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但後來得到周恩來的肯定。周恩來在給中央局的信中說:「這一計劃(劍英提出的),原是根據敵情變動而提出的,我們因為堅守原定計劃,企圖先消滅朱紹良一路,故未採用,這確實是不善於機動的錯誤。」①在異常殘酷緊張的反「圍剿」作戰期間,葉劍英始終精力充沛,工作極富成效,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高度讚揚。紅軍的高級幹部們都尊敬地稱他為「葉參座」。 ①周恩來給中共中央的信,1932年8月28日。原件存中央檔案館。本書所引電文未注明出處者,均引自該館檔案資料。 ※第十一章 在紅軍學校與東南前線 一、挑起辦校和作戰兩副重擔 1932年10月上旬,中共蘇區中央局全體會議在江西寧都召開。會議根據中共臨時中央的有關決議和指示,開展了中央局從未有過的所謂「反傾向的鬥爭」,激烈地批評和指責毛澤東過去堅持的正確方針政策,提出「以粉碎敵人的大舉進攻,奪取中心城市,爭取江西首先勝利」的冒險主義的軍事方針。會議在毛澤東是否繼續留在前方指揮作戰的問題上發生了尖銳的意見分歧。周恩來提出「澤東積年的經驗多偏於作戰,他的興趣亦在主持戰爭」,建議讓毛澤東繼續留在前線,朱德、王稼祥也表示不同意解除毛澤東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但這種意見沒有被會議所接受。會後,中共臨時中央,以要毛澤東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名義把他調回後方,隨即撤銷了他的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由周恩來兼任。因葉劍英支持毛澤東,便同毛一起回到後方。 寧都會議後不久,中共臨時中央又電示蘇區中央局,令葉劍英和劉伯承對調,葉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簡稱紅校)校長兼政委,同時兼任瑞金衛戍區司令員。 這時,正值蔣介石集中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大規模「圍剿」之際。 中革軍委針對蔣介石的「圍剿」部署,依據紅軍的實際情況,決定將中央蘇區劃分為東北、東南和贛江三個戰區。各區設立總指揮部,統一指揮該區內紅軍和地方武裝的作戰行動。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葉劍英,於11月7日又兼任了東南戰區的總指揮兼政委。他挑起兩副重擔,一方面指揮東南戰區的紅軍和地方武裝,配合東北戰區的主力這軍,反擊敵人的「圍剿」,一方面領導紅軍學校的教育訓練工作。 紅軍學校創辦於1931年秋。它是以閩粵贛軍區彭楊軍事學校和一、三軍團隨營學校等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校址在瑞金城東的謝氏祠堂。1931年11月,中革軍委任命蕭勁光為紅校校長。1932年初,劉伯承任校長兼政委。中革軍委還先後選派周以栗、林野、左權、歐陽欽、楊至誠、黃火青、伍修權、吳亮平、郭化若、陳伯鈞、張如心、危拱之等擔任學校的各級領導和軍政教員,另外,還調李伯釗、趙品三、石聯星、沈乙庚、施月英、施月娥、崔音波等負責開展學校的文化教育工作。 蘇區中央局對創辦這所學校十分重視。在建校之初,毛澤東曾意味深長地說過:新舊軍閥都懂得,有權必有軍,有軍必有校。國民黨辦了個「黃埔」,我們要辦個「紅埔」,我們是人民的軍隊,為了戰勝反動派,也要學會辦校、治軍,一定要把紅校辦成培養軍事人才的基地。向部隊源源不斷地輸送經過學校培養的、軍政素質好的紅軍指揮員。經過前二任校領導和全體教員們的艱苦創業,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紅校已初具規模。①紅軍學校下設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校部領導一身三任,既是領導,又是教員和學員。駐校學員仍保持戰鬥序列,編成連隊,學制3至6個月不等,具體時間根據所學內容和前線需求情況而定。教學內容主要是軍事政治理論、戰略戰術、政治工作、部隊管理教育等。 ①訪問何長工、孫毅談話記錄,1986—1988年。 葉劍英到校上任時,紅校第三期學員尚未正式畢業。他著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學校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調查。經過與訓練部長林野、政治部主任歐陽欽、校務部部長楊至誠以及一線教學人員多次座談,他很快就瞭解到,經過劉伯承等歷屆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學員的共同努力,紅校雖已初具規模,辦得很有成績,但也有些領導和教員不安心學校工作,缺乏長遠的辦學眼光,學校潛力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教學質量也急待提高。