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葉劍英傳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梅水之濱 一、童年在雁洋 1897年4月28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葉劍英誕生在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形村一個商人家庭。 梅縣古稱梅州、嘉應州,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邑。自明清以來,梅縣由於華僑日益增多,文教事業日漸發達,因而被稱為「人文秀區」、「華僑之鄉」、「足球之鄉」。梅縣縣城東30公里處的雁洋堡下虎形村,因地勢呈虎形而得名。它頭飲梅江水,背負虎形山,氣勢雄偉,風光崎麗。據葉氏宗詞族譜記載,葉劍英的祖先是宋朝時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即所謂「客家人」。葉家祖輩移居此地後,開山築室,創業傳宗。① ①在梅州市、梅縣黨史辦、梅縣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查閱的資料,1987年10月——1991年5月。《光緒嘉應州志》,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書。 葉劍英的祖父名福智(1828—1893)。他青年時期,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橫山鎮以屠宰為業,借屋娶妻,生有5子。葉福智按照家譜,依次給5個孩子起名為銘祥、欽祥、鑒祥、錫祥、鑽祥②。 ②《葉俊賢公詞堂族譜》 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1872—1921),與4位兄長同繼父業,經營小本生意。後來兄長們相繼出走南洋,唯獨他留在家鄉。①葉鑽祥自幼跟隨仲兄欽祥練習武藝,並考中過武秀才。儘管他練得一身武功,但無用武之地,只好繼續留在橫山做釀酒、磨豆腐一類的小本營生。每逢圩日就到鬆口鎮去擺攤叫賣。此外,常常幫助窮苦人殺豬、打魚,有時還兼做『冰客」,往返於南洋和雁洋堡之間,熱情地為華僑和僑眷捎物送錢,傳遞信息。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辦事穩妥,頗為鄉親們所稱道。②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0年12月13日。 ②雁洋、橫西部分於部、群眾座談記錄,1987年10月。 葉鑽祥19歲那年,與一個名叫陳秀雲的姑娘結為夫婦。陳秀雲比葉鑽祥小1歲,生在鬆口鎮梅教鄉田背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陳玉華,母親范氏,秀雲為長女。她自幼沒有讀過書,但聰明賢慧,勤勞能幹,對客家婦女的「四頭四尾」的婦工,即「家頭教尾」(教育子女)、「田頭地尾」(種田耕稼)、「針頭線尾!」(縫補衣裳)和「灶頭鍋尾」(家務勞動)樣樣在行。她敬重公婆,體貼丈夫,勤儉持家,睦族和鄰。平時操持繁重的家務,還常幫人打點短工,補貼家用,是一位賢妻良母。父母勤勞、善良的品德,對少年時期的葉劍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葉劍英出生時,中國正處在災難深重的年代。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大清帝國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以康有為、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憂國憂民,奔走呼號,力圖喚醒全國人民奮起,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抗爭。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化,促使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加速走向滅亡。 反動統治階級越是接近末日,對人民群眾的剝削和壓迫愈加殘酷。人民的生活也就愈加困苦不堪。據《嘉應州志》載,清朝末年,梅縣一帶已是「土瘠民貧」、「苛法密佈,民不聊生」,葉劍英出生前後的家庭經濟狀況,同梅縣大多數勞動人民家庭一樣,十分貧苦。後來,葉劍英的4位伯父到南洋,積攢了些錢,寄回家來,由葉鑽祥掌錢理事,合夥蓋起一棟房子,為紀念父親,命名「福智堂」。那年月,天災人禍不斷,苛捐雜稅又多,葉鑽祥的小本生意很難維持,家中常缺錢買米,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窮人偏多子。