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一二二 |
|
針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黨八股給黨造成的危害,毛主席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黨中央也作出了《關於加強調查研究的決定》,號召全黨面向實際,面向群眾,調查研究。同時,規定了幹部的教育,「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毛澤東選集》第八〇三頁)這就打破了教條主義的禁錮,樹立了實事求是的作風。我在整風學習中,深刻體會到,共產黨人要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不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我在整風筆記中寫道:「調查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對客觀事物、中國社會、中國歷史、國際國內的情況及變化等事物的瞭解、認識,辨明其發展規律,決定正確的政策。」並且歸納了堅持調查研究的十條要求自己:「1.長期性。是經常的工作,不是一時的突擊工作。2.徹底性。對每一個問題務須弄個水落石出。3.具體性。不僅注意問題的正面,還務須注意各個側面,以免挂一漏萬。4.真實性。反映真實的材料,不要出以臆斷。5.計劃性、組織性。明確目的,不能無的放矢,也不能無矢求的。6.批判性。兼聽不兼信,仔細研究各種反映。7.抓住中心,要有準確的時間、地點和問題。8.深入各階級,利用各階層的幹部。9.多去底層,不能忽視大多數。10.甘當小學生,不恥下問。」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是我們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克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的根本途徑。 第二,必須堅持正確的路線和策略。 從政治上分清路線是非,確立馬克思主義路線在全黨的統治地位,肅清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是延安整風解決的又一根本問題。什麼「兩條路線」、「王明『左』傾路線」、「一省數省首先勝利」,經過整風學習,我才有了深刻的認識。 「六大」以來,在黨的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左」傾錯誤,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教訓是很深刻的。第一次「左」傾,發生在一九二七年冬,翌年四月基本結束。那時,我參加了廣州起義,又在東江堅持遊擊戰爭,對一些「左」的口號和作法,深有感觸。廣州起義和東江遊擊戰爭的失敗,與「左」傾錯誤有很大關係。第二次「左」傾,即「立三路線」,約半年的時間。我在鄂豫皖根據地,僅有兩千來人的隊伍,中央卻叫我們去攻打武漢!以卵擊石,行不通,我們作了抵制。根據地裡貫徹「左」傾政策的結果,造成許多農民「反水」,一部分紅色政權塌台,吃了苦頭。 第三次「左」傾是王明路線,統治時間最長,形態最完備,影響最深,因而危害也最大。他們打著「反對立三路線」、「反對調和主義」、「反右傾機會主義」、「擁護國際路線」的旗號,極力推行「左」的一套。什麼「打倒一切帝國主義」呀,「武裝保衛蘇聯」呀,「兩條道路決戰」呀,「中間勢力是最危險的敵人」呀,「創造百萬鐵的紅軍」呀,國民黨「十分動搖」、「恐慌萬狀」、「總崩潰」呀,以奪取中心城市為中心的「一省數省首先勝利」呀……純粹是冒險主義、盲動主義。與此相聯繫,在軍事政策、土地政策、城市工作、敵軍工作等方面,也都「左」到無可再「左」的地步。結果,招致白區黨損失近百分之百,紅軍損失百分之九十。在鄂豫皖根據地、川陝根據地,由於張國燾推行王明那套「左」的東西,竭澤而漁,弄得民窮財盡,使部隊無法生存下去。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反「圍剿」中,福建事變發生,博古等人不懂得聯合十九路軍共同對付蔣介石,一面和人家訂了三條協定,一面又說蔡廷鍇等「比蔣介石還蔣介石」,把送上門來的同盟者拋到一邊。我們學習小組,對此事議論很多。事實證明,「左」決不比右好,不論「左」的或右的路線和策略,都會葬送革命事業。 教條主義統治時期,武裝鬥爭以毛澤東為代表,白區工作以劉少奇為代表,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實際,是堅持正確路線和策略思想的典範。他們代表了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意志,站在最前列,同教條主義者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有一系列的文獻和實踐活動,可資佐證。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是完全正確的。從此,才使革命轉危為安,才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才制定了抗戰時期的正確路線和策略,才贏得了敵後抗戰的偉大勝利。由任弼時同志主持起草、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劉少奇同志「在白區工作中同樣是一個模範」的論斷,也是正確的。 第三,必須正確地進行黨內鬥爭。 用整風的形式,去分清路線是非,去克服黨內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思想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列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大貢獻。延安整風的經驗證明,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開展黨內鬥爭,克服矛盾,才能達到教育全黨,團結全黨,增強黨的戰鬥力的目的。 我們的黨,是由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的党。但党的成員來自社會,生活在社會之中,不可避免地帶來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觀點。混進黨內來的壞人只是極少數,黨內的主要矛盾不是敵我問題,而是正確與錯誤、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因而,解決這種矛盾的主要方法,只能是「團結、批評、團結」,而不是其它。不明確這一點,開展黨內鬥爭,勢必走到邪路上去。 王明路線時期,發展了機械、過火的黨內鬥爭,搞「殘酷鬥爭,無情打擊」,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他們從宗派主義集團的私利出發,把「黨內鬥爭」變成提高自己「威望」、剪除異己、嚇唬黨員的經常手段。正如《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為貫徹其意旨起見,在黨內曾經把一切因為錯誤路線行不通而採取懷疑、不同意、不滿意、不積極擁護、不堅決執行的同志,不問其情況如何,一律錯誤地戴上『右傾機會主義』、『富農路線』、『羅明路線』、『調和路線』、『兩面派』等大帽子,而加以『殘酷鬥爭』和『無情打擊』,甚至以對罪犯和敵人作鬥爭的方式來進行這種『黨內鬥爭』。」(《毛澤東選集》第九八六至九八七頁) 大家對此深有體會,舉出了許多事例。在中央蘇區,王明一夥大反「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排擠毛澤東同志。在鄂豫皖根據地,曾中生和我因與教條主義者派來的中央代表張國燾等人,發生「南下之爭」,官司打到中央,教條主義者不問是非曲直,給我們扣上一大串罪名,撤了曾中生的職。從那以後,曾中生便屢受打擊,直至被張國燾監禁、殺掉。他們這種錯誤作法,只能窒息党的民主氣氛,發展盲從主義、奴隸主義。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黨內鬥爭」,同錯誤的「肅反」政策攪在一起,殘害了大批幹部和黨員,言之令人髮指。在中央蘇區、在鄂豫皖、在湘鄂西、在各革命根據地,大抓「AB團」、「第三黨」、「改組派」、「托陳取消派」,大搞「逼、供、信」,被錯殺的共產黨員和群眾何止千萬!弄得黨內人人自危,一片恐怖氣氛。這套衣缽,在整風審幹中被康生等人搬來,「搶救失足者」。凡是從白區來的,都受到懷疑,甚至連葉劍英同志,都被列為懷疑對象。幸虧毛主席及早察覺,提出審查幹部的九條方針,規定「大部不抓,一個不殺」、「嚴禁逼供信」、「有錯必糾」,才避免重蹈以往「肅反」的覆轍。挽救了大批革命幹部,端正了整風審幹的方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