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隆平傳 | 上頁 下頁
三一


  在雲南南湖有個小島,島上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相傳古代有個書生很喜歡這幽靜的環境,便在這裡居住下來攻讀詩書,準備考取功名。他的妻子每天提了一隻小瓦罐到小島上給書生送飯,從家中到島上要走一段路,還要走過一座長長的橋。春夏季節,送來的飯菜還溫熱適口;可是,每到冬季,天寒風涼,飯送到島上便涼了。書生的妻子想了許多辦法,效果都不好。有一天,這位賢良的妻子燉了一隻肥母雞,將母雞湯盛到瓦罐以後,她突然感到頭暈,便糊裡糊塗地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雞湯還是熱騰騰的。她看到雞湯上漂著的雞油花,頓時明白了:原來這雞油能保溫呀!後來,她便試著將生魚片、生肉片和米線放在滾燙的雞湯中,不一會兒便燙熟了,而且鮮嫩可口。從此,這位聰穎的妻子就帶了飄著油花的熱湯和米線,走過長橋,送到小島上。「過橋米線」便因此而得名。

  袁隆平聽著少數民族兄弟講述的「過橋米線」的故事,連聲讚歎:「這真是一段充滿人間情愛的傳說啊!」

  說話間,傣家老農端來一大碗雞湯,湯麵上浮著一層油花,接著送來生肉片、火腿片、魚片、豌豆尖、菠菜、玉蘭片,最後是一小碗米線。在傣家兄弟指導下,將各種肉片依次放入湯中,用筷子輕輕一攪動,那些肉片頓時改變了顏色,它們被燙熟了。然後再放入各種佐料和米線,一碗香噴噴的過橋米線就這樣做好了。

  這一天是元旦,師生三人吃過傣族同胞招待的過橋米線以後,自動放假一個晚上。袁隆平與尹華奇端坐棋盤前,捉對廝殺。在兩軍對弈中,袁隆平最善於用「卒」,因為他總把自己比做一個小卒。小卒與車、馬、炮不同,它步步為營,又步步艱險。在所有的棋子中,惟有小卒從不退卻,在車、馬、炮的圍追堵截下,它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或橫步,或直行,設法衝破重重包圍和隱蔽的陷阱,在虎視眈眈下,一往無前。

  在對弈中,他善於用「卒」,他認為小卒是個群體,它們力小但並不孤單。因為在所有棋子中,它擁有最多的夥伴,五卒為伍,前仆後繼,攜手共進,眾志成城。

  袁隆平就這樣在對弈中,領悟兵法的奧秘,感悟超越逆境的艱辛,品嘗戰鬥的快樂,享受勝利的喜悅。

  他們師生在對弈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當時針指向午夜12時以後,他們收拾好棋盤,各自脫下外衣,回到那搖搖晃晃的竹床上安歇了。

  滇南的夜晚原本是靜悄悄的,在朦朦朧朧之中,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接著,便是房倒屋塌的聲響……四周一片驚叫,一片聲嘶力竭的呼喊!

  滇南大地震發生了!

  袁隆平呼喊著兩位弟子,一同沖出房間。

  尹華奇沖出房間以後,呼叫著說:

  「種子還在裡面!」轉身就要向室內沖。

  李必湖也驚叫著:「我們趕快搶種子!」

  袁隆平一個箭步沖向尹華奇,將他按倒在地,又挨近李必湖,吼叫一聲:

  「你們都給我站住,種子壓不壞,保住性命要緊!」

  袁隆平的話音剛落,又是一陣轟隆的巨響。餘震發生了,袁隆平他們居住的平房徹底坍塌了。

  一棟又一棟房屋,接連著轟隆隆倒下。大地在顫抖,漫漫煙塵在升騰,遍地是碎石,遍地是瓦礫,遍地是廢墟。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又降臨了。

  1970年1月2日的淩晨,距元江縣150公里的峨山縣,發生了7.2級的強烈地震,受到波及的元江縣,震級也在5級以上。

  大地依舊在抖動,餘震頻繁發生。冬季裡少見的狂風暴雨也不期而至,澆得師生三人像一隻只落湯雞。他們只穿一件短褲,抱在一起,索索發抖,顫成一團。這時,遠遠瞧見一束手電筒的光芒,原來是農技站的黨支部書記老周同志冒雨探望他們來了。老周見到他們,第一句話便說:

  「我們這裡是危險區,你們應該早些撤離!」

  袁隆平搖搖頭說:「稻穀剛剛發芽,我們怎麼能夠撤離!」

  天亮以後,老周派人從廢墟裡幫他們扒出了衣服、被褥和正在催芽的浸種小布袋,並幫助他們在水泥球場上用塑料布搭起了一個避雨的窩棚。

  震後,他們滿可以打道回府,或轉移育種基地,但袁隆平卻帶著他的弟子們住進防震窩棚裡,繼續他們雲南站的雜交稻加代繁育試驗。

  在防震棚裡,他們臨時籌辦了必需的生活用品。筷子是用新鮮的竹子削成的,兩隻鍋是現購置的,床是門板拼的,上面放著軍用被褥。簡陋、狹小的空間,被兩個弟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溫馨如春。

  滇南的春天來得很早,立春過後,空氣中有一種涼絲絲、濕潤潤的香甜和芬芳。小鳥吱吱地叫著,它們全然沒有對大地震的恐懼,因為林子中有許多蟲兒供他們享用。

  山坡上綻開著大片大片的紫雲英,莊稼地裡黃色的油菜花也開,了,紫色和黃色是滇南春天的大色塊。三角形的防震棚如同淹沒在花海中的風帆,儘管他們缺衣少食,但在袁隆平看來,只要能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麼。用他的話來說:「苦中自有樂麼!」

  大地震後的滇南,傣族、苗族、哈尼族,家家戶戶在政府的資助下「賀新房」。

  「賀新房」就是村民之間互相幫助蓋新房。一個「賀」字,給震區增添了諸多喜慶色彩。人們抬著大樑和立柱,喊著勞動的號子,或是立柱,或是上樑。梁枕上貼著用大紅紙寫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招財進寶」一些吉祥字句。震後的滇南,到處是生氣勃勃的景象。

  在滇南大地,春日到來誰先知?是春江暖水裡的鴨,還是呢喃的燕子?都不是。

  是我們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他打著赤腳,躬身在實驗田裡,正在插秧。

  在袁隆平的生命裡,有育種的春天,有繁忙的夏天,有收穫的秋天,幾乎沒有冬天。因為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袁隆平的冬天都是在滇南和海南度過的。他總是力求把春天延伸得長了再長,把冬天縮得短了又短。

  在滇南,當時提出了「以階級鬥爭為綱,抗震救災」的口號。一陣又一陣的階級鬥爭的狂風吹來,使得他的心情總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但是,他的兩位弟子與他一起共同抵禦「狂風」的襲擊。

  「狂風」過後,他依舊平靜地觀察著他的雜交水稻。他對水稻雜交組合材料有一分敬畏之心,當他出現在雜交水稻面前時,總會感悟到呈現在面前的無限生機,感悟到生命的高貴與壯美。

  他自由自在地穿梭在綠色的原野裡,隨時可以聞到稻穀的芳香,耳聽天籟那永存的樂曲,靈感便會油然而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