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四七


  「人們曾經把『水稻白花授粉』的習性看成是永恆的,一成不變的,而我們則依據自然規律將它改變為雜交作物……

  「眾所周知,大自然是極其複雜的,可是,當我們用現代科學對它揭密以後,誰能想到,它竟是用最簡單的法則構成的。構成一個事物,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按照一種模式來複製,大自然所用的正是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看似簡單,但大自然卻用它創造出了種種奇跡,創造出了一個多姿多彩、充滿了生機的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既要崇拜自然,又要鼓起征服自然的勇氣……」

  袁隆平的講課,總是充溢著愛國主義激情。他說:

  「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為之自豪。我們不曾卑微,因為在人類生長的生命之鏈中,我們承先啟後,正從無限走向無限;我們也不曾驕傲,因為在人類創造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未來的路依舊很長,很長……」

  一位外國學者說:

  「聽袁先生講課,總覺得有一股不可遏制的科學衝動,有對新鮮事物的靈敏嗅覺兼之深沉的思考,有樂而不疲的創新欲望。從哲學的層面看,袁先生對科學的貢獻超越了創建雜交水稻本身,其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對其他學科的發展同樣有借鑒意義。」

  還有一位外國學者稱讚說:

  「中華民族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中國的愚公敢移山,精衛敢填海,誇父敢追日,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堅強意志的民族。在袁隆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優秀子孫的良好品格。袁先生所創建的雜交水稻,當說是中華民族開掘出的新的瑰寶。」

  的確,袁隆平的事蹟,向全世界證實了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業科學家在發展中國農業科學的事業和探索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而,創造了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

  【第二十三章 雜交水稻之父】

  自1979年以來,按照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斷出訪世界各國,幫助不同膚色的民族培植雜交水稻。他多次赴菲律賓、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緬甸等發展中國家,指導當地科學技術人員培植雜交水稻;赴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登臺講學,傳授技術,培訓農業技術專家。

  袁隆平第一次走出國門是1979年春天,他應邀參加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舉辦的一次學術研討會。

  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是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是國際上最權威的水稻專門研究機構。它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遠郊的洛斯巴洛斯鎮。

  這次研討會有200多位學者參加。中國科學院應邀組織了一個由4人參加的專家小組,袁隆平便是這個專家小組的成員之一。這個專家小組準備宣讀的論文是袁隆平用英文撰寫的,題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

  按照研討會的規定,每個專家組由兩人登臺發言,其中一人宣讀論文,一人現場答辯。中國專家組推舉袁隆平宣讀論文,推舉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林世成答辯。但因為林先生對雜交水稻不熟悉,只好由林先生宣讀論文,由袁隆平作現場答辯。

  會議開始後,第一組由美國一位專家宣讀論文,由日本的著名學術權威新城長友先生進行答辯。新城長友早在1968年便搞成了雜交粳稻「三系」配套,但因始終沒有解決制種技術問題和F1代雜種優勢問題而擱淺。但新城長友先生在學術上的創舉意義是重大的。所以,他們的首席發言無疑是很成功的。

  接著,當林世成先生宣讀完袁隆平撰寫的那篇論文以後,便由袁隆平進行答辯。

  日本專家新城長友率先提問,他說:「請問袁隆平先生,按你們論文中提供的表格,中國雜交水稻制種的異交結實率是相當高的,你們是怎樣達到這樣的高水準的呢?」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母本不育系與父本的花期準時相遇,再施以人工輔助辦法,施行人工『趕粉』。」

  「請問袁先生,『趕粉』是什麼意思?」一位澳大利亞學者問道。

  袁隆平微微一笑,回答說:「『趕粉』是我們中國人創出來的詞匯。它的意思就是在雜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復系揚花期的午間,人們拿一根竹竿,橫向推動父本的莖稈,使稻穗大幅度搖擺,抖動雄蕊,使雄花粉四處飄散,這樣,可以使母本雌蕊充分受精,從而提高結實率。我們中國人便形象地用『趕粉』兩個字概括了這一整套操作。」

  「袁先生的回答很有情趣。想想看,一粒粒小小的雄花粉,用人工的辦法引它隨風飄飛,當它如意地飄落到雌蕊柱頭時,它們便會結出可愛的果實。那該是多麼有趣的景致啊!」新城長友幽默而風趣的話語,引來滿堂笑聲和掌聲。他接著問,在我們的實驗中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不育母本總有包頸現象,請問袁先生,你們是否遇見了同樣的問題?怎樣去解決?」

  「是的。我們也遇見了同樣的問題。我們目前所找到的辦法是噴施『920』(赤黴素),刺激『母稻』抽穗。」

  因為當年雜交稻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既不夠普及,又不夠深入,所以這次關於雜交稻的學術話題就顯得不那麼活躍,因而答辯很快結束了。

  第一次走出國門的袁隆平回答了諸多外國學者的提問以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1982年的初秋季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