葉劍英的父母先後生下8個孩子,因為貧病交加,無力撫養,有4個孩子未及成年就夭折了。葉劍英還算幸運,勉強活了下來。父母按照家譜給他起名為葉宜偉。活下來的還有2個妹妹,才英和順英,很小就當了童養媳。順英後來又被轉賣到江西,受盡折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兄妹才得以重逢。活下來的唯一的弟弟道英(宜導),也是歷經艱難,在顛沛流離、饑寒困苦的環境裡長大成人。① ①訪問阿緒嫂、葉選橋、葉複覺、葉選正、嚴煥松、嚴景松談話記錄,1987—1992年。 葉劍英7歲那年,父母送他到雁洋堡鐘做泉、古玉泉私塾讀書,曾受教於雨蒼公等。所學功課,無非是「詩雲子日」一套。②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西方外來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受到衝擊,國人逐漸提倡新學。梅縣開展新學運動比較早,1905年,雁洋堡就辦起了初級小學懷新學堂,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常識、唱遊等等。學堂的先生都是思想新穎的青年知識分子。葉劍英隨著新學潮流,也轉到懷新學堂就讀。 ②在雁洋葉劍英元帥紀念館查閱的資料,1991年5月。 貧家出俊才。葉劍英讀書很用功。在學堂上課時,他聚精會神地聽講,放學回來,一邊參加家務勞動,一邊堅持複習功課。 書本成了他的新夥伴。每天晚飯後,他和弟妹們幫助媽媽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攤開書本,做起功課來。家裡買不起油燈,他就在大人的幫助下,從山上砍來一種野生的細竹,經過加工,做成「竹精子」,點燃照明。「竹精子」燃燒時爆裂的火星,有時燒焦了他的頭髮,母親見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卻仍在埋頭讀書,毫不在乎。這段燈下苦讀的歲月在葉劍英童年的記憶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5月,83歲高齡的葉劍英重訪雁洋舊居時,看到幾時用的小方桌尚在,觸景生情,賦詩一首: 八十三年一瞬馳, 木窗燈盞憶兒癡。 人生百歲半九十, 萬丈霞光值暮時。① ①《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09頁。 少年的葉劍英活潑好動,不但書讀得好,而且喜歡體育活動,是個踢足球、踢毽子的能手。他熱愛勞動,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小同學們結伴上山打柴。除了打柴之外,葉劍英還時常在橫西村頭那棵大榕樹下,幫助父母喂豬,賣「仙人粄」,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那棵大榕樹下,葉劍英還常常聽來往的大人們談今論古。他在這裡聽過「三國」、「西遊記」、「封神榜」、「岳母刺字」、「八仙過海」等故事,也聽過「長毛造反」的民間傳說和孫中山革命的消息。葉劍英和小朋友們慢慢知道了「紅頂子」、「洋鬼子」不是好東西,便把「捉人子」、「打野仗」的遊戲改叫「打洋鬼子」。葉劍英通常是這種遊戲的小首領。②大榕樹下,可以說是少年葉劍英的另一個「大課堂」。 ②訪問張啟成、陳耀忠、葉演豪、何亞順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二、丙村三堡學堂 1908年,11歲的葉劍英,已長成一個英俊少年。這時,家境也稍為好轉,父母決定送他到離雁洋10多裡路的丙村三堡學堂住校讀書。 三堡學堂,是由金盤堡、錦州堡、雁洋堡聯合創辦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學。 這所學堂的校長和教員大都是不滿清朝封建統治、主張「教育救國」的愛國青年。當時學堂是四年制,設置甲、乙、丙、丁4個班次,葉劍英在甲班。 據他當年的同學溫日新、溫瑤生、廖光史回憶,葉劍英那時的學習成績是幾個班裡最拔尖的,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他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各門課程外,還多方借閱許多課外書籍,尤其愛好寫詩作文。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貼堂」展覽。 學校聘請的一位名叫李煮夢的老師,詩文極好,才華出眾,是柳亞子創立的「南社」的詩友。李老師很欣賞葉劍英的詩文,經常親加指點,使其習作大有長進。葉劍英直到晚年還懷念這位啟蒙老師,還能背誦李詩「調高位風雨,筆健走雷霆」,「劍氣縱橫盤北斗,蕭聲淒咽拂南天」等佳句。① ①訪問王匡談話記錄,1991年6月6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