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細敘滄桑記流年 | 上頁 下頁
二四


  §1-20.尋根思源話洋場

  我1925年獨自一人從浙江桐廬故鄉投身上海,開始個人奮鬥,前後十年,最後成為以創作《王先生》長篇漫畫為生的自由職業者。在這十年中,我從一個十八歲的中學生,在南京路上站櫃臺賣布開始,進而當了三友實業社門市部的廣告繪圖員,後又逐漸濟身於出版界,結識了活躍於漫畫界的知名人士,被吸收為創辦《上海漫畫》週刊的同夥人,事業日漸發展。說起來,應該算得上一帆風順,登龍有術。其實,我不過是憑著一點靈感,順著某一條水流,任憑漂浮,然後抓到一個登岸的機會;在前進的道路上,又抓抬一切可以裝進肚子的飼料,得過且過而已。

  回想我的創作道路,1923年我就讀的鹽務中學,是浙江鹽運使衙門辦的,校長蔣邦彥是個滿腦子崇洋媚外的官僚。他辦這所學校,表面是為鹽政事業培養後備人員,其實是為他欺世盜名撈個辦學的美稱。當時中國的關稅和鹽政,全在帝國主義的監督下行動,根本沒有自主權。這個中學從三年級開始,除了國文外全部採用英文課本。我在這個學校讀了二年,自問英語學得還算過得去。記得學校的圖書閱覽室訂了一份上海的英文日報《大陸報》。我常有興趣去翻閱該報的星期日增刊長篇漫畫版,其中有一篇懼內放事《Bringing up Father》連載,雖然我不能全看懂,但對畫中人物的關係,大體可以理解。「王先生」最早受啟發,應該推算到那個時期。及至《上海漫畫》問世,我對《大陸報》的星期漫畫增刊就看得更有癮了。

  《上海漫畫》第二、三、六、七四個版有時翻印點外國畫報的新聞圖片,如美國舊金山的《三藩市日報》畫刊,倫敦的《圖畫倫敦》週刊,日本的《朝日新聞》畫刊,都是來源。上海南京路有家賣外國樂器的「別發」洋行,附設一個賣外國報刊的書攤,我和張光宇經常到「別發」去搜購這類報刊,除了供《上海漫畫》翻印外,也尋找個人感興趣的期刊。我每期必買的有英國的《Punch 》,美國的《紐約客》 ,還有美國的《Vanity Fair》。我們發現其中有位墨西哥畫家珂佛羅皮斯所作的世界名人漫像專欄,光宇吸收了他的誇張手法,我學得了他的速寫工夫。1935年他訪問上海時,我正擔任《時代畫報》主編,請他畫了幅邵洵美的漫像,發表在畫報上。外國畫家直接為中國畫報供稿,我作為主編,頗為洋洋得意。

  此外, 我對美國同一出版社出版的《Vogue》 時裝雜誌也發生興趣, 開始在《上海漫畫》和《圖畫晨報》發表時裝設計圖,還被一家時裝店聘為設計師。提起這些, 是要說明我在上海十年,受洋場文化的薰陶是多方面的,而《Bringing upfather》對「王先生」的啟發尤為重要。這個英文標題直譯的話,應該是「把爸爸提起來」,有些費解;若從故事內容的含義來看,應該是反映這個家庭成員之間的社會矛盾。胖老頭是下層社會出身,他的夫人則屬￿上流社會,女兒受了媽媽的教育,自然成了上流社會的人物。老頭兒一舉一縱,處處表現他來自下層社會的習慣和意識,經常使老太太生氣,母女二人對刻都想把老頭兒向上流社會提,而老頭兒偏要到處出醜,鬧得家庭不和,笑話層出不窮。表面看是怕老婆的故事,實際是社會成分之間的矛盾,不也就是階級矛盾嗎?

  英國的《Punch 》是一份老牌幽默雜誌,經常發表社會諷刺漫畫,為中國漫畫家所熟悉。我1990年5 月在杭州華君武漫畫展開幕式上提到一十年代中國出了個沈泊塵漫畫大師,就是這位沈大師在上海創辦了一份《上海潑克》漫畫期刊,無疑是受《Punch 》的影響。從而也說明,中國之有漫畫藝術,不能否認是受了外來文化的啟迪。但是,影響歸影響,啟迪歸啟迪,中國漫畫家的創作才能和智慧,則是深深紮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的。沈泊塵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課》如此;張光宇、黃文農和華君武的政治諷刺畫如此;我想,葉淺予的《王先生》也如此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