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一七一


  實現軍隊現代化,離不開人和物的結合。朱德從一生的軍事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在戰爭中,人與物相比較,起主導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對現代化的軍隊來說,擁有現代化武器裝備是重要的物質基礎,而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把人「現代化」起來。所以,他始終把培養德才兼備的幹部,放在軍隊現代化的首位。在一九五一年九月召開的各兵種司令員、參謀長及各軍區參謀長、軍訓處長集訓會議上,他指出:「今後的戰爭,將使用大量的軍事技術與戰鬥器材,並有大量的人員參加作戰,如果不能掌握複雜的武器技術和學會諸兵種的聯合作戰,就不能戰勝敵人。」朱德特別重視幹部在現代化中的作用。張愛萍回憶說:「朱德同志對這一帶戰略全域性的重大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論述。他認為,沒有一支政治覺悟高,軍事素質好,專業能力強的幹部隊伍,軍隊現代化是化不起來的。他要求各部隊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強對各級指揮員的培養。」

  一九五四年三月,軍事學院第一期學員即將畢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了以朱德為主席的國家考試委員會,對學員進行考核。朱德在對學員的講話中著重提出:「我們的幹部必須是有德有才,也就是必須忠心耿耿地為保衛社會主義事業而服務,努力學習,使自己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基礎,有現代化軍事科學知識和為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所必須的文化水平,並能掌握業務,富有革命事業心。」朱德認為要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就必須有文化科學知識。二十天后,他在鐵道兵第三次慶功大會上說:「要學習文化,技術兵種的指戰員沒有文化是不行的。」

  一九五一年元旦,他曾在軍委舉行的同樂會上發出「學習理論和文化科學知識,以加速部隊的現代化建設」的號召。由於歷史的原因,人民解放軍成員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很低的,文盲和半文盲數量很大。因此,全軍上下把學習文化科學知識作為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必備條件來抓,很快形成學文化的熱潮。到一九五三年,全軍基本上消除了文盲和半文盲,戰士們普遍達到小學畢業以上的文化程度。這對軍隊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化戰爭要求的優秀指揮員,朱德特別重視建立各種類型的軍事院校的工作。一九五一年,他在全國第二次軍校工作會議上強調地提出:「建設正規化的學校,培養訓練幹部,是我們國家當前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對學校的任務、辦學方針、學習內容、對學員的要求等,朱德作了一系列具體指示。他指出,院校應首先明確自己在國防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規院校應有統一的訓練計劃和制度;應有完善的設備和良好的教材;學習要有較長的時間保證;學員從入學、升級到畢業,都應有嚴格的國家考試;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不能丟掉我軍光榮傳統;要認真研究作戰對象的特點,吸收抗美援朝的作戰經驗。

  軍事院校的建立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到一九五七年已先後建立一百多所包括各個軍兵種的院校,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先後培養了二十多萬幹部,為建設現代化的國防軍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國防現代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建立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系,發展軍工生產,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朱德對國防工業的建立與發展歷來特別關心。新中國建立後,他一直把發展軍工生產,用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部隊,當作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矗在革命戰爭年代裡,從紅軍到解放軍都是「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

  武器裝備的來源,主要取之於敵。那時,解放區雖然也有一些兵工廠,但規模很小,技術落後,生產能力也低。建國初期,特別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要同世界上頭號工業大國美國的軍隊較量,需要大量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國內原有的兵工廠雖然大力增產,仍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中國政府在一九五一年五月派出以總參謀長徐向前為團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兵工代表團,赴蘇聯談判並購買了一批武器裝備。

  但是,解放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根本出路何在?朱德認為:現代化是買不來的,也是買不起的。我們的國家底子薄,連年戰爭,百廢待興,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實現現代化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黨中央和毛主席一貫倡導的辦法,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雙手去發展軍工生產。變過去的「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為現在的「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一九五〇年七月十三日,他給蕭勁光、王宏坤、劉道生、羅舜初寫信說:「海軍和飛機是近代化的兵種最高的必需的,要加強這兩個兵種,就必須有造船廠、飛機廠。有了這兩種工廠,能製造還不夠,必須要有石油廠,才能強化起來。」一九五〇年八月十四日,他寫信給毛澤東,提出對製造坦克和發展汽油工業應該抓緊,並建議把它們納入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四日,他就一九五二年工業生產計劃致函李富春時,又提出要利用已有的工廠、機器、充分發揮現有工程技術人員、熟練工人的作用,發展兵工事業,並把海軍的造船、修船包括在內。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原有的兵工廠進行了技術改造,並新建一批占全國重點成套項目百分之三十的重點工程。先後擴建了七十四個規模較大的飛機、火炮、坦克、彈藥、雷達、指揮儀、通信設備和電子元件等工廠,參照蘇聯的技術資料,先後仿製成各式武器,火炮、通信器材、工程機械、防化器材和各種彈藥等。同時,加快飛機和艦艇的製造。到一九五四年,全國軍工廠共試製成功二十三種武器,並正式投入生產。

  進入六十年代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步入以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為主的新階段。從仿造到自己設計生產,實現武器裝備國產化,這對軍工生產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飛躍,使國防工業跨上了一個薪的臺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