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三五


  「母稻」(即雄性不育系)接受「父稻」(即恢復系)的花粉而結實,從而獲得大量雜交一代種子,滿足大田生產的需要。然而,要使「母稻」的雄性不育品格能夠保持,即「母稻」自身能夠「傳宗接代」,還必須篩選出另一個父本水稻品種——雄性不育保持系,使它能夠自交結實,即給不育系授粉後,能夠保持其雄性不育性能。為此,袁隆平根據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的配套關係,重新制訂了一個分三步走的行動方案:

  第一步,尋找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這項工作業已完成)作為試驗材料:

  第二步,篩選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第三步,篩選雄性不育恢復系。

  上述三條,曾經是袁隆平最初的理論設計,即「三系」配套。「三系」配套即將成為現實。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決定組織全國性的協作攻關。袁隆平慷慨地把辛勤培育了近一年的「野敗」材料——已表現出非常優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的雜交Fl,分送給我國各有關單位,大家廣泛協作,共同進行實驗研究。

  1971年的初春季節,當「野敗」第二代——雜交Fl在南紅農場拔節抽穗的時候,先後由湖南、廣東、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新疆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18個單位的50多位農業科技人員趕來海南,一道參加實驗。聞訊趕來參觀的,慕名前來拜師求教的,絡繹不絕。

  「送客的餃子,迎客的面。」一年四季有近兩季生活在海南島的袁隆平,有自己待客的章法。島外來了客,跋山涉水遠道而來,自然是同行。

  「天下同行一家親」,每逢來了客人,袁隆平總是親自下廚房忙著和麵。麵條擀好了,水也燒開了,一鍋魚湯麵很快便熟了。

  「鯽魚面吃的是湯水,很有營養啊!」袁隆平盛來一碗又一碗湯麵端到客人面前,笑微微地說。

  「袁老師的廚藝不錯嘛!」客人邊吃邊誇獎袁先生的廚藝高。

  「好吃歸好吃,可要把舌頭鉚牢呀,萬一把舌頭咬下來可就麻煩了。」袁先生風趣地在一旁對客人說。

  說話問,羅孝和和尹華奇拿出了他們平日捨不得吃的墨魚蛋、臘肉,作為下酒的小菜。他們總是喜歡倒著來,先吃飯,後喝酒,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直喝得面紅耳赤……

  南國的初春季節,一片一片的雜交水稻瘋狂地拔節、揚花。袁隆平感到自己的呼吸從未這樣舒暢過。來海南的客人們一批接著一批,簡直是從未有過的繁忙。

  在這片土地上,袁隆平與客人們一樣,逗留,離去,又回來。如今他卻是長久地融人了這片土地。

  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白天,袁隆平在實驗田裡手把手地給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工作者講授水稻雜交的操作技術;晚上,給大家講授培育雜交水稻的理論課,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的同行們。他說:

  「諸位同行,諸位朋友,你們來得正是時候。倘若早來,你們很可能跟著我們多走不少彎路,多吃不少苦頭。現在,咱們有了『野敗』,就意味著我們成功地找到了它的保持系,離我們培育出新的不育系只有一步之遙。成功在即,只需大家團結一致,繼續努力!

  「7年多的實驗和研究,使我們搞清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種類和許多基本原理。從實踐中我們摸索到了雜交水稻試驗中關於測交、回交的規律,以及人工製造保持系和恢復系的技術要領。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到了利用野生稻資源實行遠緣雜交,尋求突破『三系』的新思路。就是在這種新思路的指導下,我們發現了 『野敗』,科學地利用了『野敗』,於是,『野敗』便為我們開創了一條成功之路。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的相聚。」

  接著,他用哲人的眼光解釋了生命的神秘性,他說:「水稻和人一樣,也是宇宙億萬年演化的產物。它的存在和我們人類的存在一樣神聖,它和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生命。水稻也和其他作物一樣,看似簡單,但它也是很神秘的。水稻根植於大地,沐浴著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將宇宙靈氣和日月精華演化為一種物質。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同樣,一株水稻也濃縮著宇宙與人類的無窮信息。幾千年來,水稻固執地按自己的本來面目生長,它固執得幾乎令人類羡慕;但同時,我們又利用雄性不育的雜交手段否定了它們的固執。想想看,那些常規稻幾千年來一直默守著它那寸土之地,永遠不肯離開它那自花授粉的模式。然而,我們人類發展到今天,終於打破了它那固守不變的模式……」

  袁隆平講課思維敏捷,語言生動,且風趣幽默。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喜歡聽他講課,也喜歡和他開玩笑。他永遠保持一顆童心,性格非常隨和,他走到哪裡,哪裡便有歡聲笑語。但在科學試驗中,他卻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不驕不躁,毫不懈怠。人們說,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科學研究的過程,既是造福於民的過程,也是其人格日趨完善的過程。

  3月下旬,「野敗」在天涯海角抽穗揚花了。袁隆平與李必湖、尹華奇、羅孝和等一起,用廣矮3784、京引66、米特374以及意大利B等20多個品種的雄花與「野敗」的雌花雜交,獲得了200多粒雜交第一代種子。袁隆平向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人員無償地奉獻出了這200粒種子。江西萍鄉農業科學研究所的顏龍安、文友生等,在袁隆平的指導下,利用「野敗」進行了雜交,獲得了種子,並育出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

  來自福建的楊聚寶等利用袁隆平贈與他們的種子,育出了「威 41」不育系和保持系。

  湖南賀京山原種場的周坤爐與袁隆平合作育出了「29南1號」、「威20」不育系和保持系。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袁隆平無私獻出的珍貴種子,成為了全國農業科技人員共同攻關的可靠保障,從而大大加快了雜交水稻的研究進程。

  經過一年多的協作攻關,到1972年就已經選育出了一批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恢復系尚未育成。「三系」尚未配套,雜交稻尚未』 成功。

  在沒有找到「野敗」以前,袁隆平和他的弟子們在20世紀60年代利用栽培稻進行雜交育種,培育出了恢復系,但找不到保持系;當找到「野敗」材料以後,培育出了保持系,但找不到恢復系。這期間,學術權威的冷水又潑來了,他們說:「三系,三系,三代人也不成器!」有些人在權威面前開始動搖了。但袁隆平畢竟是袁隆平,因為在豐富的試驗材料中,他已經發現了具有恢復系基因的苗頭。所以,他滿懷信心地告訴他的弟子們,恢復系必將被我們篩選出來。

  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探秘總是堅定不移,萬難不屈,一往無前。

  1972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湖南長沙召開了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形成了一個全國範圍的科技攻關協作網。許多農業科研機構以及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分擔了雜交水稻的基礎理論研究任務:他們同育種工作者緊密配合,對水稻「三系」配套和雜交組合進行細胞學、遺傳學、生理生態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基礎理論研究緊密配合了協作攻關,發揚了我國社會主義大協作、大兵團作戰的優良傳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大加快了我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科研進程。

  1973年,全國農業科學技術人員齊心協力,廣泛選用我國長江流域、華南以及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先後篩選出了1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