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德傳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18.第三次反「圍剿」 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來得非常快,甚至超出了紅軍原來的預料。第二次「圍剿」在五月底剛被打破,第三次反「圍剿」在七月初便開始了,中間相隔只有一個月,沒有給紅軍留下多少休整和補充的時間。 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三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三屆五中全會,著重討論。 「剿共」問題。會後不久,蔣介石就在六月二十一日帶著美國、日本、德國的軍事顧問到南昌召開軍事會議,具體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蔣介石認為,前兩次「圍剿」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參加「圍剿」的部隊都不是他的嫡系部隊,所以「圍剿」不力。這次他下決心增調五個嫡系師到江西,擔任「圍剿」主力。他們是:陳誠的第十四師、羅卓英的第十一師、趙觀濤的第六師、蔣鼎文的第九師、衛立煌的第十師,共計十萬人,加上第二次「圍剿」失敗後留在中央蘇區周圍的非嫡系部隊等,總兵力達二十三個師又三個旅,共計三十萬人。蔣介石親自擔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任前線總司令。蔣、何都坐鎮南昌指揮。 蔣介石對這次「圍剿」非常自信。他認為以三十萬裝備精良的大軍消滅三萬裝備很差的紅軍是有把握的。他表示:「這次『圍剿,如不獲全勝,死也不回南京。」又說:「限三月之內『肅清』江西共軍,如不成功則成仁;如不獲勝,自刎首級」。 由於有前兩次「圍剿」失敗的教訓,第三次「圍剿」在許多方面都有改變。因為「圍剿」兵力的增加和蔣介石的自信,在戰略方針上把「步步為營」又改為「長驅直入」,在進攻部署上,把「圍剿」軍分為「進剿」部隊和「駐剿」部隊兩部分。「進剿」部隊擔任「長驅直入」的任務,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駐剿」部隊擔任在己佔領的地區修築工事,作為「進剿」部隊的依託,並就地「清剿」,鞏固已佔領地區。在行動上,把以一個師為一路獨立行動,改為以兩、三個師為一路,互相策應,避免被紅軍各個擊破。對蘇區,實行殺光、燒光、搶光,企圖使紅軍失去生存的條件。 第三次「圍剿」來得那樣快,那樣突然,而紅軍各部還處在分散狀態,主力遠在閩西和閩西北地區,這對紅軍自然是很不利的。六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朱德出席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在南豐康都召開的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著重分析了當前的軍事形勢,討論第三次反「圍剿」的戰場選在什麼地方的問題。認為從當前敵人的態勢來看,這一次「圍剿」不大可能只集中一路進攻,很可能分成幾路從不同的方向齊頭並進,夾攻紅軍。但不管他們分幾路進攻,紅軍仍應該「誘敵深入」,把他們引到贛南中央蘇區腹地來打。朱德後來說:「我們知道這一次比第一、二兩次更困難了,知道硬打是不行的。」因此,紅軍把未來的第三次反「圍剿」的戰場預定在贛南的興國、雩都、寧都、瑞金地區。 七月一日,蔣介石正式下達進攻命令。三十萬國民黨軍隊分成左翼集團軍和右翼集團軍,以急風驟雨之勢向中央蘇區「長驅直入」。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朱紹良的第三軍團、蔣鼎文的第四軍團、趙觀濤的第一路進擊軍、陳誠的第二路進擊軍,共七個師的兵力,由南城、南豐方面向廣昌、石城、寧都猛攻,企圖尋找紅軍主力決戰;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蔣光鼐的第一軍團、孫連仲的第二軍團、上官雲相的第三路進擊軍,共七個師的兵力,分別由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一線,向富田、東固、崇賢、沙溪、蓮塘、寧都等地深入,實行「進剿」和「清剿」。他們的總的戰略意圖,是想把紅軍驅趕到贛江邊而一舉殲滅。 這次大舉進犯雖然來得很快,很突然,但朱德、毛澤東仍舊沉著鎮靜地應付。他們當機立斷,決定按照「誘敵深入」的方針,一邊指揮留駐贛南的部分紅軍,在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的配合下,開展遊擊戰爭,牽制「進剿」軍的前進;一邊指揮正在閩西和閩西北地區的紅軍主力,迅速收攏部隊,回師贛南,誘敵深入到興國、雩都、寧都、瑞金預定的作戰地區,相機轉入反攻,以打破第三次「圍剿」。 僅有三萬多人的紅軍,在沒有得到必要休整的情況下,要打破超過自己十倍的三十萬敵軍的大規模「圍剿」,這是一個多麼艱巨的任務!朱德十分清楚,要勝利地完成這一艱巨任務,除了確定正確的作戰方針之外,還必須加強党對紅軍的絕對領導,提高軍隊的素質,強調集中指揮和統一訓練,以增強紅軍的戰鬥能力。