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六二


  中飯後與幾位專家交流上午收集的情況。

  下午3:30,袁院士下樓,欣賞司機買回的一台咖啡色小
  摩托。袁院士發動摩托,笑得非常開心,騎著摩托下田。
  晚6:30,袁院士騎摩托從田間回來吃晚飯。育種中心的
  三餐飯非常簡單,記者看到公佈的上個月伙食賬平均每餐為
  1.81元。
  晚7:30,袁院士與幾位助手一邊散步一邊談話,他走得
  很快。
  晚8:00左右,與幾位老專家打麻將,輸家在桌子下鑽
  一圈。
  麻將散後,袁院士獨自在臥室內看書寫作。
  這時候三亞荔枝溝非常安靜,海風很柔和,山野田地沉
  浸在黑夜之中,只有育種基地的不少房間閃著燈光。

  袁隆平的腸胃不好,患有過敏性腸炎,吃大鍋飯有困難,便自己做飯炒菜。他總是重複地說,清茶淡飯對我最相宜。每頓飯前他都吃一點花生米,邊做飯,邊用手揀來一粒粒花生米不停地往嘴裡送。他總是重複地說,這是邊吃邊做兩不誤,很節省時問。

  原來,一個世界級科學家的生存需要就是這麼簡單。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如同駱駝與沙漠,駿馬與草原,鳥與樹林,彼此相互依存,相互組合。哪裡有雜交水稻科研的新課題,哪裡就有袁隆平。湖南的冬天不能生長雜交水稻,那麼,他便到海南島去尋找冬天裡的春天。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30多個春秋的南來北往,袁隆平在研製雜交水稻的征途中,行程何止八千里路!他所遭受的磨難,與他取得的成就比起來,只不過是征程上的些許「塵」與「土」罷了!

  【第三十一 走近「米菩薩」】

  清明前夕,袁隆平夫婦來到掩埋父母骨灰的「墳塋」前,點燃了一些黃紙,以示緬懷與祭祀。一陣微風吹來,紙灰四處散去,紛紛落在他們的頭髮上、衣服上。妻子鄧哲說:「明年別燒紙了,種兩棵樹吧。樹是有生命的,倘若父母有知,他們一定會喜歡有生命的綠樹陪伴他們。」

  袁隆平點點頭,陷入了沉思,憶起了母親對他的諄諄教誨。

  那是1984年6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當他把中心的事務處理好以後,便趕回安江農校探望老母親。老母親聽人說兒子在長沙當了官,這位知書達理的母親早已為兒子準備好了一篇文章——孔子的《論語·為政》。媽媽告訴袁隆平,孔子的這篇《論語·為政》,是闡述為官之道的好文章。接著,這位熟讀孔孟之書的老人,用自己的語言,向愛子講述了書中的內容。她說:

  「孔子在這篇文章中警示後人,為官之人應具有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孔子把這五種美德歸納為:

  「為官者,應使老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不耗費;

  「選擇老百姓可以幹的事情,叫他們去幹,老百姓滿意,而不怨恨;

  「追求仁義,而不貪圖財利;

  「性情寧靜淡泊,而不居功自傲;

  「態度嚴肅,而不兇猛。」

  老母進一步解釋說:

  「切記先祖的教誨,永遠去做對黎民百姓有益的事情,永遠追求仁義,不貪圖其他,群眾便會擁護你。」

  袁隆平畢恭畢敬地聆聽著母親的教誨,連連點頭稱是。袁隆平告訴母親,自己畢生所傾心的雜交水稻事業,正是一樁對黎民百姓有益的事業。

  老母親微笑著點了點頭。

  老母親的教誨,猶如一股清泉,注入他的心田,洗滌著他心靈的塵埃。母親的教誨,註定是要影響他一生的。他以為,母親的這些教誨是永遠值得珍重的。

  袁隆平自稱是紅土地的子民。他與農民一同下地幹活,有著與農民一樣的在太陽底下蒸發的汗珠,有著一雙與農民一樣的在紅土地上尋夢的眼睛,有著與農民一樣的隆起的肌肉與青筋,也有著與農民一樣的樸實與簡約。他走在一片片紅土地上,留下了與農民一樣的一串串赤紅的腳印。在山梁,在河灣,在田埂,在路邊,留下了與農民一樣的沉思……

  儘管袁隆平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科學家,可看上去的確像一個地道的農民。曾有人笑他太「土氣」,他說:

  「我是在重慶長大的,重慶曾經是國民黨的陪都,非常繁華,所以我並非天生就這樣土氣。可我現在幹的是農業活,天天與農民打交道,如果穿得很挺括,就會讓農民覺得生分,他們就不會同我交朋友了。農民需要我,我更需要農民,我國農民有很豐富的水稻種植經驗,我時刻都在向他們學習。再說,我整天穿得挺挺括括的,還怎能下地幹活?」

  袁隆平這位紅土地的子民,每每出現在紅土地上,每每出現在農村,總會受到鄉親們的歡迎。鄉親們把他看成最親的親人。他每到一個村,便會引得全村人出動。老農們與袁隆平有說不完的話,濃濃的鄉情,喚起了他對鄉村生活的眷戀。鄉親們殺豬宰羊,富裕了的鄉親總是用最豐盛的農家宴席款待他。飯菜有雞有肉有野味,有池塘捉來的鮮活鯽魚煲制的魚湯,還少不了他喜歡吃的花生米。農民用自己釀制的甜米酒招待袁隆平,他們幹了一杯又一杯。袁隆平原本是不喝酒的,但既然是農民兄弟自己釀制的甜米酒,那是必定要喝的。因為那杯中的米糟酒,滴滴都是濃濃的鄉情。

  袁先生與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情誼。他時常告誡同事,研製的良種不要賣貴了,要讓農民得實惠。

  外國商人要與他合作,利用他的技術賺錢,他不幹。他說,不能讓外國人賺中國農民的錢。

  在田問,袁隆平把自己培育的種子送給農民去試種。為此,每年春節他都意外地收到農村寄來的山貨特產。許多進城辦事的農民,總要給他家提來一隻雞,一塊臘肉,或是香菇什麼的。

  在袁隆平的心目中,農民朋友給予他的獎勵,重於諾貝爾獎。袁隆平家的大門,對布衣的來訪者是永遠不會上鎖的。

  廣大人民群眾稱頌袁隆平功蓋華夏,績鋪九州。然而,袁隆平卻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保持了中國知識分子真誠、熱情、樸實的傳統美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