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一九


  陝甘寧邊區,地瘠、人稀、民窮,總人口僅一百四十萬。多數縣城,人口不足五百戶,老百姓窮得叮噹響。住上一大堆脫產的部隊、機關、學校,吃穿用都是問題。抗戰以來,大量難民湧來根據地,增加了我們的負擔,兩次反共摩擦,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對付我們。結果,弄得邊區部隊和地方機關幾乎沒有衣穿,沒有飯吃,困難得很。陝甘寧邊區的群眾為了抗日,勒緊肚皮,節衣縮食,供應部隊和機關,貢獻很大。但是,十個指頭不一般齊,群眾也有先進、中間、落後之分。有些人對長期負擔過重,牢騷不滿,說:八路軍好是好,就是老百姓吃不飽。壞分子乘機造謠破壞。有些地方,政府與群眾、軍隊與群眾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可見,精兵簡政,勢在必行,意義非同小可。

  聯防司令部的精簡整編,主要抓了四個環節。一是深入教育,統一思想。重點教育幹部,尤其是團以上幹部。幹部的認識提高,思想打通,就好辦。當時在一些同志中,總想多搞人、多搞槍。可是,邊區的人力、物力、財力能否承受得了,卻不考慮。我們召開幹部會議,講形勢,講任務,講邊區的實際狀況,講精兵簡政的意義,通過反復討論,統一思想認識,克服阻力。二是裁併領導機構,緊縮機關,充實連隊,改變頭重腳輕的現象。將留守兵團與保安司令部合併;各獨立團隊合編為旅,原有旅及新編旅各保持一至二個主力團 (甲種團),其餘編成小團(乙種或丙種團)。聯防司令部直轄陝甘邊區和晉綏部隊五個旅,十六個團。三是妥善處理編餘人員。精簡下來的幹部,一部分送學校培養,一部分轉到生產部門,參加工農業生產。年大體弱或其他不宜留隊的人員,發給路費,復員回鄉。經過這次整編,陝甘寧邊區的部隊素質有所提高,基本上達到了「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毛澤東選集》第八九七頁)

  整編後的部隊建制如下:

  聯防司令部: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副司令員徐向前、肖勁光,副政治委員高崗、林楓、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參謀長張經武,政治部副主任傅鐘、甘泗淇。轄陝甘寧留守兵團及晉綏軍區。

  (一)陝甘寧留守兵團(只保留番號,領導機構即聯防司令部)

  第三八五旅兼隴東軍分區:司令員王維舟,政治委員馬文瑞,副司令員耿飆,副政治委員甘渭漢。

  第三五九旅兼綏德軍分區:司令員王震,政治委員張邦英,副司令員蘇進,副政治委員王恩茂。

  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軍分區:司令員文年生,政治委員閻紅彥,副司令員汪鋒、張仲良,副政治委員晏福生。

  警備第三旅兼三邊軍分區:司令員賀晉年,政治委員羅志敏。

  新編第四旅:旅長王近山,政治委員徐立清,副旅長程悅長,副政治委員黃振堂。

  (二)晉綏軍區:

  司令員賀龍(兼),政治委員關向應(兼),副司令員續范亭,副政治委員林楓,參謀長周土第,副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二軍分區(獨二旅兼):司令員許光達,政治委員張平化,副政治委員廖漢生。

  第三軍分區(三五八旅兼):司令員張宗遜,政治委員李井泉,副司令員賀炳炎,副政治委員白堅。

  第四軍分區(獨一旅兼):司令員高土一,政治委員朱輝照,副司令員王尚榮,副政治委員冼恒漢。

  第五軍分區:司令員郭鵬,政治委員胡全。

  第六軍分區(決死第四縱隊兼):司令員雷任民,副司令員孫超群,政治委員劉文珍。

  第八軍分區(決死二縱隊兼):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貴波,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李曙森。

  直屬軍分區:司令員陳漫遠(兼)

  河防司令部:司令員楊嘉瑞,政治委員武開章。

  抗大七分校:校長周士第(兼),政治委員徐文烈。

  第二項工作是制定軍事防禦計劃。

  陝甘寧邊區周圍的國民黨兵力,共四十萬人。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為主力,有三十萬人;其餘是些雜牌軍。他們日常對付邊區的辦法,一是軍事包圍,二是經濟封鎖,三是派遣特務進行破壞活動。四月間,蔣介石揚言要來西北巡視,胡宗南部沿平涼至西安大肆築碉,實際上是進行軍事部署,伺機進攻我邊區根據地。朱德總司令和葉劍英同志找我去研究防禦部署,佈置任務,要我去看看地形,準備應付胡宗南的進攻。我便和王震同志一道,去南邊勘察地形,返延安後,向葉劍英同志彙報。根據中央決定,將駐綏德的王震旅部及一個團南調3不久,又從一二九師調來一個小旅 (新六旅),我還去講了次話。同時,加強晉西北河防部隊,保證控制黃河渡口,使晉綏軍區的主力部隊,隨時能夠開赴河西,保衛邊區。地方武裝和自衛軍的訓練亦大大加強,以便隨時準備配合主力部隊作戰。

  第三項工作是發展生產,保障供給。

  邊區的財政經濟異常困難,出路何在?毛主席曾經說過:要麼餓死,要麼解散,要麼自己動手,發展生產。為這件事,毛主席專門找我去談過一次,要我集中精力,抓好留守兵團的生產,方針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努力減輕人民負擔,反對竭澤而漁,誅求無已。我說:搞生產我是外行,盡力而為吧!他說:你找張令彬;叫他協助你。

  留守兵團從事生產,始自一九三八年秋。辦合作社,種菜,開磨坊,養羊,養豬,磨豆腐,生豆芽,打毛衣、毛襪、手套等,當時還不是「自給自足」的性質,僅僅是為了適當改善生活。一九三九年開始墾荒種糧,共耕種土地二萬五千餘畝,收糧食二千五百九十擔。一九四〇年又提出「自給一個半月糧食」的任務,墾荒二萬多畝,並發展了打鹽、挖藥材、伐樹等經營項目。其中,以駐南泥灣的三五九旅生產成績最為突出。

  為了進一步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落實毛主席的指示,我們在整編中加強了生產領導工作。各旅均成立生產委員會,機關設生產科,負責制定生產計劃,組織領導生產,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研究與改進生產技術。建立和健全各種制度,如生產歸公制度、供給標準制度、會計制度、獎懲制度、分工 (農、工、商)制度、檢查制度等。厲行節約,嚴禁鋪張浪費和貪污。口號是:「自己動手,自給自足」、「長期打算,建家立業」、「發展部隊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全兵團以三五九旅為榜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生產熱潮。從中央領導起,帶頭生產。毛主席有塊自耕地,種了些蔬菜、辣椒之類的。朱總司令除了種田,種菜外,經常背起糞筐,拾糞積肥。周恩來、任弼時是著名的紡線能手。賀龍和我也都分了一塊自耕地,種大白菜。那年,我們吃上自己動手種的西紅柿、大白菜,可高興啦。抗戰以來,西北地區鹽巴奇缺,價格昂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