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鹽鹼大王李燭塵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李燭塵謙虛剛直,是公司裡的人有口皆碑的。李燭塵比範旭東大一歲,因此在「永久黃」團體裡大家都稱呼他「老太爺」。李燭塵在長期的創業生涯中體會到,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一個團體要搞得紅紅火火,領導者必須謙虛、能團結周圍的人。對範旭東的敬佩,李燭塵不只是感恩于範旭東支持了他5000元進入董事會,而在於「範旭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是公司的創立者,也是我國化工事業的奠基人。他是我在日本時的同學,比我小一歲,可是在許多方面他是我的兄長和老師。他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全靠他帶領我們走出了一條『實業救國』的路」。李燭塵對範旭東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更是敬佩。他常對人說:「蘆溝橋事變前夕,日本人頻繁來我們公司,勾引『永久黃』團體與他們合作。一次,一個日本友人來訪,我也在座,相談甚歡。但是當那個日本友人提到什麼『東亞共榮』、『中日經濟提攜』時,範旭東站起來義正詞嚴地斥責道:你這是說的什麼話?快滾出去!」 李燭塵為了「永久黃」團體的利益,寬容待人。李燭塵在任永利塘沽堿廠廠長時,大力支持生產技術過關。他對搞技術的侯德榜一直是頗多謙讓並全力支持的。李燭塵和侯德榜在用人方面風格完全不同,侯先生用人的原則,必須是大學畢業的或是留過學的,還特別喜歡用留過學的。李燭塵則不論學歷,只要肯鑽研,有實幹精神的技術人員,他都愛用。侯德榜管技術,李燭塵負責經營管理,一時間由於技術久不過關『生產不上軌道,經濟困難,股東多有指責,處理難度之大,不亞於生產技術上的過關。李燭塵就協助范旭東先生以良好經營管理和後勤保障為侯德榜博士的技術體系創造大規模試驗的環境和條件。他還總在同仁面前說侯德榜的「好話」。 他說,我們的侯博士、總工程師,在化工方面確有真才實學,自從他得知范旭東總經理在中國辦化工事業以後,他就心甘情願回國和我們一起受苦——辦化工事業,而且好多地方許以高薪,可他哪裡都不去,一輩子都願守在「永久黃」團體這個大家庭裡。單從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永久黃」團體的全體同仁學習。他逢人就說,我們的侯博士設計創辦永利堿廠出了名,還用英文出了《制堿工業》的書,印度、巴西等國辦堿廠,都爭相聘請他搞設計,當顧問;他還將所得的報酬全部捐獻給「永久黃」團體。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李燭塵甩自己的真誠和善意維護總工程師的威信,這在當年的「永久黃」團體中傳為佳話。當時的李燭塵與侯德榜,實際是現在的行政領導與業務幹部的關係.他們在那艱難困苦的創業年代,不圖私利,休戚與共,胸懷博大,是令後人仰慕和學習的楷模。 李燭塵謙虛剛直,還表現在他善於傾聽意見。1933年,範旭東、李燭塵等決定辦硫酸錏廠,但廠址選在何處,大家均拿不出好主意。李燭塵當即深入到車間開座談會討論,分析、比較利弊。為了讓大家明白建廠意義,李燭塵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堿和酸好比人的兩條腿,有堿無酸,有酸無堿,這個人就是跛子,走路就不會那麼容易,而且也走不快。因此,為發展中國的化工業,搞好實業,我們決定辦硫酸錏廠。這對於農業和國防工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廠址究竟設在哪裡好?請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把廠子建在交通發達的地方,有的說把廠子建在原料充足的地方,有的說把廠子建在容易銷售的地方,還有人說為了安全起見把廠子乾脆建在租界……李燭塵不作結論,洗耳恭聽,但當場批駁了把廠址設在租界的意見。李燭塵說:「把工廠設在租界,就限制了我們的自由,如果真打起仗來,租界豈能保險?」最後,李燭塵給每人發一張紙,要大家深思熟慮後寫個建廠地點,並說明理由。通過上下充分討論醞釀,硫酸錏廠最後建在了江蘇六合縣卸甲甸。