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六二 |
|
國民黨特務頭子徐恩曾、戴笠、康澤密商逮捕四川省全部共產黨員。面對一片白色恐怖,葉劍英一往直前,毫無畏懼,針鋒相對,進行了大量的公開與隱蔽相結合的活動。錢之光回憶說:「從武漢到重慶,葉是周的得力助手,聲望比較高,有的事情周出面,有的事情葉出面。皖南事變,葉花了很大的力氣。有好幾個晚上都沒有睡覺。有時,快要開飯了,我說:葉參謀長,吃飯了。他說:不吃了,還要打個電話。我們那時緊張得很,新四軍軍部被包圍了,我們辦事處也準備被包圍。重要的東西都清理了。準備跑不出去,進集中營。」 獲取準確的情報是開展鬥爭的重要環節。為了及時掌握國民黨反共投降、破壞搗亂的情報,葉劍英讓曾希聖等出面,同國民黨政府軍統局電訊總台報務員張蔚林(曾在上海入黨,後失掉聯繫,主動到曾家岩50號,要求恢復黨籍)以及與張一起工作的馮傳慶建立秘密聯繫,並根據他們的表現和要求,經過考驗,吸收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又令張露萍(又名黎琳,從延安調到重慶南方局的地下黨員)與張、馮接上頭,秘密打入軍統局內部,獲取了許多重要情報。不幸,他們的活動被敵發現,被捕後英勇犧牲。他們的革命事蹟鮮為人知,一直湮沒無聞。1983年7月10日,86歲高齡的葉劍英聽了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複查小組人員的彙報之後,激動地說:「我想得起,張露萍同志外號叫『幹一朝』。」(因為黎琳在延安抗大時經常指揮大家唱「拿起刀槍幹一潮」的歌子,所以延安的很多人都叫她「幹一潮」)。 7月26日,葉劍英就這件事特意給中共四川省委複查小組寫了證明:「四十年代初,我們有兩名同志打入戴笠那裡,後來暴露了。一天,有一個人找到周公館,我們決定送他去延安。我送給他一件皮大衣,並且把他送到江邊。但他來的時候已經被特務釘上了,後來被戴笠的人捕去了。」由此,張露萍以及與她聯絡的7位「軍統」成員,終於恢復了英雄本來面目,一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① ①《黨沒有忘記他們——紅岩英烈》(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4頁。 六、身在虎穴,正氣凜然 環境越艱險,鬥志越堅定。葉劍英與周恩來帶領南方局的同志們,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頑強地堅持鬥爭。他們經常對大家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有一次,在南方局召開的全體人員大會上,他和周恩來講完話後,領著大家高唱革命歌曲。第二天國民黨特務部門就在南方局駐地周圍增加了人員,進一步加強了監視。面對這種情況,葉劍英堅定地對大家說:「我們共產黨人天不怕,地不怕,要沉著應付,處於虎口,穩如泰山。」 1940年5月,朱德經洛陽準備來重慶,曾作《出太行》七絕一首,葉劍英詩以和之:「將軍莫唱大刀頭,淪陷山河寸寸收。勒馬太行煙霧外,伊誰與我賦同仇。」①表現了同仇敵愾,寸土必爭,抗戰到底的堅強意志。朱德讀後,親筆錄下,倍加讚賞。 這一年,葉劍英在重慶讀到地下党輾轉傳來的方志敏烈士獄中手稿,他異常激動,立即建議《新華日報》刊登《可愛的中國》,並向在場的同志講述方志敏烈士的鬥爭業績,然後揮筆寫下《看方志敏同志手書有感》:「血染東南半壁紅,忍將奇跡作奇功。文山去後南朝月,又照秦淮一葉楓。」②後又將這首詩題寫在方志敏同志遺照上。周恩來非常喜歡這首詩。在一次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工作人員大會上,周恩來對大家進行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氣節教育。他講了方志敏、陳鐵軍、周文雍在刑場上的故事,特意背誦了葉劍英這首詩,號召大家向烈士學習。