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三九


  進軍川北的主要障礙是橫在我軍面前的「巴山天險」。大巴山脈,雄峙於川陝交界處,氣勢磅礴,橫斷兩省通道。我們向群眾調查,得知從鐘家溝經天池寺、核桃樹翻過巴山,抵兩河口,是條入川的捷徑,但路隘山險,人跡罕至,極難通行;過了兩河口,便可直下通江、南江、巴中,那裡是軍閥田頌堯的地盤,兵力空虛。為爭取時間,出敵不意,進據川北,我們決定,以這條「鳥道」作為進軍路線。

  嚴冬時節,大雪封山,禦寒衣物又極缺乏,使我軍面臨新的嚴重考驗。據老鄉們說,翻越大巴山,上七十,中七十,下七十,合共要走二百一十裡的路程。尤其是山頂上的七十裡路,風雪彌漫,最為難走。這個時候,深入思想動員,樹立部隊戰勝困難的信心,固然十分重要,但物質準備工作也不容輕視。我們要求每個指戰員要打兩至三雙草鞋;帶足三天的炒米和鋪路、取暖用的稻草,馬匹集中,供傷病員使用,多花點錢,盡可能向周圍群眾購買些衣被,等等。準備工作就緒後,我到七十三師二一七團做了檢查和動員,他們是先遣隊,擔負為全軍開路的光榮任務。看到那些面黃饑瘦的指戰員們樂呵呵的,仍然保持著旺盛的鬥志,充滿壓倒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使我堅信:巴山天險一定會被我軍征服!

  大隊人馬於十二月十九日開拔,向川北進軍。我隨十二師行動。這座大山的確不易攀登,山路崎嘔,泥滑難行3越往上爬越寒冷、越陡險,有些人馬掉進坑裡就完啦。開路的部隊損失較大,犧牲了一些同志。我們在山頂上住了一宿,找些樹枝,點起篝火,取暖禦寒。翻過巴山,第二天晚上到達瓦石鋪,幾十個人住在破草棚子裡睡覺。瓦石鋪是通江縣屬的一個小山鎮,百多戶人家,淨住些木架竹筋的房屋,外麵糊一層泥巴,屋內又暗又潮。半夜裡,街上忽然起了火,我們都起來救火,折騰了半夜才撲滅,但已燒掉了半條街。老百姓從來沒見過如此好的隊伍,幫助他們救火、救人、救財物,紛紛翹起大拇指讚揚紅軍。

  全軍越過大巴山後,兵分三路,迅即進通江、克南江,據巴中。從此,開始了創建川陝根據地的新時期。抗日戰爭期間,我在延安時,陳雲同志和康生找我談過十次話,主要就是談紅四方面軍去四川的問題。他們說,你們那時候是有計劃地到四川的嗎 ?我說,誰想到四川喲,哪裡曉得四川是個什麼樣子噢!我們是一路走,一路看,最後才到四川的。我就把部隊撤出鄂豫皖到四川的經過情形,說了一遍,整整談了一天。

  總之,從我軍被迫撤離鄂豫皖到進川北立腳,歷時兩個多月,轉戰三千里,終於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終。我軍在沒有根據地作依託的條件下,流動作戰,屢歷險境,但始終拖不垮,打不爛,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先後共殲敵近萬人,自己仍有一萬四千多人,占撤出鄂豫皖時總兵力的四分之三。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切軍事行動的指導原則,都根據於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盡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滅敵人的力量。」又說:「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就是戰爭的本質,就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從技術行動起,到戰略行動止,都是貫徹這個本質的。戰爭目的,是戰爭的基本原則,一切技術的、戰術的、戰役的、戰略的原理原則,一點也離不開它。」(《毛澤東選集》第三七五頁、第四五〇頁 )因此,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戰爭的目的,戰爭的本質,戰爭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衡量紅四方面軍西征轉戰成敗與否的主要依據。我們的有生力量是人,是紅軍隊伍。紅四方面軍經過那樣艱難困苦的戰略轉戰而消滅了敵人,保存了自己,應當說,是党和紅軍的一個偉大勝利。