「集思廣益」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 這種民主的方法,或許就是一種集思廣益。李燭塵想,再高明的領導者也不能單靠自己的智慧一個人能拿出什麼能達成大事業的行動方針來,必須要廣采眾人之長。他似乎從這集思廣益中得到了種種的辦法。李燭塵讀過一些古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當過放牛娃,做過小和尚,拉起隊伍後,他認真聽取屬下意見,終成大事。他印象較深的是一文人馮國用來投朱元璋,向朱提出兩條:一是不能帶著隊伍老是東轉西轉,可以去索取龍盤虎踞的建康(南京)作為根據地。二是不要貪婪子女玉帛,要為民多做好事,爭取民心。朱元璋見其說得有理,便收馮國用為幕府,成為謀士。後有李善長來投,對朱元津說,「漢高祖(劉邦)家鄉在沛,離您家鄉鳳陽不遠吧?他的家庭和您的家庭不是一樣低微嗎?他能成為漢高祖,將軍也是能奪天下。」之後朱元璋招納了10多個文人作謀士,給以優厚待遇,專門為他們建立了「禮賢館」。也正是這「禮賢館」中眾謀士提出的謀略,使朱元璋一步步走向成功。 李燭塵想到這裡,對人說公司的人都是謀士,都能為辦好公司出謀劃策。他說辦企業、搞科學不集納眾人智慧不行。集納眾人的過程就是民主的過程。 李燭塵始終認為,自己絕對不適合搞政治,要他去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鬧出個轟轟烈烈,恐怕是做不來的。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推崇備至。他對「德」字看得很重,謙虛是德,剛直是德,倘若人的德行糟了,恐怕就難以救治。如今那各式各樣的假東西,如假煙、假酒、假藥、假種子之類不是社會造成,而是倫理道德水準下降的緣故。過去,人們說「無商不奸」,可從李燭塵身上卻見不到「奸商」的影子,有的是中國人的脊樑正氣。他在那種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的年月,不染上抽煙喝酒的壞毛病,沒有賭博嫖娼的惡劣習性,不討姨太太,平常生活儉樸,敦厚寬忍。這些良好的道德品行沒有長時間的養成,恐怕是難擁有的。 事實上,在兩種生活方式之間要作出決定取決於個人。人是他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他有在真理與謬誤、正義與邪惡之間作出選擇的能力和自由。他對他所作出的道德選擇負有責任,從而也對他的行為負有責任。倘若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並且胸懷主義,他就會獲得社會的獎賞,儘管這獎賞來得過遲或不及時,他都會這樣去做。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即是這一意義的最好歸納。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們,因為他們都是被同一個動機所激勵,都為共同事業而努力,結成了一個正義團體的成員。李燭塵的道德養成也許正是以此為內在驅動力,以至於日後真正成為了「永久黃」團體這一科學精英集結體之中的重要首腦人物。 * * * 魯迅先生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話:「路是人走出來的。」然而一個人走什麼生活道路,在社會上站立什麼位置,卻不能憑個人的主觀願望所能決定,也不能把它歸咎於命運的擺佈,而是由個人的主觀因素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下相互作用的反映。 人才是人類社會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或者頭上都閃耀著人們看得見,而自然形態卻未能體現出來的光芒。他們憑著自己的智慧把社會中的各種相關聯繫物聚積在一起,用以戰勝自然和敵對勢力,他們往往是成功者,即使失敗,也附帶著成功的因素與喜悅。他們總是具有超前的眼光和謀略。於是構成了預示未來的決定條件。他們用自己的實驗、發明,創造出一個個規模可人的共同推進體,將自己連同這一共同體共同驅動前行。人才理智的擴張把人們從各種限制中解放出來,他們是出類拔萃者,必然用他們那些盡在法理之中,又在視線之外的超前精神,托起一個又一個新的明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