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一三三 |
|
是役歷時整整一個月。我軍先後共殲敵正規軍七萬餘人,非正規軍三萬餘人,俘敵趙承綬以下將官十六人,斃敵師以上軍官九人,閻軍主力第七集團軍總部及五個軍部、九個整師、兩個總隊全部就殲,擊落敵機三架,繳獲各種炮三千七百零四門、步機槍三萬余支、火車頭十五個、車皮二百零七節,其它軍用物資及糧食無算。晉中的靈石、平遙、介休、祁縣、太谷、榆次、汾陽、孝義、文水、交城、清源、晉源、徐溝、忻縣等十四座縣城,全部解放。 黨中央和毛主席來電,祝賀晉中大捷。原電如下: 聶榮臻、薄一波、徐向前、滕代遠、肖克、賀龍、李井泉、周士第諸同志及華北和晉綏人民解放軍全體同志們: 慶祝你們繼臨汾大捷後,在晉中地區殲滅敵一個總部、五個軍部、九個師、兩個總隊及解放十一座縣城(按:至中央發電時,榆次、晉源、忻縣三座縣城尚未解放)的偉大勝利。晉中戰役在向前、士第兩同志直接指揮下,由於全軍奮戰,人民擁護,後方努力生產支前,及各戰場的勝利配合,僅僅一個月中,獲得如此輝煌戰績,對於整個戰局幫助極大。現在我軍已臨太原城下,最後地結束閻錫山反動統治的時機業已到來。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再接再厲,為奪取太原,解放太原人民而戰!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九日 這份賀電,我們在部隊中迅速傳達,對廣大指戰員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當然,我們也諄諄告誡各級領導幹部:打了勝仗,受到表彰,要謙虛謹慎,絕不能翹尾巴。攻打太原的艱巨任務擺在面前,要認真整訓隊伍,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戰術素養,以更大的勝利來報答黨中央的關懷和鼓勵。 晉中戰役是華北野戰軍一兵團剛剛成立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運動戰、殲滅戰,創造了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這是廣大軍民用血汗換來的勝利果實,也是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顯示威力的有力證明。 我們的軍隊,起於「青萍之末」,席捲千軍,所向披靡,靠的就是運動戰。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大規模殲滅戰,幾乎都是運動戰。運動戰這一作戰形式,是我軍的拿手好戲,克敵制勝的傳統法寶。 何謂運動戰?毛主席說:「運動戰,就是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上面,從事於戰役和戰鬥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形式。同時,也把為了便利於執行這種進攻戰而在某些必要時機執行著的所謂『運動性的防禦』包括在內,並且也把起輔助作用的陣地攻擊和陣地防禦包括在內。它的特點是:正規兵團,戰役和戰鬥的優勢兵力,進攻性和流動性。」(《毛澤東選集》第四八六頁) 駕馭這種作戰形式,中心點在於一個「活」字,即高度的靈活機動性。如果說陣地防禦戰、城市攻堅戰叫「打死仗」的話,那末,運動戰就叫「打活仗」。離開了「活」字,便不成其為運動戰,更談不上保持戰役戰鬥中的主動、優勢地位,達到大規模殲敵制勝的目的。晉中戰役,我兵力不如敵人多,裝備不如敵人好,部隊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但自始至終居主動地位,一月之間,鯨吞敵十萬之師,說到底,就是充分發揮運動戰的靈活機動性的結果。 我軍的靈活機動性,首先表現在出敵不意上。