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傳 | 上頁 下頁
三五


  「(一)雖然在臨城戰役中,紅軍獲得偉大的勝利,擊潰敵人九師主力,堅強了自己。但是由於對於國民黨崩潰過分估計及由此而產生的對四次『圍剿』嚴重性的估計不足,使我們不得不離開原有的根據地,這是很大的損失。

  (二)現在任務是要紅四方面軍在鄂、豫、陝邊建立新的根據地,發動當地的群眾的革命鬥爭,給紅軍主力以整理補充,並儘量擴大紅軍,以準備向敵人反攻。繼續向西人陝與長期行動是不適當的。

  (三)迅速與紅第二軍團取得聯繫與行動的呼應。特別是在向敵人反攻準備時期,這有極重要的意義。

  (四)幫助領導鄂豫邊區,恢復鄂豫邊蘇區,發動在這些區域中的遊擊戰爭,最高限度的發展土地革命的鬥爭,這是創造與鞏固鄂豫邊蘇區的不可分離的步驟。

  (五)紅軍主力整理休息補充之後,應取向回發展的方向,造成時時威脅襄樊及武漢形勢,所以與鄂豫皖蘇區取得密切的聯繫,是十分必要的。」

  中央的這一指示,遠遠脫離了紅四方面軍當前的實際。此時客觀的形勢使這個計劃無法實現。當12月2日紅四方面軍到達周至縣以南馬召鎮附近的新口子時,又為敵騎兵所阻,不能通過,後面又有追兵,要回鄂豫邊區已經不可能了,只有翻越秦嶺,向南發展。

  秦嶺在地理上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分界線,又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嶺,海拔在2000米以上,北坡到處是峭壁懸崖,極難攀登。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秦嶺比之蜀道,其難處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時已是嚴冬,山上更是雨雪交飛,寒風刺骨。可是,部隊還是撤離鄂豫皖蘇區時的裝束,著單衣,穿草鞋。在進入陝南商雒地區時,曾準備解決部隊的冬裝問題。但這一帶不但不產布匹,手工紡織業也少得可憐,當地群眾平素布料已經缺乏,哪來布匹供給軍用。徐向前和廣大指戰員都身著單衣,他雖然身體不大好,仍然很少騎馬,堅持步行。同戰士們一起,白天行進在崇山峻嶺之間,夜間宿營于懸崖老林之中。沿途人煙稀少,糧食缺乏,指戰員們饑寒勞累,艱苦異常,每當從隊列中看到徐總指揮一樣吃苦,大家的情緒就高昂了。他們發揚刻苦耐勞、團結友愛的精神,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經過7天的艱苦行軍,翻越幾座海拔2000米至40000米高的大山,途經老君嶺、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黃柏源等地,於12月9日抵達城固西北約40公里的小河口。

  部隊到達小河口後,曾中生、曠繼勳、餘篤三、張琴秋、朱先等由於對張國燾在紅軍撤出鄂豫皖蘇區後的無止境退卻感到懷疑和不滿,準備派人到中央去報告,後改為由曾中生以書面形式向張國燾陳述大家的意見,要求停止向西北無止境的退卻,爭取在陝鄂一帶創建新的根據地;希望張國燾能採納大家的意見,並將這一意見轉報黨中央。張國燾得知這一情況後,12月10日在小河口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會上,大家對張國燾提了不少意見和批評,並要求把方面軍今後的行動方針報告中央。張國燾一面表示歡迎大家提意見,並在會上宣佈成立前敵委員會,以示加強集體領導,隨後還委任曾中生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張琴秋為總政治部主任;另一方面,對大家提出的意見不置可否,更不上報中央。徐向前帶先頭部隊出發,未出席此次會議。

  小河口會議後,紅四方面軍的部隊繼續南進,在秦嶺出口處許家廟、沈賢村擊潰敵十七師五十一旅兩個團的堵截,於12月11日進入漢中平原的城固地區。因為那一帶回旋餘地小,決定去大巴山北麓的西鄉、鎮巴一帶立腳。當晚,全軍開抵城固以西漢水岸邊的沙河營。在茫茫夜色中,漢水滾滾奔流,波濤怒吼,象猛獸似地,攔阻著紅軍的腳步。先頭部隊的戰士穿著單薄的衣服,聚集在漢水岸邊。怎麼辦啊?後邊是敵人的追兵,前邊又無橋過江。就在這個時刻,一個高大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戰士們面前。啊,徐向前總指揮來了。

