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九


  接下去是乘勝擴張戰果,猛烈追擊。田軍左縱隊遭此沉重打擊,全線崩潰。孫震率左縱隊殘部奪路而逃,中、右縱隊慌忙回竄。川軍素有「川老鼠」之稱,潰敗時不僅逃得快,而且要花招。官兵往往把槍枝、彈藥、輜重、衣物、銀元等,沿路丟棄,讓對方去揀,以便自己爭取時間逃命。這次,敵人如法炮製,又玩起了邊跑邊丟東西的把戲。我們命令各部隊一律不許打掃戰場,只管猛打窮追敵人。川軍從未見過如此兇猛的追擊戰術,愈加潰不成軍。我率七十三師、十一師向南江方向追擊。部隊只顧跑路,飯也顧不上吃。快到南江附近時,一氣翻了座四十裡的大山,下山後我頭疼得厲害,兩手抱著腦袋,坐在個院子裡,話都說不出來,第二天才好些。前面的部隊運動不得法,沒截住劉漢雄部,給他們跑掉了。眼看到手的一塊肥肉沒吃上,真令人遺憾。這次追擊,有六千多敵官兵,當了俘虜。我們有個炊事員,一人就俘敵五十餘人。

  田頌堯見全軍潰敗,趕忙抽調後方留守部隊五個團,進至三江壩、長池一線,進行援應。我軍乃乘勝向該敵發起猛攻。六月十日,七十三師二一七團兩個連,夜襲險要據點華蓋山,僅以輕傷兩名的代價,即殲敵五百餘人。十二日,三江壩守敵一個旅掉頭潰逃,七十三師追至旺蒼壩地區,將該旅大部消滅。在此同時,我十一師經官路口、長池、木門向蒼溪進逼;十二師一路南向江口,一路東趨儀隴;十師亦從竹峪關南進到鎮龍關地區。從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我軍連克南江、通江、巴中、江口等地,前鋒逼進儀隴、廣元、蒼溪縣城,勝利結束了反三路圍攻戰役。

  這次戰役歷時四個月,我軍共殲敵二萬四千餘人,繳長短槍八千余支,機槍二百餘挺,迫擊炮五十餘門。田頌堯多年慘淡經營起來的實力,被搞掉三分之一。這位敗軍首領的川陝「剿匪」督辦頭銜,亦被蔣介石一紙命令罷免。他痛心疾首,氣急敗壞,一面下令「各縣官紳民眾戒除宴樂,以示哀悼」;一面大罵其他軍閥隔岸觀火,坐視不救,聲言:「共產黨如果再追來,我連保寧(閬中)都放棄,讓大家都過不成清靜日子!」原想出兵撈點油水的楊森,見勢不妙,趕忙派人和紅軍聯絡,想穩住我軍,保住自己的地盤。劉湘集團內部,則爆發了「先剿赤還是先安川」的爭論。反三路圍攻的勝利,進一步加深了四川軍閥之間的矛盾。

  戰爭是熔爐,是學校。四個月的反圍攻鬥爭,大大提高了群眾的階級覺悟和勝利信心。戰爭中,許多翻身群眾熱烈響應党和紅軍的號召,紛紛參軍、參戰,運送物資,捉敵探,抓俘虜,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增強了抗敵本領。那些被田軍重新佔領過的地區,普遍遭受洗劫、蹂躪,景象淒慘,瘡痍滿目。土豪劣紳的反攻倒算,十分殘酷,不少人被砍頭、活埋、燒死或毒打致殘。巴中縣有戶雇農,一家七口,全被殺光。目睹血淋淋的事實,更加激發了群眾對敵人的仇恨和對紅軍的熱愛。原先,一部分人有這樣的顧慮:「『鄂爾款』能打敗田冬瓜嗎?」「紅軍好是好,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站住腳?」「窮人的好日子,長久得了嗎?」有的不敢公開和地主翻臉,分得了土地,暗地裡仍向地主交租;有的對紅軍和蘇維埃政府的宣傳,半信半疑,抱觀望態度;有的對混進紅色政權為非作歹的壞分子,明明知情,也不敢揭發報告。他們主要是怕變天,怕軍閥地主捲土重來,反攻倒算。經過反三路圍攻,他們確信紅軍不會走了,田頌堯、楊森、劉存厚快垮杆了,通南巴確實是「精巴子」的天下了。因而,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通南巴的廣大群眾,經過反三路圍攻的鍛煉,革命熱情空前高漲。一些農民在高山深谷中發現窩藏的地主、反動分子或散兵游勇,都捆起來送政府懲辦;主動向政府揭發某些基層幹部包庇地主、隱瞞土地、循私舞弊、打擊報復等不法行為;踴躍繳納公糧,積極參加紅軍;等等。不論老區、新區的根據地建設,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以通南巴為中心,包括蒼溪、廣元、儀隴、萬源等一部新區的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達三萬平方公里,人口逾二百萬,進入了一個鞏固和發展的新時期。

  這次戰役,是在廣泛發動群眾,初步奠定根據地工作基礎上進行的。有紅軍的英勇作戰,有地方武裝的積極配合,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保證了戰役的勝利發展。除此之外,導致勝利的一個根本原因,則是戰略方針適應了新情況。

