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徐向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三二


  從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到一九三二年六月上旬,經過寅安、商潢,蘇家埠和潢光四大戰役,我軍先後共殲敵六萬餘人,其中成建制被殲的敵正規部隊近四十個團,使蔣介石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計劃尚未完全實施即被粉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得到了猛烈發展。根據地東起淠河,西迄平漢路,北達潢川、固始,南至黃梅、廣濟,總面積達四萬餘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五十余萬,擁有黃安、商城、英山、羅田、霍邱五座縣城,建立了二十六個縣的革命政權。紅軍主力部隊組成兩個軍六個師,還建立了四個獨立團和一個少共國際團,總兵力四萬五千餘人。各縣獨立師、遊擊隊和赤衛軍等也發展到二十余萬人。這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展的極盛時期。

  紅軍勝利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計劃,主要原因為:

  第一,充分利用有利客觀形勢,實行外線進攻作戰方針,各個擊破敵人的「圍剿」部署。那時,敵人雖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周圍集中了很大兵力,準備第三次「圍剿」,但尚來部署就緒,雜牌部隊多,缺乏統一指揮,「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孫子》九地篇 )。原因是蔣介石一面忙於解決中日民族矛盾所引起的內部危機;一面將中央革命根據地作為主要進攻方向,暫時顧不上在這邊統一兵力,統一部署,統一號令,全力對付我們。我們採取主動進攻的方針,先打這股敵人,後打那股敵人,陸陸續續把敵人的「圍剿」部署打亂,具有十分有利的條件。如果看不到這個形勢,或是不敢在有利條件下「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就不會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圍剿」和「反圍剿」的不斷反復,是我國十年內戰的主要形式。毫無疑問,積極防禦、誘敵深入、內線殲敵,是紅軍粉碎敵人「圍剿」的基本方針。但這是否意味著不容在一定條件下,用積極進攻手段,事先打破敵人的「圍剿」計劃呢 ?當然不是,而且也不應當是。防禦和進攻,要看條件。條件允許,對我有利,「先發制人」,進攻殲敵,何樂而不為!在戰爭問題上,最要不得機械論,機械論只能捆住自己的手腳,招致戰機的喪失,戰爭的失敗。

  第二,集中兵力,「圍點打援」。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實施外線攻擊,集中兵力,形成拳頭,是關鍵一環。集中兵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要下狠心,捨得暫時丟些地盤,受點損失。那時作戰,有兩個東西是集中兵力的最大障礙:一是軍事保守主義,囿於現地,不敢或不願集中兵力,大膽進攻。二是軍事平均主義,分散兵力,四面出擊。我們克服了這些障礙,堅持了集中兵力的原則,形成一個拳頭,狠狠打擊敵人。紅軍共四個主力師,每攻一個方向,均動用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只留少部兵力和地方武裝應付其他方向的敵人,配合主力部隊的作戰行動。根據地處在敵四面包圍之中,主力用於南線作戰,北線會吃緊;用於東線作戰,西線會吃緊,有時甚至會失些地盤,受些局部損失。但是,等我們一股一股地把敵人搞掉後,全域就會改觀。根據地不是縮小而是全面擴展。怕丟地盤,分兵把口,看上去「保險」,實際上最不牢靠。

  戰術的正確運用,也很重要,甚至能對戰役戰鬥的勝利,起決定性作用。黃安、商潢、蘇家埠三大戰役,我們採取的主要戰術手段是「圍點打援」,證明符合實際情況,達到了大量殲敵的目的。為什麼要搞「圍點打援」?情勢所迫,逼出來的嘛!我們要執行外線進攻的方針,但兵力少,裝備差,「乞丐和龍王比寶」,比不起。敵有優勢裝備,我們缺乏。我們的裝備很落後,沒有大炮,炸藥極少,手榴彈有些,大都是土造的馬尾手榴彈,殺傷力很小,扔到樹上都掉不下來。敵人深溝高壘,憑堅固守,象黃安、商城、蘇家埠的城牆,又高又厚,還有吊橋、城壕,柵門,炮樓、城垛子,防得嚴嚴實實,象鐵桶一般。我們缺乏攻城的火器,攻得動嗎 ?如果硬叫部隊去爬城,那得死很多入。硬攻不行,就動腦筋,想辦法,辦法是「圍點打援」,野戰殲敵。我軍的裝備固然差,攻城力量不足,然而,卻長於運動,長於野戰。於是依託根據地先用小部兵力把突出、孤立的敵據點圍住,死死圍上若干天,敵糧斷炊斷,自然告急求援。估計敵援兵從哪個方向來,我主力部隊便預先選好戰場,利用有利地形,構築工事,以逸待勞。援兵開來,運動在野外,立足未穩,正好給我以殲滅之機,消滅了援兵,守敵人心惶恐,不戰自亂,我軍可趁勢解決點上的敵人。事實證明,「圍點打援」乃揚己之長,避己之短的重要戰法,運用得當,能收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之效。

