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八一


  會後,張國燾找我談話,我明確表示,不贊成這種作法。我說:黨內有分歧,誰是誰非,可以慢慢地談,總會談通的。把中央罵得一錢不值,開除這個,通緝那個,只能使親者痛,仇者快,即便是中央有些做法欠妥,我們也不能這樣搞。現在弄成兩個中央,如被敵人知道有什麼好處嘛!我的主導思想是希望團結,不要感情用事,免得越弄越僵,將來不堪收拾。張國燾呢?大言不慚地以列寧反對第二國際、成立第三國際的事例為自己辯解,根本聽不進我的勸告。

  分裂不得人心。大敵當前,党的團結和紅軍的團結,是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一、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迫切要求所在。張國燾愈是公開製造分裂,煽動分裂,廣大指戰員就愈加渴望團結,珍視團結。紅四方面軍的不少同志,腦子裡都打了問號:「這樣做對嗎?」「符合黨章要求嗎?」「有利於一致對敵嗎?」他們雖然不敢公開表示自己的意見,但對「張主席」的盲目崇拜心理,開始懷疑動搖,竊竊私議之風,不可遏止。紅一方面軍的指戰員,不滿情緒尤甚。調來四方面軍任軍參謀長的陳伯鈞同志,就曾直接找張國燾談話,呼籲團結,反對分裂。他是黃埔五期生,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任過紅軍師長、軍團參謀長等職。他秉性剛直、豪爽,敢於堅持原則,陳述己見。紅四方面軍南下期間,他調紅軍大學執教,一面培訓幹部,一面積極支持劉伯承對張國燾的鬥爭,表現不錯。

  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軍事問題上。

  當時,敵人發現紅軍一部北上,大部南下,乃沿大小金川地區,佈陣防堵。劉文輝二十四軍兩個旅,位於大金川沿岸的綏靖、崇化、丹巴一線;楊森二十軍四個旅另一個團,布于小金川沿岸的懋功、撫邊、達維一線;鄧錫侯二十八軍一個團,扼守撫邊以東的日隆關等地。為打開南下通道,我們制定了奪取綏靖、崇化、丹巴、懋功的戰役計劃,報請紅軍總部批准實施。

  朱德總司令雖不同意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行為,但認為部隊既然已經南下,就應打開戰局,找塊立腳生存的地方。那麼多紅軍,沒有地盤,沒有飯吃,無異于不戰而自斃。同時,他又堅信,只要大家是革命的,最後總會走到一起的。因而,在軍事行動方面,積極行使總司令的職權,及時瞭解敵情,研究作戰部署,定下決心。早在大革命時期,他就和川軍打過交道,對軍閥部隊的作戰特點,了如指掌。他說:川軍向來欺軟怕硬,慣打滑頭仗,我們不打則已,要打就抓住打,狠狠地打!他要求各級指揮員要講究戰術,發揮運動戰的特長,以快以巧制敵,用小的代價去換取大的勝利。朱總司令在逆境中不當「空頭司令」,儘量發揮自己的作用,完全是從愛護和發展紅軍力量出發的。

  根據《綏(靖)(化)(巴)(功)戰役計劃》,我們作了具體部署。以五軍、九軍二十五師、三十一軍九十三師組成左縱隊,由王樹聲率領,沿大金川右岸前進,搶佔綏靖、丹巴;以四軍、三十軍、三十二軍及九軍二十七師大部組成左縱隊,由我和陳昌浩率領,從大金川左岸進攻,直取崇化、懋功;三十三軍及二十七師一個團,駐守馬塘、夢筆山地區,屏障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卓木碉;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師部及二七七團、紅軍大學,留駐河壩,掩護後方。

  十月八日,我左右兩路縱隊,開始行動。

  大小金川地區,地形複雜,多深山絕壁和峽谷急流,利守難攻,不便大部隊運動。戰役開始後,我右縱隊九軍二十五師首先向綏靖河以北綽斯甲附近的觀音鐵橋強攻,以便渡河南下,與左縱隊的進攻夾岸相應。但因守敵劉文輝部憑堅固守,我硬攻難克,右縱隊渡河受阻。我們臨時調整部署,令左縱隊的四軍從黨壩地區出動,強渡大金川。十一日,四軍渡河成功,沿右岸疾進,十二日克綏靖,十六日克丹巴。與此同時,我左岸之三十軍亦向南急進,十五日攻佔崇化,以一部繼續向懋功方向發展。

