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八六


  隨著紅軍的北上,國民黨軍隊第十四師、第五十二師也沿贛江西岸北進,在八月上旬到達遂川地區,第二十八師向萬安集結,準備阻止紅軍西渡贛江。

  八月初,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在興國縣的竹壩召開軍事會議;接著,中共蘇區中央局也在興國召開會議。這兩個會議重新討論紅一方面軍的行動方向問題,認為贛江以西有敵軍重兵防守,紅軍如按預定計劃由萬安西渡贛江,必將陷於被動;而贛江以東的敵軍兵力比較薄弱,特別是樂安、宜黃地區只有高樹勳的第二十七師駐守,容易攻克。基於這個分析,決定放棄西渡贛江的計劃,改為北上直取樂安、宜黃。

  在這期間,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於七月二十五日聯名致電中共蘇區中央局,提議由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電稱:「我們認為,為前方作戰指揮便利起見,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級,改設總政治委員為妥,即以毛任總政委,作戰指揮權屬總司令、總政委,作戰計劃與決定權屬中革軍委,關於行動方針中央局代表有決定權。」中央局同意這一提議後,八月八日朱德、王稼祥、彭德懷以中革軍委主席、副主席名義發佈通令:「奉中央政府命令,特任毛澤東同志為紅軍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現毛同志已到軍工作。」當天,朱德、王稼祥、彭德懷以中革軍委名義下達發動樂安、宜黃戰役的訓令。訓令指出:「從目下敵軍配備上與行動上看來,判斷敵軍是以扼制我軍渡過河西貫通湘、贛之目的,將主力擺在河西,贛東敵軍數量較少,其中以樂安、宜黃方面為最薄弱」;「應該針對著北路的『圍剿」敵軍佈置較弱與我軍運動較利的一面,集結本方面軍的全力,以堅決、迅速、秘密的行動,首先消滅樂安、宜黃方面之高樹勳所部。」八月十六日拂曉,進攻樂安城的戰鬥打響。第二天下午二時,樂安城被攻克,全殲高樹勳的第二十七師一個旅又一個營,共俘三千餘人,擊落飛機一架。紅一方面軍北進首戰告捷。

  接著,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指揮紅軍乘勝前進,又先後擊潰高部兩個團,直抵宜黃城下。駐守宜黃城的是高樹勳部第二十七師的四個團,還有保安隊一個團。八月二十日拂曉,紅軍發起猛攻。經過一天一夜激戰,在當晚將守軍大部殲滅。逃往臨川的餘部也被紅三軍在追擊中大部消滅。

  至此,樂安、宜黃戰役痛快地結束了。共殲高樹勳的第二十七師三個旅,俘虜五千餘人,繳獲槍枝四千餘件。在此期間,紅十二軍乘勝進駐南豐縣城,閩西獨立第七師攻克寧化縣城。紅一方面軍在七天內取得的重大勝利,「不僅直接援助贛東北、贛西北,策應鄂豫皖、湘鄂西,並且調動了贛河敵人,使粵敵難於深入中區,給河西蘇區及紅八軍以發展機會,並可進逼吉安。」

  樂安、宜黃戰役勝利結束後,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立即指揮部隊向東急進。八月二十四日進至南城近郊,準備乘勝攻取南城。經過實地偵察,發現南城防禦工事相當堅固,地勢險要,城內外有毛炳文、李雲傑、許克祥的三個師共十七個團憑險固守。這時,周圍形勢也發生新的變化:陳誠指揮的國民黨軍主力第十一、十四、九十等師正在東進,已逼近樂安,企圖增援南城,同紅軍主力作戰;而紅一方面軍自北進以來,行軍作戰多日,沒有得到休整,全軍上下已很疲憊。

  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按原計劃硬攻南城不易得手,而同敵軍在南城城下對峙則極不利。他們從實際情況出發,果斷地決定放棄攻佔南城的計劃,也沒有按照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意圖,北上奪取撫州、南昌,而是改令紅一方面軍在撤圍南城後,南移至中央蘇區北部的東韶、洛口地區休整待機。這一決策使紅一方面軍避免了可能受到的重大損失,保持了主動地位,對以後的作戰具有重要意義。

  這時,湘鄂西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反「圍剿」戰爭正進入異常艱苦的階段。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對這兩個蘇區的反「圍剿」鬥爭十分關注,作了不少正確的指示。

  八月間,「圍剿」湘鄂西蘇區的國民黨軍隊十萬人,分幾路向洪湖根據地分進合擊,重兵包圍。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主要領導人,拒不接受紅三軍軍長賀龍提出的集中紅軍主力轉移到外線作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正確意見,而是從單純防禦的觀點出發,提出「不讓敵人蹂躪蘇區一寸土地」的口號,決定分兵堵擊。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接到由蘇區中央局轉來的這一行動計劃後,立即複電指出:紅三軍應集結全軍力量,機動地選擇敵之弱點,先打擊並消滅他一面;以地方武裝及群眾的遊擊動作,箝制其他方面,然後才能各個擊破敵人。如因顧慮蘇區被敵侵入而分一部兵力去堵,不僅兵少堵不住,而且對於決戰方面減少兵力損失更大。由於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主要領導人依然堅持自己的錯誤主張,不久洪湖革命根據地全部落入敵人手中。紅三軍不得不全部撤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