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五一


  最後,畢正英同志意味深長地對我說:「永順一中之所以有今天,42年
  前李燭塵先生贈送的《新中學文庫》,應當說是一塊堅實的基石。」

  11月上旬的一天,李燭塵離開永順縣城,來到萬坪區龍寨鎮參觀。晚飯後,他趁著夜幕還沒有降下,走到了鎮頭的大橋。

  大橋是石頭墩上架著木板,只能走人,不能行車。

  李燭塵緩步走上大橋,雙手扶著木欄,向遠處眺望。

  遠處,層巒疊嶂,綠樹漫山,紅葉點點,雪白的油茶花一片片地錯雜其間,宛若萬隻銀蝶翩翩起舞。

  那密林的深處就是毛壩村了。李燭塵多麼想回毛壩,去看一看自己久別的老友和親人啊!可是眼下毛壩不通公路,縣裡擔心他年事已高,體力不支,百般勸阻。如今只好憑欄遙望那養育了他的山村了。

  * * *

  那是1937年春,李燭塵來到離毛壩六七裡地的杉木村。這裡有他的同庚老友向乃珍和他的二女兒李蓮英。

  向乃珍家是毛壩、杉木村一帶的首戶,家中設有私塾,請了先生常年教書。李燭塵家裡請不起先生,就到向乃珍家搭學。李燭塵和向乃珍同吃住同讀書,情同手足。30年代初,李蓮英嫁到向家為媳。李燭塵、向乃珍又由摯友成為親家。

  向乃珍得知李燭塵要來,早早地就到大門口等候。一見面,兩人就手拉手說個不停。李蓮英幾次提醒他們進屋喝茶,坐下再談,他倆才手牽手,來到火鋪。

  火鋪是湘西農村特有的建築。這是靠邊的一間屋子,中間挖了一個方形大坑,裡邊架上木柴,燒上火,既可以做飯,又可以取暖。

  李燭塵和向乃珍坐在火坑邊,邊烤火邊談天,一直到了中午。

  李蓮英做好了飯菜,在堂屋裡擺好,請兩位老人入席。向乃珍搖搖手,說:「不去啦,給我們倆隨便端點飯菜來,就在這裡吃。」李燭塵也頻頻點頭,連聲說:「好!好!」

  李蓮英端過飯菜,放在火炕邊。李燭塵和向乃珍邊喝酒邊說,邊吃菜邊笑,就像是又回到了同窗求學的少年時代。

  李蓮英嗔怪說:「爸爸,看您那樣子,活像個鄉下老頭兒!」

  李燭塵呷了一口酒,嘿嘿一笑,說:「怎麼,嫌你這個老爸爸了?跟你說吧,你奶奶是土家族,我跟著你爺爺種過地,我本來就是個鄉下人嘛!」

  李燭塵說得李蓮英、向乃珍也都笑了。

  1945年,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時,向乃珍寫了一首詩寄給在重慶的李燭塵,表達自己對和平建國的企盼。李燭塵至今還記得那情真意切的詩句——「國家動盪亂難堪,欲效賈誼策治安。國共和談宜速決,雄飛東亞有何難?」

  1948年,解放戰爭捷報頻傳。李燭塵給向乃珍寄去一封長信,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勸他和親戚們把田地、財產分一些給貧苦農民,迎接家鄉的解放。

  自從分別,一二十年來,這位老友的日子是怎麼度過的呢?

  * * *

  那是1937年夏,抗日戰爭已經爆發。李燭塵和範旭東商定:如果天津失守,就把工廠遷往四川。為了尋找新的鹽原料,李燭塵派三子李文明帶著永利堿廠的兩個人回到故鄉,採取鹽井水樣,帶回天津化驗,看看是否有開發價值。

  李文明與向乃珍商議,請教了兩位掌握情況的老人。爾後,他又請了一位嚮導,一行4人赴鹽井采回了兩竹筒樣子。李文明請木匠打了個箱子,用舊棉絮把竹筒裹得嚴嚴實實,放進箱子裡。他們3人帶著箱子星夜返回天津。

  李燭塵從李文明口中得知鄉親們正在「挨鹽」。此時,湘西市場上的鹽有兩種價格:一種是鹽業合作社賣的「官鹽」,只給在合作社入了股的農戶每月供應1斤,價錢為三四升米;一種是生意人販賣的「私鹽」,價錢是「官鹽」的3倍,每斤貴到1鬥多米。老百姓買不起鹽。很多窮苦人家,把小小的一塊鍋巴鹽用繩子捆著,炒菜時放到鍋裡打個滾兒,馬上提起來,掛到火坑架上。一坨火柴盒大小的鹽,竟要吃上1個多且。

  聽到鄉親們挨鹽的情況,李燭塵的心揪得緊緊的。自己是造鹽的,可家鄉人都吃不上鹽,為鹽而發愁這是自己的失職,自己有何面目再見家鄉父老?自己有何資本再稱鹽業大王?

  鹽井水樣已經化驗過了,質量不行,不能用於工廠制鹽。看來在家鄉建鹽廠是無望了。此刻「永久黃」團體正忙於南遷,李燭塵決定派人給水順鹽業合作社送去兩船精鹽。他知道,兩船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親們的換鹽問題,但是哪怕暫時緩解一下也好。

  兩船鹽很快就吃完了,但是李燭塵對家鄉人民的這份情意卻深深地長在人們的心底。

  不過,在以後的歲月裡,李燭塵每當看到垛成小山的鹽堆時,眼前常常會閃動起這樣的情景——一位老嫗拎著拴了小鹽坨的細繩,鹽坨在菜湯鍋裡迅速地打了個滾兒……

  如今,家鄉的人們是不是能夠吃足鹽了呢?

  * * *

  天漸漸晚了,夜色籠罩了山嶺。李燭塵還戀戀不捨地望著毛壩方向那黛色的群峰。陪同的張縣長說:「李老,天涼了,請回吧!」

  李燭塵摘下眼鏡,用手帕仔細擦了擦,戴上後,又望著山間閃爍的燈火,說:「我有個孫兒叫李明達,請打個電話給毛壩,叫他們夫妻明天來看看我這個爺爺吧。」

  晚上,李燭塵召開了個座談會,瞭解縣裡的工農業生產和教育發展情況。聽完彙報後,他感慨萬端地說:「路不通,車沒有,開發難,家鄉還是窮啊!」

  張縣長接著說:「李老問縣裡財政怎麼樣,說實話,的確很緊張。交通事業不發展,山區經濟就很難活躍。」

  李燭塵點了點頭,說:「這麼辦。我給縣裡3部汽車,回北京後就撥過來。」

  李燭塵輕輕的許諾炸響了月夜下的小屋,屋裡昏黃的電燈似乎也亮了許多。人們興奮地議論起來,從煤炭到鐵礦,從木材到磚瓦,從制陶器到燒石灰,一直談到午夜。

  第二天一早,李燭塵走到院子裡打了一通太極拳,收勢剛完,便看見走過來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男的身上背著個女孩,女的懷裡抱著個男孩。

  這對青年夫婦走到李燭塵跟前,深深鞠了一躬,說:「公公,我們來接您回老屋看看。」

  李燭塵惆悵地說:「不通車,我走不起啊1待公路修通了,我再回來看你們吧!」

  李燭塵把他們請進屋,留下他們吃早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