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後來,紅四方面軍還得過嘉陵江發展。特別是第一次過江沒有成功,我真是惱火。今天回想起來,還是我和先念的主張比較好。趁敵人潰亂之際,派一部兵力打過江去,追一追,打一打,把群眾發動起來,武裝起來,搞塊天下。萬一不成,還可以退回來。當時沒有乘勝渡江,跨嘉陵江兩岸發展,的確是戰略上的失策。 反六路圍攻,我軍付出了傷亡兩萬餘人的代價,換取的勝利是巨大的。先後共斃傷俘敵八萬餘人,繳槍三萬余支,炮百餘門,擊落飛機一架。川陝根據地鼎盛時期的轄區,基本上得到了恢復。党和紅軍、人民群眾經過鍛煉,更加堅強。敵人的聯合陣線遭受沉重打擊,內部矛盾加劇。坐鎮南昌指揮「剿共」的蔣介石,既震驚,又惱火,嚴電指責劉湘。劉湘無顏見下江東父老,還在從成都去重慶途中,演了幕假投江的醜劇。 十個月反圍攻戰役的實踐表明:幹革命,幹戰爭,必須具有敢於壓倒敵人的革命膽略和堅強耐力,絕不能被優勢敵人的氣勢洶洶所嚇倒。 劉湘的六路圍攻,「空全省之兵力」,鋪天蓋地,步步為營,並進合圍,勢如狂風暴雨,兇猛異常。特別是敵主力第五路,乃劉湘積二十年心血培養的精銳,裝備優良,供應充足,兵員眾多,從未受過紅軍打擊,又是川西混戰的勝利之師,確實不易對付。我軍雖有自己的獨特長處,但兵力、武器、糧食、物資供應等遠不如敵軍,根據地回旋餘地相當狹窄,戰略退路僅限於大巴山南一二百里的「彈丸」地區。敵我對比,敵處明顯優勢地位,我處明顯劣 勢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戰略戰役態勢,就規定了反 六路圍攻的艱巨性、殘酷性、持久性,當然也包含著敵勝 我敗的嚴重危險性。 一般說來,兵貴勝,不貴久。以弱敵強,以寡敵眾,以劣敵優,尤其如此。然而,當時的客觀形勢和條件,卻不容許我們速戰速勝,要打,便只能打一場漫無期限的持久防禦戰。敢不敢打,能不能打?是擺在紅軍面前的關鍵問題。我軍沒有被敵人的來勢洶洶所嚇倒,冷靜分析了形勢,充分估計了面臨的困難和有利因素,下決心打!適時從外線進攻轉入內線防禦,動員根據地廣大軍民急起應戰,從而邁出了反圍攻作戰的第一步。這一步,很不簡單,有重要意義。假如那時只看到敵人的優勢而輕視自己的力量,只看到我軍的劣勢地位而忽視有利條件,只看到戰局逆轉的危險性而忽略爭取勝利的可能性,就容易陷於張慌失措、束手無策的境地,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戰役進程中,我軍兩次大反擊,試圖轉入反攻,均未成功,不得不繼續防禦下去。敵人經過七八個月的消耗,死傷累累,疲憊不堪,而敵第五路在萬源前線,竟能爆出那麼旺盛的攻擊力,發起那麼猛烈的攻勢,則為我們始料所不及。仗越打越惡,越打越難,越打越險。敢不敢打下去?能不能打到底?又成了擺在紅軍面前的關鍵問題。有人主張兵退漢中,並不奇怪,因為當時的確已經到了存亡絕續的危急關頭。這個時候,我們更沒有被敵人貌似強大的攻勢所迷惑,所嚇倒。沉著冷靜,審時度勢,毅然決然「聚三軍之眾,投於險地」(《孫子》九地篇),實施萬源決戰防禦。從而,又一次度過了最大難關,終於贏來了勝利反攻的時刻。假如那時只看到敵人瘋狂性的一面而忽視其虛弱性的一面,只看到自己的嚴重困難而看不到敵人更加嚴重的困難,只看到戰局的無盡無期而不懂得這是「黎明前的黑暗」(這種時刻最難度過,也最容易判斷失誤,動搖決心),放棄決戰防禦,那就不僅「功虧一簣」,失去勝利反攻的機會,而且,很可能被迫東流西竄,陷於身無立錐之地的困境。 反六路圍攻,對我軍的膽略和耐力,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全軍上下,萬眾一心,豪氣干雲,「不為敵之其勢洶洶所嚇倒,不為尚能忍耐的困難所沮喪,不為某些挫折而灰心」(《毛澤東選集》第二三〇頁),經住了考驗,打贏了戰爭。