他撰寫了《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分別在七月七日和七月十四日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機關報《戰鬥》第二期和第三期上連載。 朱德在文章中指出,在當前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創造鐵的紅軍是目前黨的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怎樣創造鐵的紅軍呢?朱德提出了六個基本條件:第一,「確定紅軍的階級性。」文章中說:「紅軍是工農的軍隊,也可以說是一切勞苦群眾的軍隊。」 第二,「無條件地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文章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和中國工農紅軍成長的過程來論述:「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工農紅軍只有在共產黨正確領導之下才能夠完成它的歷史的偉大任務。」並且指出:「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經過紅軍中的政治委員與政治機關(政治部及政治處)實行它的領導作用。」 第三,「政治訓練的重要。」文章中說:「紅軍的政治訓練是啟發和提高指揮員戰鬥員的無產階級的覺悟。使他們認清本階級的利益,努力於本階級的政治任務,與敵人作決死的鬥爭,去達到消滅敵人、解放本階級的目的。」 第四,「軍事技術的提高。」朱德一向重視不斷提高紅軍的軍事技術。 他在文章中說:「中國的新式武器來自各國,類型也日益複雜化。因此,紅軍在戰術方面必須超過敵人,在技術方面必須努力學習使用新式武器的知識,以便我們從敵人中間得到新式武器時,一到手就知道如何使用。」 第五,「自覺地遵守鐵的紀律。」文章中說:「自覺地遵守紀律的精神的養成和提高,就是使各個指揮員戰鬥員的忠實勇敢,服從紀律,匯合成為全軍的忠實勇敢,服從紀律。有了這樣自覺地遵守紀律的紅軍,就是鐵的紅軍。」 第六,「要有集中的指揮和統一的訓練。」朱德指出:「要使紅軍的行動,在任何情況之下,有最大限度的集中性,去消滅它的階級敵人的武裝。」 正當國民黨軍隊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規模空前的進攻的時候,朱德發表這篇論文,對提高紅一方面軍乃至整個紅軍的作戰能力,取得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對以後紅軍的建設也有很大的意義。 國民黨軍隊的行動很快。七月上旬,何應欽指揮左翼集團軍日益逼近紅一方面軍總部駐地福建建寧。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紅軍的主力所在。何應欽錯誤地判斷紅軍主力已由閩贛邊界向廣昌、石城、寧都轉移,命令軍隊繼續向南推進,於七月中旬先後進佔廣昌、寧都,結果並沒有找到紅軍主力,撲了個空。接著,他又錯誤地判斷紅軍主力可能在甯都西北地區,命令軍隊奔向這一地區,又撲了空。陳鉻樞指揮右翼集團軍按計劃向富田、東固、寧都一帶推進。當時天氣炎熱,他們進入蘇區後,因地形不熟和到處受到襲擾,又找不到紅軍主力作戰,東奔西突,陷入狼狽的困境。朱德曾這樣描寫道:「他們追著追著,天天爬山,還沒接火,已經不知累死熱死好些了。」這時,如果紅軍主力從閩西和閩西北駐地直接插向預定的作戰地區寧都、興國一帶,將同敵軍主力相遇,對紅軍是不利的。毛澤東、朱德和臨時總前委決定「避敵主力,打其虛弱」,采勸磨盤戰術」,向南實行千里大迂回,繞過敵軍進攻的鋒芒,從中央蘇區南部插入敵人背後。朱德通俗他說:「我們的方法,就是先躲開他(敵人),疲勞他,等他疲勞不堪了,再開始打。」七月十日前後,朱德、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和總司令部,由閩西、閩西北駐地出發,從敵人的左側,沿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脈向南急進。盛夏季節,烈日當空,氣候悶熱。再加上缺少糧食,吃飯極度困難,每天只能以稀飯充饑。但是,紅軍依然精神振奮地向中央蘇區南部進發。 七月中旬的一天,朱德率領隊伍由廣昌的尖峰向石城、瑞金方向前進,路經北坑時見到當地的遊擊隊員熱情地前來相迎。「朱總司令從馬背上跳下來,走到大家面前,用關切的口吻告訴他們:敵人許克祥師的部隊已經從南豐出發,尾隨我們。他們的前頭部隊已經到了尖峰的黎花山一帶。我們部隊按照毛委員的決定,要甩開這裡的敵人,轉到後面去消滅他們。說到這裡,朱總司令關切地叮囑遊擊隊員們:你們要提高警惕,堅持鬥爭!說完,矯健地跨上座騎,朝大家揮揮手,帶領部隊繼續前進。」朱德、毛澤東率領紅軍隊伍,在連續十幾天的急行軍中,經安遠、寧化、長廷瑞金等地,繞道千里,於七月二十二日,到達零都北面的銀坑地區,隱蔽在深山峽谷中。在這裡同紅三軍主力、紅三十五軍和由廣西轉戰到江西中央蘇區的紅七軍會合。朱德、毛澤東率部在銀坑地區休整了幾天並觀察了敵軍動向後,於七月二十八日又率部向西北方向轉移,來到興國北部的高興圩。部隊在這裡一面休整,一面準備轉入反攻,並進行了戰前的政治動員。 不久,國民黨軍隊已發現紅軍主力在興國集中,並錯誤地判斷紅軍主力有西渡贛江的意圖,便集中九個師的兵力,分幾路向興國猛撲過來,企圖圍殲紅軍主力于贛江東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