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


  當時,敵軍號稱7個軍,10萬人(實際只有6個軍約五六萬人)。陳炯明蟄居香港,遙控指揮。其部署是:以盤踞惠州、平山、淡水的葉舉部,向寶安、東莞進攻;以盤踞潮州(潮安)、汕頭的洪兆麟部,經海陸豐,西出淡水,進窺廣州;以盤踞贛邊及河源、五華的林虎部,向南移動,分兵向龍門、增城北面靠攏,與葉舉部相呼應。同時,陳炯明還勾結江西軍閥方本仁出兵,夾攻廣州。敵軍各部名義上由葉舉任總指揮,實際上各軍之間,勾心鬥角,互不信賴。陳炯明見此情景,只好從香港返回惠州,直接指揮各部,迎戰東征軍。

  戰役初期,東征軍的左、中翼軍各懷異志,與陳炯明暗中勾結。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按兵不動,桂軍總司令劉震寰溜走香港。唯有右翼軍按原定計劃出征。

  作為東征右翼軍先頭部隊的第二師,在張民達、葉劍英率領下,於1月26日從廣州出發。面對兵力眾多但又一盤散沙之敵,張民達和葉劍英提出了猛進、猛攻、猛追、猛撲的「四猛」作戰方針,率領全師官兵英勇奮戰,只幾天功夫就掃清了石灘、石龍一線敵人。2月4日拂曉,與敵熊略部遭遇,將其擊潰,繳槍數百支,俘敵數百人。敵人急調2000餘兵力來增援,二師又將其擊退,並乘勝攻克廣九鐵路線上的常平。這時黃埔軍校教導團亦進到常平。兩軍會師後,力量倍增。2月10日二師進抵淡水城郊。

  為了攻打淡水,葉劍英帶領參謀人員對敵情進行了詳細偵察。他瞭解到,盤踞淡水城的敵軍有熊略殘部及翁騰輝、林烈、盂獻祥等部約三四千人,兵力不少。他還直接到淡水城郊前沿陣地勘察地形。他發現,淡水城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垣系泥土築成,又高又厚,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敵軍為了防備粵軍夜間攻擊,在城牆高處裝有照明設備。城之四周為窪地,近郊為土山,地勢十分險要。

  葉劍英看了地形之後,感到淡水城雖然不大,但易守難攻。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友軍配合,周密部署,協力攻城,才能取勝。他與張民達師長商擬了作戰方案,便趕到駐在龍崗的總司令部,報告協攻淡水城作戰計劃。蔣介石、周恩來、加倫等人詳細地聽取了他提出的攻打淡水的部署,並一起進行了商討。

  大家經過研究,確定黃埔校軍由平湖、龍崗突擊淡水南面;粵軍自城西北、東北面進擊。2月15日,二師與黃埔校軍一起向淡水發起攻擊。此時,敵軍憑藉工事猛烈還擊,周恩來與各級黨代表鼓勵黃埔校軍奮勇戰鬥。張民達、葉劍英身先士卒,勇猛攻城。經半日激戰,東征軍攻進城內,斃敵百餘人,俘敵千餘人,其中有敵軍旅長、團長等軍官10余名。蘇聯顧問羅加喬夫目睹革命將士作戰如此英勇,高興地對張民達、葉劍英說,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的革命軍隊這樣了不起,當年與白匪軍作戰的蘇聯紅軍也不過如此。

  敵人並不甘心失敗,當天下午,洪兆麟部2000多人從沙坑方向向淡水猛撲過來。黃埔軍校教導二團團長王柏齡臨陣脫逃,教導一團三營營長王俊指揮不力,連吃敗仗。蔣介石驚慌不已,下令退卻,自己跑到離城幾公里遠的破廟裡隱蔽起來。這時,張民達、葉劍英仍率領第二師一部堅守在城內,因部隊主力已出城追擊熊略等叛軍殘部,城內兵力已很少,張、葉乃親率師部警衛連等部隊,以機槍、駁殼槍反擊敵人。葉劍英指揮部隊一面抗擊敵人,一面冒著槍林彈雨,與友軍聯絡。午後4時,敵人被打退以後,戰場稍現沉寂。葉劍英親自跑到北門向教導一團團長何應欽通報敵情,提出:左翼敵軍來勢兇猛,已彼擊潰,遲卻20裡。但右翼方面恐不能支持,我師擬以一部增援右翼,請貴團接應。何應欽以未知右翼情況和未奉蔣校長命令為由,予以推託。