無產階級的革命膽略和堅韌能力,是我軍優於敵軍的一個最強點,也是貫穿於反圍攻過程的始終,對爭取戰爭勝利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 十個月反圍攻的戰役實踐又表明:利用川北的有利地形,實行收緊陣地、節節抗擊、待機反攻、重點突破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是粉碎敵步步為營、持久圍攻戰法的有效手段。 劉湘六路圍攻與田頌堯三路圍攻不同的地方,不但在於四川軍閥已經聯合起來,全力對我,兵力眾多,裝備精艮,更重要的是,劉湘採取的圍攻戰術有了變化。田頌堯是兵分三路,自西而東,猛攻一面,長驅直人;劉湘則是兵分六路,三面合圍,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劉湘的這一套,並非他的獨特創造,而是蔣介石的「圍剿」新戰略——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具體應用。堡壘主義是蔣介石總結歷次「圍剿」失敗的教訓,集古今中外反革命撲滅革命力量的經驗,形成的新戰法。我們在鄂豫皖第四次反「圍剿」中,吃過它的虧。我軍這次採取收緊陣地、積極防禦的方針,對付敵人的六路圍攻,可以說是打破蔣介石堡壘主義方針的新嘗試。 敵人「步步為營」的堡壘戰術,最大特點是集絕對優勢兵力於一塊革命根據地周圍,分進合擊,層層築碉設防,三裡五裡一進,十裡八裡一推,穩紮穩打,逐步壓縮包圍圈,以達持久消耗並最後消滅紅軍力量的目的。對付這種「圍剿」戰術,各革命根據地的條件不同,當然不能強求一律,只能「各自為政」,因時因地制宜。 川陝根據地的情形是怎樣的呢?第一,遠離中央及各個革命根據地,四川境內又無其他紅色區域相配合,是座處於巴山蜀水之間的孤島。第二,建立根據地雖僅一年時間,但經過發動群眾和反三路圍攻,已經形成較堅實的根據地中心區域。第三,三次外線進攻戰役的勝利,擴大了新區,壯大了紅軍,取得了支持戰爭的大量物資。第四,根據地背靠巴山天險,紅軍又與山北的孫蔚如部有互不侵犯默約,後顧之憂不大。第五,川北地勢南低北高,易守難攻,利於紅軍實行山地堅守防禦,並已為反三路圍攻的實踐所證明。第六,根據地範圍不大,回旋餘地有限,不便我軍大踏步周轉,「飄忽」制敵。上述情形說明,在川陝邊,要粉碎敵人步步為營、分進合擊、持久圍攻的戰略戰術,上乘的方法,不是主力跳出外線,待機破敵;也不是內線「飄忽」,運動殲敵;而是逐步收緊陣地,實行決戰防禦。反六路圍攻的作戰方針,就是根據川陝邊當時的實際情況確立的。戰役過程中的兵力部署和戰術手段,均服從和服務於作戰方針的需要。在這方面,較反三路圍攻更自覺,更嫺熟,更有所發展,也是事實。 敵人步步為營,不是長驅直入。我軍節節抗擊,不是大踏步後退。這就出現了工事對工事、堡壘對堡壘的交戰狀態。在這裡,「堡壘對堡壘」,有它的特殊意義和作用。因為我們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不是「不失一寸土地」、「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逐步收緊陣地,節節誘敵深入;不是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兵力,而是有主有輔,以主力集中于主要作戰方向,以一部兵力鉗制於次要作戰方向;不是單純同敵人拼消耗,拼實力,消極被動,疲于應付,而是充分利用有利地勢和紅軍戰術特長,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儘量保存有生力量,直至從戰略退卻轉入戰略反攻;等等。這正是適合川陝根據地具體條件的戰法,是打破蔣介石的堡壘主義新戰術,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有效手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