  「同志們!」徐總指揮大聲說,「這條漢水擋不住我們,我派偵察員騎馬探過,這兒水不深,完全可以趟過去!」

  聽說可以從此趟水過去,大家都松了口氣。可是,數九寒天,淺灘處已結著亮晶晶的冰淩,又使人望而卻步。

  徐向前總指揮像是猜透了戰士們的心,手在夜空中一揮,說:「同志們,水是冷啊,下去走幾步就不覺得冷了。現在,我們只有從這兒趟過去,別的路是沒有的。你們說怎麼辦?」

  「趟過去!」大家齊聲吼著:「趟,趟!」

  戰士們的回答聲還沒有消失,徐向前帶頭下了水,腳步哢嚓哢嚓踩碎了岸邊的薄冰,瘦削的身影向江對岸移動。

  警衛員一看,急了,拉著馬追趕,呼叫。徐向前回頭向警衛員命令說:「把馬拉回去,馱傷號!馱傷號!……」

  這時,在徐總指揮身後是紅十一師的一群看護員和傷兵,大家聽說總指揮不騎馬涉水,一個個攙扶著,走向冰冷的漢水。

  尾追的敵軍夢想著漢水會助他們一臂之力,沒想到,紅軍夜涉漢水,又把他們甩掉了。渡過漢水,徐向前要人清點了全軍人數,共1.44萬人。

  12月中旬,紅四方面軍進駐西鄉以南的鐘家溝地區。方面軍領導人瞭解到陝南一帶連年乾旱歉收,糧食極缺,大軍久駐給養有很大困難。從陝南黨的地下工作人員提供的情報得知,四川軍閥正在混戰,川北敵人的防務極為空虛,紅軍回旋的餘地也大,特別是川北一帶有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遊擊戰爭和農民運動。為此,紅四方面軍在鐘家溝召開團以上幹部會,決定揮師入川。

  1932年12月17日,紅四方面軍以七十三師二一七團為先遣隊向川北進軍,大隊人馬於19日開拔。徐向前隨十二師行動。途中翻越的大巴山,當地人稱「二百一」,上山要走70裡,山上要走70裡,下山要走70裡。而這210裡的崎嶇山道,由於兵匪襲擾,行人絕跡,路徑多為荊棘所掩沒,當時又值隆冬,冰雪封山,紅軍從離開鄂豫皖蘇區後,歷時已兩個多月,轉戰3000餘裡,體力消耗很大,衣單鞋缺,如今再過這大巴山,真是比登天還難。

  徐向前為解決翻越巴山的禦寒、照明和引路問題,費盡苦心。他規定每人帶一把稻草,準備黑夜當火把聯絡用,和在冰雪路上防滑鋪墊。他還叫衣服單薄的人用稻草編成蓑衣披在身上,並說,路上散落的稻草,可以給走在後面的人做路標。

  紅軍指戰員按照總指揮選定的行軍路線,每人夾著一捆稻草,開始了征服大巴山的進軍。山高,擋不住戰士的腳底板;路險,難不住紅軍的鋼鐵意志。大巴山終於被征服了。

  ※第八章 「巴山來了徐向前」

  §分兵直下通南巴

  1932年寒冬,徐向前率領紅軍攀鳥道,履冰雪,戰風寒,翻越過人跡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縣城。接著,兵分3路展開:徐向前率十一、十二師西進巴中;陳昌浩、王樹聲率七十三師北取南江;王宏坤率十師東向萬源。張國燾率總部及後方機關坐鎮通江及苦草壩。一月之內,紅軍連戰皆捷,共殲敵3個團,潰敵8個團,佔據通江、南江、巴中三座縣城及周圍大片地區。在共產黨員張逸民影響下,南江北部的土著武裝任瑋璋部2000餘人,起義參加了紅軍。「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大巴山下一派天翻地覆的景象。人們紛紛傳說著:

  「紅軍好厲害喲!

  「龜孫子田冬瓜(當地人民稱呼軍閥田頌堯的綽號)快垮杆嘍!

  「紅軍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對窮人像兄弟一樣喲!

  「紅軍首領是哪一個?」

  「說是有個徐向前!」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四川,歷史上就是封建統治者最難控制的地方。孫中山高舉義旗,號召推翻清政府,四川人民率先響應,發起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促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然而,這場革命,只把清朝皇帝趕跑了,人民的鬥爭果實,被大地主、大軍閥侵吞,實際上以失敗而告終。四川境內,「諸侯」蜂起,連年混戰。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和中央軍鞭長莫及,只得暫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容忍所謂「川人治川」和軍閥割據的現狀。紅軍入川前,全省分別為劉文輝、劉湘、田頌堯、鄧錫侯、楊森、李家鈺、羅澤州、劉存厚等軍閥分割控制。1932年10月,一心想當「四川王」的劉湘,同劉文輝展開爭奪成都的大混戰,全省大小軍閥多被捲入。12月間,「二劉之戰」再次爆發。以川北為大本營的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站在劉湘一邊,傾其主力30個團西出成都參戰,後方僅有10幾個團防守。紅軍一舉進據通南巴,就是利用了這個有利時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