  反三路圍攻,我們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禦,而不是消極防禦。收緊陣地呀,節節抗擊呀,待機反攻呀,重點突破呀。就是以有利的地形,少數的兵力,劣勢的裝備,與優勢的進攻敵人「磨蹭」,經過一個逐步消耗敵人的階段,使他們戰線拉長,孤軍深入,疲憊不堪,難乎為繼、而後我實施總反攻,把敵人一下子打垮。這與鄂豫皖時期截然不同了。鄂豫皖時期,先是小規模的分散遊擊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襲敵攏敵。後來紅軍發展壯大起來,發展為大規模的運動戰,聲東擊西,「飄忽」制敵,搞遠距離的奔襲、奇襲,搞野戰,搞圍點打援。這個時候,則是採取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的打法,搞收緊陣地這一套啦。這是利用了川北南低北高、山險路隘的特殊地形,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適應了新情況。

  收緊陣地是為了待機反攻,與敵決戰。因之,逐步收緊陣地與向心退卻的過程,也就是為最後的反攻決戰積極創造條件的過程。收緊陣地必須達到消耗敵人、驕縱敵人的要求。前者是為了造成敵人的不斷疲憊和減員,後者是為了造成敵人的嚴重錯覺和失誤。具備了這兩條,敵優我劣、敵攻我守、敵居主動地位我居被動地位的局面,便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反攻決戰的時機,才能到來。反三路圍攻的前三個月,我們一方面節節抗擊,先後消滅敵人上萬,有力地消耗和疲憊了敵人,大大增加了敵軍內部的矛盾和困難;另一方面節節後退,陸續放棄南江、巴中、通江縣城,使敵人不斷嘗到進攻的「甜頭」,誤以為紅軍畏敵怯戰,軟弱可欺,不堪一擊。因此,敵左縱隊才敢孤軍深入,冒險突進,陷於進退失據、疲勞沮喪的絕境。一旦我軍發起反攻,他們便不戰自亂,一敗塗地。這絕不是偶然的。

  戰略退卻的終點,選在根據地的後部,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我們的根據地不大,沒有廣闊的回旋餘地。我們的根據地是新區,尚不具備軍民一體從四面八方襲敵擾敵的條件。我們的兵力有限,必須最大限度地保存和集中。我們的敵人兵力眾多,來勢兇猛,占絕對優勢地位。我們的作戰地勢是南低北高,利守難攻,愈往大巴山靠近,地形愈險要。我們的作戰方針是逐步收緊陣地,節節消耗敵人,待機舉行反攻。所有這一切,都規定了戰略退卻的終點,不宜選在根據地的前部、中部,而應選在根據地的後部。一般情況下,反攻決戰的文章,也必須從根據地的後部做起。這一點不僅為反三路圍攻的勝利實踐證明,而且也為後來反六路圍攻的實踐所證明。

  逐步收緊陣地和從根據地後部發起反攻的戰法,在兵力的分散和集中方面,有它的特點。一般說來,高度的集中兵力,是弱軍對付強軍的最有效的手段。往往敵人的進攻一開始,指揮員首先就要集中主力在手,避其鋒芒,擇其弱點,待機破敵。鄂豫皖時期的歷次反「圍剿」,無不如此(第四次反「圍剿」雖招致失敗,但也是起首就集中了兵力的)。然而,川陝邊卻恰恰相反,首先不是集中兵力,形成拳頭,而是「分兵把口」,節節禦敵。從局部上、一個防禦方向上看,兵力相對集中;從全域上、整個防禦戰線上看,兵力則相對分散。我們只有四個師的兵力,要從三面抗擊優勢敵人的進攻,達到逐步消耗和疲勞敵人的目的,不分散行嗎?是不行的。這種必要的分散,適應了川北的地形條件,正是收緊陣地這一作戰方針不可缺少的一環,是集中兵力實施反攻決戰的前提條件。反三路圍攻的戰役全過程表明,我軍的陣地是逐步收縮的,兵力也是逐步集中的。前三個作戰階段,各師「分兵把口」,獨擋一面,零敲碎打,機動殲敵;主力的高度集中,則實現於作戰第四階段,即空山壩決戰的前夜。如果沒有前面的分兵防禦,也就沒有後面的集中反攻。在川陝邊的特定地形條件下作戰,兵力分散和集中之間的關係上,呈現出的這種特殊性,證明了革命戰爭進程中矛盾形態的多樣性、複雜性。

  逐步收緊陣地的作戰方針,容易給我們帶來諸多困難。如群眾暫時不理解,士氣受影響,持久同敵人作戰,自身的疲勞和消耗增長,回旋餘地狹小,物資供應缺乏等。指揮員要有極大的耐力,依靠堅強的政治工作,群策群力,去戰勝這些困難。不管打什麼仗,困難總是有的。堅韌不拔,熬過難關,就是勝利。

  古往今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戰略戰術。正確的戰略戰術原則,都是同當時當地的戰場實際相結合,是從戰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指導戰爭,駕馭戰爭,一刻也不容忽視地形、民情、敵情、我力,不能離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

  我以為,這就是反三路圍攻經驗的主要之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