  敵軍又開始反撲過來,葉劍英急速返回右翼陣地指揮戰鬥,將敵擊潰。

  接著,他第二次找到何應欽,說:左翼敵人確已退去,我師正追擊前進,現應火速迎擊右翼敵人,請貴團接應。何應欽仍猶豫不決。過了一會兒,敵情越來越嚴重,何應欽始同意出擊右翼敵軍。經過兩軍協力作戰,才將右翼來犯之敵擊潰。16日晨,敵又糾集兵力攻打淡水東門。張民達和葉劍英率部在友軍配合下發起反擊,迫使敵人向平山一帶退卻。革命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淡水轉危為安。幾十年後,葉劍英回憶說:「淡水一仗打得很苦。」

  他和周恩來偶爾談起淡水之戰,談起蔣介石、王柏齡的倉皇窘態,不由發笑。

  ①《革命東征實戰紀》,國立中央圖書館1928年版,第131頁。

  二、白芒花的爭論

  淡水大捷使東征軍信心倍增,軍威大振。接著,東征軍又迅速攻佔惠東的平山。2月22日,東征軍粵軍司令部在平山附近的白芒花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會議首先分析了敵情。大家看到:敵軍洪兆麟、葉舉部雖然潰退,但其老巢海豐、汕頭並未觸動,河源、惠州仍在敵軍之手,楊坤如部三四千人駐守惠州,隨時都可能反撲。同時,林虎部仍盤踞在興梅一帶,虎視眈眈。而東征軍內部左、中翼兩路按兵不動,徘徊於增城、博羅之間,只有右翼的黃埔校軍和粵軍二師等奮力進擊。但因連續戰鬥,部隊疲憊不堪,後方聯絡、供給均感困難。面對這種形勢,會上對下一步如何打法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爭論的焦點是是否先打惠州。一種意見主張對惠州圍而不打,而以主力東進,直搗叛軍老巢潮汕;另一種意見主張已經東迸的部隊回過頭來先打惠州,然後徐圖東進。

  惠州位於珠江三角州東端,毗鄰港澳。這個素有天險之稱的名城,枕東江,憑西湖,倚山帶河,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陳炯明、楊坤如以此為據點,苦心經營。從城外到城內,他們層層築壘,步步設防,企圖長期踞守。兩年前,孫中山曾親督東路討賊軍數萬之師,多次圍攻,皆未得手。

  會議圍繞打不打惠州的問題,從早上爭論到中午。兩種意見針鋒相對,相持不下。主張先打惠州的人認為惠州為東江支撐點,惠州一下,則東江一帶可迎刃而解。相反,以張民達為代表的粵軍軍官,則極力反對先打惠州,提出了暫時監視、圍困惠州,以主力直取潮汕的作戰方案。

  作為二師的參謀長,葉劍英在爭論中多次陳述己見。他引用了一首形容惠州地理環境的古詩:「鐵鍊鎖孤舟,飛鵝水上福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然後詳盡地分析了惠州地勢的險要。他解釋說,惠州城牆既高且厚,外圍還有防禦工事,守城敵軍兵力眾多,敵軍洪兆麟與葉舉部約2萬餘人,近在咫尺,隨時可能去增援。我東征軍兵力不足,若先攻惠州,敵將裡應外合,陷我於被動地位。要爭取主動,就應該先追殲當面洪、葉之敵,直搗潮汕敵巢,然後殺個回馬槍,惠州可不攻自破。許濟、莫雄等粵軍軍官相繼發言,表示贊同。

  這時,坐在許崇智身邊的蔣介石,擺出校長和參謀長的架勢說:若要攻克潮汕,必須先打惠州,若不先打惠州,惠州之敵必傾巢而出,擊我之背,陷我于首尾應敵的境地;我軍先打惠州,就可以除去東征後顧之憂。蔣介石擺出一大套理由,強調攻下惠州有如何重大的戰略價值,實際上是想要二師等隊伍去打惠州、老隆,自己利用海上兵船運輸的方便,去打海陸豐,先占汕頭。

  張民達和葉劍英看穿了蔣介石的用心。張民達一向瞧不起蔣介石,此刻聽了蔣的「訓誡」,拍著桌子反駁對方,力主不打惠州。

  會議氣氛十分緊張。

  總司令許崇智聽了雙方的爭論和蘇聯顧問加倫的意見,考慮到左、中翼滇桂軍雖掛「免戰牌」,惠州仍處在滇桂軍圍困監視狀態。最後決定右翼軍集中兵力,進攻當面之敵,舉兵東下,直指海豐、潮汕。

  在這場爭論中,由於張民達、葉劍英等堅決主張不先打惠州,總司令最後作了決定,蔣介石也沒有辦法,只好同意先不打惠州。作戰方針已定,會議轉而討論如何殲敵的具體計劃。確定由張民達率領二師、四師主攻三多視洪兆麟部,向潮汕進軍;由蔣介石率領黃埔校軍繞過三多祝,插向海豐,襲擊葉舉殘部。

  ①訪問李潔之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