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五〇


  李燭塵微微一笑,說:「我這次回來,不是專門檢查工作,是特意來看望家鄉人民的。來,別客氣,請坐。」李燭塵左手指了指寫字臺旁邊的一把椅子,似乎自言自語地說:「20多年了,家鄉的變化太大了。」

  王昌勳挨著椅子邊坐下來,挺直了身子,長吸了一口氣,開始彙報:「我們永順縣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三面紅旗,工農業生產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回顧幾年來,特別是近一年來工作,可以說,我們的主要成績有5點,主要體會有4條……」

  李燭塵擺了擺手,和顏悅色地說:「我看,我們還是隨便談談吧!你先坐穩當些嘛!我又不是老虎,你也用不著做出一副逃跑的架式嘛!」

  王昌勳被李燭塵這有些幽默的話逗得樂了。他往椅子裡邊挪了挪屁股,支楞起耳朵,聽著李燭塵的話。

  「你說說,我們縣裡現在有幾家工廠呀?」

  「像樣的工廠還不算太多,不過也有了幾家。有造紙廠、油廠、食品廠,還有一家酒廠。」

  「噢,你們也在釀酒,是用米還是用苞圠呀?」

  「也不用米,也不用苞圠,而是用山上的野果子。」

  野果釀酒引起了李燭塵的興趣:「這個辦法好!野果造酒,既可以利用山區的自然優勢,也可以發動農民上山采寶。這不正是毛主席說的『群眾路線』嗎?王股長,請你帶我們去看看好不好?走著看比坐著聽還好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嘛!」

  王昌勳帶領李燭塵一行步行來到酒廠。在聽了廠長胡思玉的簡短介紹之後,他們便走進車間。

  車間裡,熱氣騰騰,濃烈的酒香氣四處飄逸,工人們正在燒鍋裡熬果子,身邊,蒸氣繚繞,臉上滾著滴滴汗珠。李燭塵被酒香、也被工人們感染得有些陶醉了。他走近鍋旁,跟一位正在揮鍬攪料的青年工人搭上了話:「小師傅辛苦了!請問今年多大了?」

  「20了。」

  「做酒不怕酒氣熏嗎?」

  「久了,也習慣了。」

  「這種蒸煮原料的工作也能靠機器來做,你願意學嗎?」

  「那當然了,老師傅能介紹我學開機器嗎?」這位青工看著眼前這位老者——腳踏一雙黑布鞋,身穿一套藏青色中山服,慈眉善目,禿了頂的頭上是白花花的短髮。他把李燭塵當成老師傅了。

  「好哇。不過這還得一步一步來,先讓你們廠長去學學工廠的管理,學學釀酒的整套工藝,包括發酵、勾兌、儲藏等等。等到你們廠有條件換成機械生產了,你們就都可以開上機器了。」

  胡廠長插話,說:「我們還試驗用蒸發蒼子油的設備製造酒精。」

  李燭塵問:「是不是做香料油的蒼子油?」

  「就是,」胡廠長接著說,「現在已經試驗成功。我們這個廠原來日產酒400斤,現在已經達到2000多斤。要是機械化了,產量可要翻幾番了。李部長,就麻煩您幫我們聯繫一下,去個好酒廠學習學習吧!」

  「好!我就介紹你去四川的滬州酒廠學習。你要保證學習的質量,回來後提高酒的質量,打開銷路,酒和煙一樣,可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呀!當然啦,還要儘量想辦法搞些機械設備。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發展生產,也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

  李燭塵興沖沖地察看了每個工作崗位。臨別時,秘書起草好了介紹信,李燭塵看了一遍,掏出鋼筆,簽了字,遞給了胡思玉。

  胡思玉接過介紹信,一看簽名,驚喜地叫起來:「怎麼,李部長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燭塵老先生?」

  李燭塵詫異地問:「你認識我?」

  胡思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不認識。不,認識,是在我們學校的書上認識的。」於是,他便向李燭塵一行講了自己與李燭塵神交已久的往事。

