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
三八 |
|
鄧哲望著他微微一笑。他接著說: 「我有時想,每家每戶都存一些鮮花生放在房間裡,不想吃,聞聞那味兒也香啊!」 鄧哲又沖他笑。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春風乍起,這草便綠了,那播下的稻穀也破土了;由嫩黃逐漸變得綠生生的,綠得如癡如醉,綠得笑容可掬。 他在那片既真實又虛幻的綠色中,播種著希望,播種著汗水,也播種著悲歡,直到收穫。 年復一年,稻穀發生著生命的枯榮與循環,不言而喻,稻穀在袁隆平的心目中永遠欣欣向榮,儘管它們也不無死亡: 每每獨自一人蟄伏于綠色的原野中,勞作在靜謐的稻田裡,他總有一種遠離塵囂的感觸,總有一種獲得某些內省和超然的心境。 此刻,他走在一條山石小路上,小路通往校園深處,顯得凹凸不平。他凝視著腳下這彎彎曲曲的小路,默默地問自己:這條小路不就象徵著我們人生的軌跡嗎? 眼前是波濤滾滾的沅水,沅水上架著一座彎彎的橋。看著那橋,那水,他憶起了昔日那一具具餓殍,他感歎祖國經受的憂患。那慘痛的一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竟然成為了他前進道路上永遠的動力。 秋風漸起,草便黃了。草黃了,便發出了袁隆平將要遠征的信號。 春來秋去,枯榮一歲,循環往復。他與水稻的關係是,你榮我伴,你枯我去,渾然天成。水稻還是水稻,改變著的是悠悠歲月,改變著的是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這一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種的「南優2號」雜交中稻畝產628公斤;他耕作的晚稻示範田20多畝,平均畝產511公斤。 1974年眼看就要過去了。這期間,雜交稻「三系」配套已經完備,高產優勢也已經呈現在眼前,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當年,他們制種試驗田的產量很低,每畝生產雜交種子只有5.5公斤。提高制種產量,又成為袁隆平科技攻關的新課題。這一新課題攻克與否,成了雜交稻能否大面積推廣的關鍵。 這時,反對研製雜交稻的人又有了新的話題,他們說: 「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花粉量少,花粉壽命短,柱頭弱小,且多數品種不外露,每日開花時間短,這些特徵均不利於異花授粉,故制種產量非常低,難以大面積推廣。」 袁隆平在「制種低產論」面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當時,他的一位弟子唉聲歎氣地說:「難啊,幹成一件事真是難啊!」 袁隆平對他的弟子們說: 「我們生命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承受壓力的載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業『風和日麗』,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挫折和失敗總是不斷地伴隨著我們。一個人的一生,順利是相對的,不順利是絕對的。我們應該有走向成功的決心和信心,也應該有承受坎坷、承受不幸的勇氣。若把前進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化做動力,我們便會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一位弟子聽了袁隆平的一席話,頗有感慨地說:「還是袁老師說得對,我們應當有勇氣、有信心走向成功!我們搞雜交稻『八十』個關隘都走過來了,可不能被最後一個『制種低產』的關隘擋住呀!」 袁隆平接著說下去: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真正打敗我們,除非自己打敗自己。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激流勇進。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前奏,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也就將要看見成功的背影了。 「古人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沒有挫折與失敗,就不會懂得成功的艱難,就不懂得奮鬥的可貴。」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探秘總是百折不撓,萬劫不回,一往無前的。他總是身先士卒。為了攻克制種高產這一關,他守在制種田裡,幾乎不分晝夜。終日太陽曝曬自不必說,颳風了,下雨了,他也不肯躲避,時常戴著一頂破斗笠,留在制種田裡,死盯死守。 他說,動物乃至人身上的內分泌也存在於植物,存在於水稻身上,這就是水稻的生物鐘。雜交稻,什麼時候分蘖,什麼時候揚花,什麼時候授粉結實,就是按那生物鐘行動。袁隆平的行動也不得不聽憑於這種生物鐘的調遣,他用只爭朝夕的精神跟蹤植物的生物鐘。 那生物鐘終於幫助袁隆平破解了「制種低產」之秘密——制種產量的關鍵在於水稻母本的花期是否與異花父本的花期準時相遇,異花父本的花粉能否借助風力和人力均勻地散落在不育系的母本花藥上。 就這樣,袁隆平從1973年冬季開始,在天涯海角不分晝夜地探索制種高產經驗,親自觀察不育系母本和配製的父本的花期,並尋找葉齡與花期的關係,按照他探索的生物鐘,推算播種期,採取父本與母本分期播種,調節花期,並輔以割葉、剝包、人工授粉等行之有效的綜合性措施,提高了結實率。 1975年春,湖南省協作組培植的27畝制種田,平均畝產29公斤,其中高產丘畝產超過了50公斤。1977年,袁隆平系統地總結了制種攻關的實踐經驗,寫出了《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這篇重要論文,在科技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並揭開了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高產的序幕。 隨著時光的推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掌握雜交稻制種高產的方法越來越熟練。他們依據雜交稻不同的生長期,採取父本與母本分期播種的辦法,並採取調節溫度、控制水肥、施用生長激素等辦法,調整父本與母本之間的花期,使之盡可能完滿地重合。 除父本和母本分期播種以外,為了解決花期不遇的問題,袁隆平還採取了另外一種補救措施。一般不育系的母本分為開花、盛花和謝花三個時間段,他圍繞母本這三個時間段,將父本分三期播種,分別將三批父本的盛花期接連不斷地對準母本的開花、盛花和謝花的三個時間段。這樣,即使第一批父本的盛花期沒有和母本的盛花期重合,第二批,第三批,總有一批能夠重合,這樣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於是,雜交水稻大面積高產制種的時機成熟了。 一粒種子也是一個生命。因為生命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虔誠地向前探索;因為人們總能夠一步一步地趨向理想的彼岸,從而給予了袁隆平為之奮鬥的希望之光。 雜交稻顯現的優勢,給了袁隆平希望之光。1976年,他將試驗範圍進一步擴大,而各個試驗點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一般每畝增產稻穀50公斤至100公斤,比當地優良常規稻種子增產20%以上。 袁隆平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雜交水稻制種高產之路,他這樣寫道: 首先,要選擇親緣關係較遠一些的父本和母本; 其次,要選擇經濟性狀可以互補的父本和母本: 第三,親本之一應是高產品種的恢復系或不育系; 第四,要準確把握時間,保證「母稻」與「父稻」花期相遇。 綜上所述,只要認真做到上述四條,就可以選育出一批營 養優勢和生殖優勢並茂的優良組合,就可以做到制種高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