  九軍二十七師於十五日夜間,對綏靖以東之兩河口守敵楊森部第七旅發起攻擊,經三小時激戰,將敵擊潰,繼而跟蹤追擊,於十六日克撫邊,十九日潰楊森第四旅,占達維。二十日,三十軍一部克懋功。守敵楊森部兩個旅南逃,被我進佔達維之二十七師主動截擊,俘獲一部;該師繼而乘勝向東南發展,連克日隆關、巴郎關、火燒坪、鄧生等地。至此,這一戰役勝利結束。總計潰敵劉文輝、楊森部六個旅,斃俘敵三千餘人。

  這一仗是山地隘路戰,很難打。我軍機智英勇,靈活迅速,充分發揮夜摸、奇襲和小部隊大膽迂回穿插等戰術特長,渡激流,穿峽谷,破敵壘,奪要隘,表現了紅軍堅無不摧的優良戰鬥素質。九軍二十七師連續作戰,疾進五百餘裡,打得最出色。夜襲達維之戰,行動秘密、神速,當部隊摸進街裡時,敵人還在睡大覺。敵第四旅旅長高德州驚醒後,顧不上穿衣服,倉惶逃走。戰後,朱德總司令高度評價紅四方面軍的戰鬥力,認為是一支過得硬的紅軍隊伍,繼承了葉挺獨立團的鐵軍傳統。這次戰役的主要缺點是右縱隊渡河受阻後,未能及時轉移兵力,配合左縱行動,致使近半數兵力陷於無用武之地的狀態;追擊不力,對潰逃進山林的殘敵搜索不夠,影響了擴大戰果。

  §百丈決戰

  我軍南下川西南作戰,與蔣介石的「剿匪」大軍,碰個正著。

  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包藏著「一箭雙雕」的企圖:一方面,徹底消滅紅軍,扼殺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乘機削弱和收服地方軍閥勢力,形成蔣家的一統天下。四川一地,正如諸葛亮所謂:「蓋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蔣介石早就垂涎三尺。他借著追剿中央紅軍的機會,派大批嫡系部隊入川,進而控制了四川的各派軍閥勢力,正力圖把「天府之土」變成他的戰略大本營。十月間,蔣介石確定結束其「剿共」指揮中心「武漢行營」的工作,正式成立「重慶行營」,宣佈「指揮剿匪之軍事重心,即移于重慶」。他鼓吹四川「不愧為我們中國的首省,天然是復興民族最好的根據地」,隨即派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入川「建設四川」,並對川軍進行了整編。

  整編後的川軍,編制情況如下:

  二十軍軍長楊森,轄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師,共十五個團。

  二十一軍軍長唐式遵,轄第一、第二、第四師,共十六個團零十二個獨立營。

  二十三軍軍長潘文華,轄教導師、第五師,共十四個團零六個獨立營。

  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轄一三六、一三七、一三八師及軍直屬旅,共十五個團零一個特務大隊。

  四十一軍軍長孫震,轄一二二、一二三、一二四師,共十八個團零一個特務團。

  四十四軍軍長王瓚緒,轄一師、二師、暫編一師,共十六個團零十一個獨立營。

  四十五軍軍長鄧錫侯,轄一二五、一二六、一二七、一二八、一三一師,共二十四個團。

  第一〇四師師長李家鈺,共九個團零一個補充團。

  四川善後公署直轄部隊,包括暫編第三師、第四師,模範師,暫編第三旅,獨立第五、六、七旅,警備第一路及邊防第六混成旅等。

  由此,四川軍閥即被蔣介石一手控制,天府之國,遂成蔣土。

  整編後的川軍,緊縮約三分之一的名額,但充實了建制,補充了武器彈藥,戰鬥力有所增強。這時,蔣介石令川軍集中力量對付我軍;胡宗南部北向甘南,對付中央紅軍;吳奇偉部南下,對付紅二、六軍團;李抱冰部則扼守西康一帶。我們估計,我軍趁勢南攻,打擊川敵,奪取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地區,有較大把握,遂制定了《天蘆名雅邛大戰役計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