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我的前半生 | 上頁 下頁
醇賢親王的一生(1)


  公元一九〇六年,即清朝光緒三十二年的舊曆正月十四,我出生於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後晉親王,死後諡法「賢」,所以後來稱做醇賢親王。我的父親載灃,是祖父的第五子,因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殤,第二子載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進宮裡,當了皇帝(即光緒皇帝),所以祖父死後,由父親襲了王爵。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長子。在我三歲那年的舊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病篤,慈禧突然決定立我為嗣皇帝,承繼同治(載淳,是慈禧親生子,載湉的堂兄弟),兼祧光緒。在我入宮後的兩天內,光緒與慈禧相繼去世。十一月初九日,我便登極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號宣統。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發,我退了位。

  我的記憶是從退位時開始的。但是敘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從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說起,事情就會更清楚些。

  * * *

  醇王府,在北京曾佔據過三處地方。咸豐十年,十九歲的醇郡王奕譞奉旨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宮,他受賜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門內的太平湖東岸,即現在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後來,載湉做了皇帝,根據雍正朝的成例,「皇帝發祥地」(又稱為「潛龍邸」)須升為宮殿,或者空閒出來,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升為雍和宮的辦法,改成廟宇,供奉菩薩。為了騰出這座「潛龍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後海的一座貝子府賞給了祖父,撥出了十六萬兩銀子重加修繕。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些人慣稱為「北府」的那個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後,我父親做了監國攝政王,這比以前又加了一層搬家的理由,因此隆裕太后(光緒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決定給我父親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這第三座府邸地址選定在西苑三海集靈囿紫光閣一帶。正在大興土木之際,武昌起義掀起了革命風暴,於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兩度「潛龍」、一朝攝政的家世,就隨著清朝的歷史一起告終了。

  ①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各等。貝子府即是貝子的府第。——作者

  在清朝最後的最黑暗的年代裡,醇王一家給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紀的忠僕。我的祖父更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為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所出,生於道光二十二年,死於光緒十六年。翻開皇室家譜「玉牒」來看,醇賢親王奕譞在他哥哥咸豐帝在位的十一年間,除了他十歲時因咸豐登極而按例封為醇郡王之外,沒有得到過什麼「恩典」,可是在咸豐帝死後那半年間,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號剛出現的那幾個月間,他忽然接二連三地得到了一大堆頭銜: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後扈大臣、管理善撲營事務、署理奉宸苑事務、管理正黃旗新舊營房事務、管理火槍營事務、管理神機營事務……

  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歲。一個二十一歲的青年,能出這樣大的風頭,當然是由於妻子的姐姐當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並非完全如此。我很小的時候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王府裡演戲,演到「鍘美案」最後一場,年幼的六叔載洵看見陳士美被包龍圖鍘得鮮血淋漓,嚇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聲色俱厲地當眾喝道:「太不像話!想我二十一歲時就親手拿過肅順,像你這樣,將來還能擔當起國家大事嗎?」原來,拿肅順這件事才是他飛黃騰達的真正起點。

  這事發生在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屈辱的和議宣告結束,逃到熱河臥病不起的咸豐皇帝,臨終之前,召集了隨他逃亡的三個御前大臣和五個軍機大臣,立了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並且任命這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第二天,咸豐帝「駕崩」,八位「顧命王大臣」按照遺命,扶載淳就位,定年號為「祺祥」,同時把朝政抓在手裡。

  這八位顧命王大臣是恰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和軍機大臣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掌握實權的是兩位親王和一位協辦大學士,而肅順更是其中的主宰。肅順在咸豐朝很受器重,據說他善於擢用「人才」,後來替清廷出力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漢族大地主曾國藩、左宗棠之流,就是由他推薦提拔的。因為他重用漢人,貴族們對他極其嫉恨。有人說他在太平軍聲勢最盛的時期,連納賄勒索也僅以旗人為對象。又說他為人兇狠殘暴,專權跋扈,對待異己手腕狠毒,以致結怨內外,種下禍根。其實,肅順遭到殺身之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這個集團與當時新形成的一派勢力水火不能相容,換句話說,是他們沒弄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拉上關係的恭親王,這時已經有了什麼力量。

  ①滿族統治階級對滿族人民實行的統治制度是軍事、行政、生產合一的八旗制度。這個制度是由「牛錄」制(漢譯作「位領」,是滿族早期的一種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組織形式)發展而來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四年(1615)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田旗,共為八旗。凡滿族成員都被編入旗,叫做旗人,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皇太極時又建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

  恭親王奕訢,在咸豐朝本來不是個得意的人物。咸豐把奕訢丟在北京去辦議和,這件苦差事卻給奕訢造成了機運,奕訢代表清廷和英法聯軍辦了和議,接受了空前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頗受到洋人的賞識。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自然不甘居於肅順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來嫉恨肅順的王公大臣的慫恿,恭親王於是躍躍欲試了。正在這時,忽然有人秘密地從熱河「離宮」帶來了兩位太后的懿旨。

  ①奕訢(1832—1898)是道光的第六子,道光三十年封為恭親王。他因為這次與英法聯軍談判之機緣,得到了帝國主義的信任與支持,順利地實行了政變。此後即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和同文館,進行洋務活動,成為洋務派的首領。但是後來他因有野心,慈禧與他發生了矛盾,而帝國主義也物色到了更好的鷹犬,即把他拋棄,洋務派首領位置便由李鴻章等所代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