的「一切號召和要求完全是密切呼應,若合符節」,「公然在政府後方開闢所謂第二戰場」。

  學生運動的高漲,促進了整個人民運動的高漲。

  周恩來領導的第二條戰線的鬥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既區別于陳獨秀在大革命時期的合法主義,也避免了發生中心城市武裝起義的「左」傾錯誤。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了指示,經毛澤東修改後發出。這個指示中說:「蔣近已決心撕破民主偽裝的最後殘餘,實行瘋狂的法西斯獨裁的最後掙扎」,「我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目前工作,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和靈活的策略,必須依靠廣大群眾而不要犯冒險主義的錯誤。」它分析說,在國民黨統治的城市中,單獨進行工人、市民的武裝起義,肯定地說,一般是不可能的。因此,採取或者準備採取武裝鬥爭的直接行動,都是不許可的,都有使少數先鋒隊脫離廣大群眾、遭受嚴重摧殘與招致一時失敗的危險。指示提出應當「堅決實行疏散隱蔽、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凡是已經暴露的中共黨員、進步學生和愛國人士,大批撤退到解放區,如上海撤出約二千人,北平撤出約一千人,南京撤出約幾百人,這部分人在解放後大部分回到了城市,成為人民政權各條戰線的工作幹部。留在城市內不撤走的,開展反搬遷、反破壞的鬥爭,千方百計護廠、護校、護店和保護一切公共設施,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或毀滅城市的企圖,裡應外合,配合人民解放軍完整地解放和接管城市,為國家和人民保存了元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