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六五 |
|
敵人的堡壘主義戰略戰術,給我軍反攻造成的困難,也值得重視。從橫向來說,敵各路並肩推進,你打開個口子,人家兩邊的部隊一靠近,就能堵上。從縱向來說,敵人的兵力配屬至少有一、二、三線,且有山險和工事屏障,你突破第一道防線,人家縱深還有足夠兵力抵擋,不至引起全線慌亂。戰役過程中,我軍兩次大反擊告捷,然而當試圖乘勝轉入反攻時,卻未奏效,原因就在這裡。由此告訴我們,實施決戰反攻,打破敵堡壘主義的攻防體系,必須注意下列幾點:(1)反攻前以最大耐心,最大限度地消耗、疲勞、沮喪敵人。(2)反攻時一個拳頭打人,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對準敵人的薄弱環節,實施突然、兇猛、連續的突破,擴大缺口,直插縱深。(3)得手後實行大縱深迂回包圍,斷敵退路,利用敵人的張惶失措,迅速分割殲敵。這些,在東線的反攻突破中,西線的黃貓埡大捷中,都得到了證明。 十個月反圍攻的戰役實踐還表明:靈活地集中和使用兵力,充分發揮各部隊的特長,真正把鋼用到刀刃上去,是以寡敵眾、以少勝多的決定一環。 劉湘的六路圍攻,先後投入的兵力達一百四十餘團,而我們卻僅有三十五個團。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很大。處在反圍攻作戰地位的我軍,要從被動轉為主動,從劣勢轉為優勢,從不利地位轉為有利地位,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達到勝利粉碎敵人圍攻的戰役企圖,基本的一著,就靠靈活保存和集中自己的兵力。「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為了改變敵我的形勢。」(《毛澤東選集》第二〇七頁)舍此,想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 反六路圍攻,是一場歷時十個月的持久戰。陣無常勢,兵無常形。戰役進程中,交織著攻與防、進與退、伸與縮、分散與集中、被動與主動、包圍與反包圍、突破與反突破、阻擊與追擊等諸多戰鬥形態。戰況異常曲折、複雜、慘烈,形勢千變萬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兵力的保存、集中和使用上,尤需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否則,勢必陷入疲于應付、捉襟見肘的地位,要戰勝敵人,更是不可能的。 所謂兵力的集中和使用,其實就是戰鬥力的集中和使用。概而言之,戰鬥力的組成,不外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員、武器;二是軍政素質、戰術特長。前者,我們遠遠不及敵人,即便是最大限度地集中,也很難形成兩倍、三倍、四倍於敵的絕對優勢。後者,敵人卻遠遠不及我們,即便是最低限度地集中,也會爆發出強大的威力來。我軍的優勢,主要在後者。因此,兵力的集中和使用,就不能單純從數量上打算盤,做文章,還著眼於部隊的素質和特長。這樣,才能用有限的兵力,去發揮以百當千、以千抵萬的作用。 紅四方面軍在長期的戰爭實踐和日常訓練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優良素質和特長的主力師,團。有的長於進攻,有的長於堅守,有的長於夜摸夜襲。反六路圍攻中,方面軍總部根據不同階段的作戰任務,集中這些部隊在手,用到關鍵的地方去,從而發揮了守如礁立、攻如河決的作用。例如,在四期收緊陣地過程中,我們以善於防守和鉗制敵人的四軍大部、三十軍二六三團、三十一軍二七一團分別集中於東西兩線,控制要點,節節禦敵,達到了大量消耗敵人,保存我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馬鞍山反擊戰,我們集中四軍、九軍、三十軍的三個主刀師在手,以著名的「夜老虎」三六五團擔負夜襲突破的任務,直插敵後方陣地樓門口,一舉突破敵防線,大部隊乘勝猛攻,殲敵兩個多旅。萬源決戰防禦中,善於堅守防禦的第七十五團,扼守屏障萬源的大面山主陣地,頂住了敵人四個旅的輪番進攻。總反攻開始,我們以善於夜摸的二七四團夜襲青龍觀,打開反攻突破口,而以善於進攻的第十師、二十五師、九十三師,擔負第一梯隊的作戰任務,一舉突破敵人縱深防線,為東線反攻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事實證明,我軍雖然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地位,但只要重視發揮各部隊的特長,把鋼用在刀刃上,那末,一個團就會頂幾個團用,一個師就會頂幾個師用,自己兵力不足的困難,自然迎刃而解。 「為陣之法,在於分合。」所謂分合,指的就是兵力的分散和集中,亦即因時因地因敵因己制宜,正確而靈活地組織和使用兵力問題。分合得當,以弱可以勝強;反之,即便是處於強軍的地位,也難免敗在弱軍的手中。 最後,十個月反圍攻的戰役實踐還表明:戰爭的勝利,來源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 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是紅軍戰鬥力的源泉。在川陝邊一隅,紅四方面軍之所以能夠打一場如此曠日持久的堅守防禦戰,之所以能夠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膽略和驚人耐力,之所以能夠用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去粉碎優勢敵人的「圍剿」新戰略,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紅軍的作戰,得到了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援與配合。沒有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作後盾,我們要打贏這場戰爭,簡直是難以想像的。 自從我軍從外線進攻轉入內線防禦後,面對敵人大軍壓境、六路圍攻的嚴重形勢,川陝省委和政府機關即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全力投入「保衛赤區,消滅劉湘」的緊張戰鬥中。川陝省委召開了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蘇維埃政府召開了糧食問題會議,各級黨組織和群眾團體逐級成立「戰鬥委員會」,迅速掀起了參軍參戰,擴大地方武裝,組織運輸大軍,構築防禦工事的熱潮。戰爭進程中,全民軍事化,一面堅持農業、軍工和其他物資的生產,源源不斷向紅軍提供大批糧食、武器、彈藥、被服、鞋襪等;一面擔負偵察、運輸、襲敵擾敵、轉送傷員、修橋鋪路、堅壁清野、構築工事等任務。九萬多地方武裝力量,是紅軍作戰的得力助手。數十萬運輸大軍,是前線和後方一體化的血脈(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川陝時期,參加運輸隊伍的群眾達二百萬人次以上)。 在根據地日益縮小、糧食嚴重缺乏的形勢下,群眾寧肯自己吃野菜、喝清湯度日,也不願讓浴血奮戰的紅軍指戰員挨餓。他們把家中僅有的少量糧食、胡豆、洋芋、竹筍,都獻給紅軍。留在敵佔區的群眾,則繼續堅持鬥爭,襲擊敵哨所、據點,瓦解敵軍隊伍,搜集敵人情報,積極配合內線的軍民作戰。川陝兩省的地下黨組織,也數度派人越過敵人的層層封鎖,向川北運送糧食、衣物、藥品等物資,給我軍以有力支援。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群眾,在戰爭中承受的犧牲、苦難、壓力,事實上,早已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限度。但是,依靠党的領導,依靠群眾的覺悟,依靠軍民的團結,依靠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人民終於熬過十個月的戰爭難關,沉重打擊了敵人,勝利保衛了革命果實。由此證明:「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毛澤東選集》第四七八頁)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也不例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