在場的同志深受感動和教育,紛紛向葉劍英索詩,競相傳抄。郭沫若讀後,特次葉韻和詩一首:「千秋青史永留住,百代難忘正學功。縱使血痕終化碧,弋陽依舊萬株楓。」 ①②《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23、37頁。 根據鬥爭形勢的發展和需要,葉劍英在重慶期間,先後多次陪同周恩來、董必武等與國內外友好人士會晤。出席各種講演會、紀念會,發表抗戰救國言論,同時為報刊撰寫了許多文章,談形勢,論戰略,宣傳共產黨和毛澤東的全面抗戰路線,介紹敵後遊擊戰和全國軍民抗戰的戰績、經驗,駁斥某些誣衊中華民族抗戰的謬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新華日報》社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於1940年3月將他公開發表的部分文章彙編成《葉劍英抗戰言論集》,予以正式出版。全書分為「論戰局」、「論抗戰中的幾個主要問題」、「論戰略」、「論敵後抗戰」、「八路軍抗戰的經驗」、「紀念和悼文」及「其他」等7部分,共31篇,13萬多字。該書由各埠大書店經售,成為當時發行量很大、深受讀者歡迎的一部書。書的後面附有一名記者寫的《葉劍英將軍訪問記》,稱葉是全國「著名的抗日健將」,「具備著我們理想中的一個青年革命將領應有的農民般的誠樸,書生般的冷靜和英雄般的勇敢。」① ①原文見《雲南日報》,1939年9月2日。 國民黨統治區的《新聞天地》發表一篇署名文章,對葉劍英和他的文章這樣評價道:「葉劍英是廣東人,他在軍事上有極高的素養,抗戰初期他發表的『敵人跳我們笑』一文,不僅闡釋了遊擊戰略,抑且才華洋溢,膾炙一時。」 著名新聞記者趙浩生回憶他在一次舞會上,與葉劍英一起談論朗誦英國詩人雪萊的作品時寫道:「我的舞伴(讀英國文學的女大學生)並不知道他是誰,當我告訴她這位熟記雪萊作品的人就是葉劍英將軍時,她吃驚之餘,對她所受的十幾年的反共教育都發生了疑惑,她沒有想到被稱為『共匪』的將軍,卻是一位如此博學多才、溫文儒雅的人物。」①這一年,葉劍英與南方局機要工作人員吳博結婚。 ①《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11月5日。 葉劍英在重慶期間,熱情關懷周圍的同志,與傅大慶、馮大璋夫婦,許滌新、方卓芬夫婦,曹瑛、陳維清夫婦等建立親密友誼。至今保留著葉為他們拍攝的照片、撰寫的結婚賀聯。 隨著形勢的發展,根據中共中央「駐渝幹部要儘量減少」的指示,1941年2月1日,葉劍英奉命從重慶飛返延安。離渝時,周恩來將給毛澤東的信及南方局為中央籌措的經費交給葉劍英帶回。此外,葉劍英還帶有南方局直接領導下的党與非党幹部及所聯繫的同情分子的撤退、疏散和隱蔽計劃。葉劍英同賴祖烈一起,乘坐一架國民黨政府派的小飛機,經漢中於2月2日到達延安。據賴祖烈回憶,葉劍英顧不得休息,立即到楊家嶺見毛澤東,將周恩來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信以及鄧穎超送給毛澤東的照片親手交給他,向他彙報了皖南事變前後同國民黨談判的情況。兩人進行了長時間的親切談話。當晚,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劍英本日上午十時抵延,暢談五小時。收到來示,欣慰之至。報紙題字亦看到,為之神往。小超同志照片收到,謝謝。」 從此,葉劍英結束了長達4年之久的在國統區的統戰工作,回到了延安。 從南京、武漢、長沙、南嶽、桂林到重慶,葉劍英作為馳騁于第二次國共合作戰線上的「三騎士」(中外有識之士稱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為中共的「外交三騎士」)之一,作為周恩來的得力助手,以他特有的膽識和才智,同國民黨進行多方面的接觸和多種形式的合作與鬥爭,在統戰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