  第三,攻必克,戰必勝。就是說,要打有把握之仗,不打則已,打則必勝。接連吃敗仗,是提不起部隊的戰鬥土氣來的。蘇家埠戰役,我們圍住六千多敵人,先拿部隊試攻了一下,沒強攻。看看攻不動,決心打援,不僅打了第一次,而且打了第二次。第二次打援時,敵人來了那麼多。我們分析了敵我情勢,認為有取勝的六七成把握,才下決心硬著頭皮打。如果根本就沒有勝利的把握,或者把握很小,是不能那樣幹的。打援也不是敵人一來我們就攻,而是讓敵人先攻我們。待其疲憊不堪,攻勢到了「再而衰,三而竭」的時候,我們集中主力和預備隊出擊,把敵人包抄分割,徹底摧垮。一個指揮員,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打有把握之仗,打勝仗,萬一打了敗仗,也要爭取不吃大虧。否則,連吃幾個敗仗,死傷一大堆,再有戰鬥力的部隊,也會把土氣打下去的。新部隊的使用,尤其要注意這一點。紅四方面軍成立後,擴展到三萬多人,立即發動了這幾個戰役。當時新部隊不少,約占三分之一,都沒上過戰場。我們反復強調,使用新部隊,第一炮一定要打響;要通過多打勝仗去提高士氣,鍛煉他們。我們開始不用新部隊打強攻或打阻擊戰,因強攻和阻擊戰傷亡大,而是用他們去打追擊戰。等主力部隊熬過難關,發起反擊,把敵人衝垮後,再拿新部隊上去,跟著老部隊追殲潰敗之敵,抓俘虜,繳武器、彈藥。追擊戰,傷亡小,戰果大,取得勝利,鼓起大家的勁頭,搞上幾次,新部隊有了實戰經驗,士氣越打越高,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就會形成。

  第四,戰時政治工作有了加強,發揮了威力。紅四方面軍成立時,注意了政工幹部的選拔和配備,團以上各級政治工作機構健全起來,工作的計劃性、針對性有明顯改進。雖然也搬了些蘇聯的條條,如政工幹部有監督同級軍事指揮員的權力等,但總的說,工作內容是適合戰爭任務要求的。陳昌浩同志有實幹精神,對四方面軍的政治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當時的政治工作,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廣泛動員民眾,參加和支援戰爭,所謂「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鑼鼓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確有那種氣勢。二是不斷提高和鞏固部隊的士氣,戰前、戰中、戰後都有響亮口號和思想工作,充分發揮幹部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三是開展政治攻勢,瓦解敵軍。瓦解敵軍這一條,很重要,搞得也比較實際。象黃安戰役、蘇家埠戰役中,劉被圍之敵喊話,編成的順口溜很有趣:「老鄉老鄉,不要打槍。本是窮人,理應反蔣,為蔣賣命,賣的哪樁 ?上有父母,下有兒郎,——年到頭,難見妻房。長官待你,何處一樣?長官洋面,魚肉雞湯。你們吃糠,樹皮啃光,更有兄弟,餓死床上。飛機運糧,有啥指望?紅軍圍城,鐵壁一樣。」「老鄉老鄉,快快交槍。放下武器,紅軍有賞,若不交槍,困餓死光。來當紅軍,前途亮堂,願回家鄉,發給光洋。」這些宣傳,既抓住了敵軍下屬官兵的心理,又交待了紅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對削弱敵軍的頑抗有很大作用。各路敵軍中,有不少是被我放回的俘虜兵,瞭解我們的政策,在戰場上往往朝天放槍,不打紅軍,紅軍沖上來,不作任何抵抗就乖乖交槍,大大減少了我軍的傷亡。蘇家埠戰役時,有的俘虜說:「我是第三次交槍了,紅軍優待俘虜兵,一上戰場我們就準備交槍!」戰時政治工作,抓住對我和對敵這兩面,效果甚大,有力保證了戰役戰鬥的勝利發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