  * * *

  1948年,胡思玉在永順縣立初級中學讀書。那時,學校有6個班,近300名學生,然而設備簡陋,圖書奇缺,教師們沒有教學參考書,學生們沒有課外閱讀書。於是,學校就一面向在外地供職的永順籍人士發函,請求他們贈書,一面就地籌集資金,興建圖書室。

  永順縣中校長符正平畢業于常德西路師範學堂,是李燭塵的後級同學。他知道李燭塵是當代有名的化工企業家,久大公司的總經理;知道李燭塵曾經多次給家鄉毛壩小學贈送教科書,還贈過風琴,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後期,李燭塵多次給家鄉親友寫信,勸導他們把多餘的田地無償地退還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想到這些,符正平便首先致函李燭塵,請求他支援永順縣中,購贈圖書。

  發函後,師生們對於結果如何,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還不到一個月,李燭塵便從天津來信說,已經購得《新中學文庫》一套540冊,贈給學校,還鼓勵大家辦好學校,多出人才。

  永順、天津相距數千里,為了使這批圖書早日到校,李燭塵便請久大鹽業公司設在長沙的分公司幫忙。他接到永順縣中的求助函後,隨即電告長沙分公司在長沙購買了一部《新中學文庫》,用汽車運到沅陵,再從沉陵用船運到永順。因此,在接到李燭塵的回信十幾天以後,這部書便運到了永順南門外河碼頭。師生們欣喜欲狂,自己動手,當天就把這批嶄新的圖書運到了學校。

  而後,師生們自己背磚瓦、運木料,建成了圖書室。圖書室初名「文園」,一位國文教師做了一幅對聯——「文章一大塊,園地四時春」。《新中學文庫》成了「文園」的第一批藏書。

  《新中學文庫》包括哲學、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地理、應用技術等幾大類,每一大類又分若干小類,內容廣泛,適用性強。這批圖書成了師生們的良師益友,贈書的李燭塵先生也成了師生們崇敬的人物。胡思玉就是從那時起,立志向李燭塵學習,做一個企業家。當上酒廠廠長,或許就是他實現自己這一理想的第一步。

  聽完了胡思玉的敘述,李燭塵摘下花鏡,掏出手帕,揉了揉有些濕潤的雙眼。他沒有料到,自己贈的這些書,竟為縣立中學的全校師生帶來了這麼多的樂趣和幸福;自己的贈書之舉,竟會在師生中產生這麼大的作用和影響。中華民族是一個重禮義、重感情的民族。一個人只要為他人做過一點好事,受惠的人們便會永遠記.住他,甚至到處傳揚他的功德。或許這就叫做有口皆碑吧。今天,自己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長了,又該為家鄉的人民、為整個民族做些什麼呢?李燭塵想到這些,深深地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

  當然,李燭塵先生再也不會知道,他當年贈送的這批書為後來的永順一中帶來了些什麼,他再也不會看見後來這動人的一幕——

  1990年3月,原縣立中學英語教員劉德輝,以其花甲之年又一次來學校看望這批圖書。這位參加過當時的圖書分類、編號、陳列、借閱工作的退休老人,對這批書情有獨鍾,他寫道:

  承蒙圖書室負責人畢正英同志熱情幫助,我們清理、翻閱了李燭塵先
  生贈送的《新中學文庫》,並看到了原書登記冊。原書共有540冊,「文化
  大革命」期間損失一些,現尚存449冊,每冊都蓋有「捐購者李燭塵先生」
  專章。

  我們清查完畢,畢正英同志興致勃勃地拿出一冊大連出版社出版的《中
  國著名中學》一書給我看。我高興地得知,永順一中已躋身于中國著名中學
  行列。到1988年為止,永順一中僅高中畢業生就達9900餘人,升入大學的
  2100多人。現有圖書4萬餘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