葉劍英當即召開校務會,和大家研究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繼承劉伯承校長好的傳統和作風,把紅校辦得更好。他在會上總結說:我們蘇區的紅軍,從三、四年前的幾千人發展到今天的幾萬人,這是偉大的勝利。但是由於絕大多數紅軍幹部沒有受過基本的軍政訓練,組織指揮能力與實戰需要有很大差距,急需培養提高。蔣介石連續三次對蘇區「圍剿」失敗,正在糾集重兵,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我們極需擴大紅軍,保衛根據地,而擴大紅軍就需要大批訓練有素的基層幹部。 所以,輪訓幹部,培養人才,是加強紅軍建設,保衛勝利果實的一項戰略措施,是頭等大事。我們紅軍學校重任在肩,一定要竭盡全力為革命培養更多的人才。 在第三期學員畢業典禮上,葉劍英勉勵同學們到前方去,把所學的知識帶到紅軍中去,創造鐵的紅軍,以英勇鬥爭的精神,去消滅敵人。為了更多更好地培養前線需要的人才,葉劍英經與有關部門多次協商後,決定擴大招生名額,由第三期的1500人,擴大到第四期的2160人。同時在原有的幾個學員連隊的基礎上,擴編為軍事團、政治營,還成立了上級幹部隊,分別培養基層和團以上軍政幹部。學制分為三種情況:由紅軍部隊送來的學員4個月畢業,由地方送來的學員和特種兵學員都是6個月畢業。堅持什麼樣的教育方針,這是辦好學校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當時,毛澤東雖然已經離開紅軍領導崗位,但葉劍英在領導學校工作的過程中,仍然繼續貫徹古田會議精神和毛澤東倡導的從戰爭中培養幹部的訓練方針。 他在召開全校幹部會議討論辦校方針時,毫不含糊地指出:毛主席是正確的,古田會議精神是對的,紅校的教學和訓練必須從紅軍的實際需要出發,吸收中央紅軍和其他蘇區幾次反「圍剿」戰爭的經驗,使幹部通曉本行業務,提高階級覺悟和基本戰術素質。他參照蘇聯軍事院校和中國黃埔軍校的辦學經驗,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進一步修訂了紅軍學校的軍政訓練計劃,同時將紅軍浴血奮戰的寶貴經驗加以整理和總結,用於教學實踐之中。 在軍事課教學方面,主要結合中國紅軍的實際,從單兵的戰鬥動作,一直到班、排、連的進攻、遭遇、防禦,系統地進行教學,提高學員的技術和戰術水平。在政治課教學方面,講解的主要內容有: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共產黨和紅軍的發展歷史;紅軍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政治工作三大任務,紅軍內部的官兵關係等。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講政治指導員的職責,以及開展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根據不同的對象和課程,分別確定。軍、政教學比例,軍事團為6比4;政治營為4比6;上級幹部隊軍事班為7比3,政治班為3比7;供給幹部班,軍政學習各占25%,還有50%時間學習供給課程。 這樣的時間比例,符合教學工作的實際,有利於各類人才的培養。 抓好教員隊伍的建設,是辦好學校的關鍵。當時教員隊伍比較複雜,有的是從紅軍戰鬥部隊抽來的各級領導幹部;有的是留蘇、留日學生,還有的曾是保定、黃埔軍校畢業生,軍政素質各不相同,學術觀點也不一致。如何統一教學思想,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葉劍英確定,採用學習討論會的形式,組織教員學習毛澤東總結和提出的作戰指導原則,學習古田會議決議,邊學邊教,長進很快,逐步形成了一支理論水平較高的教員隊伍。如蔡暢、伍修權、張如心、朱瑞、郭化若、吳亮平、孫毅、馮達飛、陳明、武挺、王智濤、武元博(後改名洪水,越南籍)以及後來的陳唐、邊章伍等都是很受歡迎的教員。除此之外,葉劍英還經常邀請一些領導同志來校講課,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穎超以及陸定一、凱豐等都曾到校作過報告。 據孫毅回憶:「那時候的紅校訓練部有軍事教員70多人,政治教員30多人,文化教員十幾人。教員的質量都不錯,教得很好,作用很大。葉校長要我虛心向老教員學習、請教。有一次我還得了獎,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促進,使我更加努力學習和工作。那時定期開總結會,表揚和批評開展得很好。葉校長說話很和氣,不發脾氣,和藹待人,大家都願意和他接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