  §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

  作風就是戰鬥力。一個革命政黨,要有好的黨風,才能團結群眾,實現自己的綱領、路線。同樣地,一支革命軍隊,也必須具有好的戰鬥作風,才能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是在党的領導下從長期戰爭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戰鬥作風好,打仗過得硬,是這支軍隊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也是它能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而不被敵人和困難所屈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想把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概括為五個字:狠,硬,快,猛,活。

  首先是狠。

  這個「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東西,貫穿於紅四方面軍的全部戰鬥活動中。不論打小仗或打大仗,遊擊戰或運動戰,進攻或防禦,正面突擊或迂回包圍,分散襲敵、擾敵或集中主力殲敵,內線轉戰或外線出擊,一言以蔽之,部隊從上到下,自始至終,都有一股狠勁:有敵無我,有我無敵,不消滅敵人,決不甘休。

  那時,部隊作戰一不為錢,二不為官,一心一意要消滅敵人。指戰員不是怕打仗而是盼打仗,巴不得天天有仗打,天天捉俘虜、繳武器彈藥。如果一兩個月不和敵人交鋒,下面急得象開鍋似的,意見一大堆,領導上要做許多思想工作。相反,戰鬥任務一下達,幾乎用不著費唇舌,下面就忙活起來,人人生龍活虎,個個磨拳擦掌,把槍支、子彈、草鞋、乾糧袋弄得好好的,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誰都知道,戰爭不是兒戲,而是敵我雙方的生死搏鬥。打仗,不僅要吃大苦,耐大勞,而且要流血,要死人。戰役戰鬥的準備和進展過程中,連續行軍,連續作戰,頂酷暑,冒嚴寒,喝不上水,吃不上飯,幾天幾夜睡不上覺,是家常便飯。每個戰役戰鬥的勝利,我們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傷亡。然而,部隊硬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了徹底消滅敵人,解放受苦受難的工農大眾,什麼饑寒呀,苦累呀,危險呀,傷病呀,流血犧牲呀,通通不在話下。「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不消滅敵人,不是英勇的紅四方面軍!」是廣大指戰員的響亮戰鬥口號。只要槍聲一響,指揮員把駁殼槍一舉,喊聲:「同志們,跟我來!」戰士們就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撲向敵人,直至將敵人摧垮和消滅。大家把在戰場上的英勇犧牲叫做「革命到底」,認為這是一個紅軍指戰員的神聖歸宿,因而也是最大的光榮。

  部隊有了這麼股狠勁,從而形成了近戰殲敵的優良傳統。當時,敵眾我寡,敵優我劣,敵強我弱。不僅戰略上如此,且戰役戰鬥中也往往如此。每次敵人「會剿」、「圍剿」的兵力,均數倍、十數倍於我。敵人有飛機、大炮、自動火器和充足的彈藥,我們沒有。我們只有步槍、撇把子、大刀和馬尾手榴彈;從敵人手裡繳來些迫擊炮和輕重機槍,但缺乏彈藥,壞了又無法修理。在這種條件下,我軍靠什麼去戰勝敵人呢?主要就是靠士氣,靠勇敢,靠有股非消滅敵人不可的狠勁,靠短兵相接,刺刀見紅,手榴彈開花。這就是近戰。或攻或防,或迂回或突擊,不接近敵人不打,五百米不打,三百米不打,二百米不打,單等幾十米以內再打。一錘子下去,敵人倒下一大片,驚慌失措,銳氣頓挫。這樣,才能有效發揮我軍的優勢,減殺敵人的優勢,迅速克敵制勝。紅四方面軍歷次戰役戰鬥的勝利,充分證明了近戰手段的強大威力。我們的火力火器不行,遠遠落後於敵人,如果又不實行近戰殲敵,所謂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爭取勝利,便是空談。而要近戰殲敵,殺出部隊的威風來,關鍵在於一個「狠」字。兩軍對壘,勢不兩立,你死我活,必須「狠」字當頭,力爭多多消滅敵人。消滅敵人,是保存自己的最基本的手段。「宋襄之仁」和「菩薩心腸」乃自取滅亡之道,為我軍所鄙棄。只有對於放下武器的敵人,我們才施以「仁政」,寬大處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