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出敵不意之點,至少有四:我軍攻堅臨汾,苦戰兩個多月,傷亡很大,疲憊不堪,僅休整二十來天,即北上晉中,保衛麥收,完全出乎閻錫山的意料。他認為:「共軍在臨汾傷亡兩萬多,大大損了元氣,不可能很快恢復。」正在做晉中「萬無一失」的美夢呢!此其一。我軍北上作戰,不是自南而北,逐步推進,而是以少部兵力佯動於汾河以西,主力則隱蔽開進晉中平原東側山區,突然殺向敵軍腹地,又出乎閻錫山的意料。他以為我軍兵力有限,只會依託晉南解放區,沿同蒲路向北平推,絕不敢實行縱深迂回,攔腰開刀。此其二。劉鄧大軍、陳謝兵團南下,我軍新組成不久,雖缺乏大兵團野戰經驗,但攻擊力相當旺盛,確有伏虎吞鯨的能力,也出乎閻錫山的意料。他在「親訓師」被殲後,仍不清醒,認為山西境內的「共軍」,不過是些地方部隊、遊擊兵團,沒有什麼了不起。不惜把趙承綬集團拿了出來,按蔣介石的旨意,「大膽與共軍決戰」。此其三。當戰役進入第二階段,我軍大踏步北進,直插太原附近,攔頭斷敵退路,更是出乎閻錫山的意料。他萬萬想不到,所謂機動力甚強的趙承綬集團,竟被逼入太谷、徐溝、榆次間,陷於進退維谷的絕境。此其四。古語說:「猛獸失險,童子曳戟而追之;蜂蠆入袖,壯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諸葛孔明異傳》)講的就是出其不意的道理。我軍的作戰行動,連續出敵不意,閻錫山儘管重兵在握,又滑頭得很,結果還是步步被動,一敗塗地。由此證明,利用敵人的錯覺和不意,出奇制勝,是運動戰、殲滅戰的訣竅所在。 我軍的靈活機動性,又表現在恰當創造戰場上。 大兵團平川野戰,敵我雙方均容易集結兵力,展開兵力,轉移兵力。有利戰場的選擇和創造,是我軍爭取主動和優勢,實行大規模殲敵的重要條件之一。 晉中戰役是我軍向敵佔區進攻,在敵佔區運動作戰。這與過去的誘敵深入,在根據地內選擇殲敵戰場,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晉中平原被汾水縱貫南北,劈成兩半,不便我軍東西兩面機動配合作戰。北面緊靠閻錫山的老巢太原,交通運輸方便,利於敵人南援或北逃。因此,選擇戰場必須著眼於既有後方依託,又能抓得住敵人。有了戰場而無後方,不僅部隊作戰需要的糧食、柴禾、武器、彈藥供應不上,且有受制於敵,失去退路的危險。同時,僅有戰場和後方,抓不住敵人,或是被敵人突圍而逃,也不行。那就達不到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解放太原創造條件的戰役目的。 戰役進程中,我軍給敵人的兩次殲滅性打擊,都與恰當選擇和創造戰場有關。第一作戰階段,主力東出,戰場設在平遙、介休間,目的在於吸引河西敵「閃擊兵團」主力第三十四軍回援,在運動中殲滅之。那裡前有汾河阻隔,後有太嶽山區作依託;南面的靈石被我佔領,與晉南解放區連成一片;北面的祁太鐵路被我切斷,敵人無路可走。可惜因通訊聯絡不好及敵情變化,未能抓住第三十四軍,只殲滅了「親訓師」等部。第二階段作戰,以殲滅趙承綬集團為主要目的。 我軍在頂住該敵瘋狂進攻的同時,一面拔除白(圭)晉(城)線上的敵重要據點白獅嶺,控制子洪口通道,以保證大軍作戰的物資供應;一面將榆次、太原間的鐵路切斷,斷敵退路。趁趙承綬集團驚惶失措,將其逼入我在徐溝、太谷、榆次間選定的戰場。那裡是個三角地帶,村落星布,一馬平川,利於我軍展開兵力,發揚火力,分割殲敵;離鐵路、公路較遠,西有汾河阻隔,不便敵人來援;南面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文水五縣之敵,均被我切斷,只圖守城自保;廣大鄉鎮在我手中,群眾紛紛起來參戰支前,形成我得力後方。因而,數萬敵人被我團團包圍後,猶如甕中之鼈,只能束手就擒。戰役勝利的實踐表明,我們將戰場選在河東而不在河西,選在北面而不在南面,是恰當的,起到了既有後方援應,又能抓住敵人的作用。 我軍的靈活機動性,還表現在神速運動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