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田長霖的柏克利之路 | 上頁 下頁


  歷任要職清廉自守

  國民黨遷台後,吳國幀於1949年底出掌臺灣省政府主席,田永謙很自然地應邀擔任主任秘書。田永謙一生歷任要職,待人接物和藹可親,識與不識,都說「難得有如此的老好人」。田永謙出身北大物理學系,畢生卻在財政圈打滾,雖擔任財政主管經年,而且30年的從政生涯中無時無刻不與錢財發生關係。然而,他清廉自持、奉公守法的精神也是有目共睹的。

  到臺灣之初,田永謙一家十餘口,擠在一棟40席不到的日式房子裡,他和妻子李潤棣的臥室,是一間僅占四席半的斗室;白天當客廳和飯廳的地方,晚上便是幾個正在求學的孩子們的臥室。自從田永謙接任省府主任秘書一職後,由於公事太忙,而他又太盡忠職守,當天看不完的公文,他一定帶回家去看,往往忙到深夜三四點才就寢。因過度的體力透支,以致身體日衰,田永謙於1951年下半年罹患心臟病,可是他不肯看醫生,也不願打針,就讓病拖著。

  1952年 8月20日晚間,吳國幀主席邀宴省議員,田永謙也曾參加,席間談笑風生,精神顯得很好,可是沒料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與老上司見面。當天晚上回到家裡大約11時以後,田永謙心臟病復發,到淩晨二時左右已不省人事,侯延醫診治時,卻已回天乏術!夜半,吳國幀以下的省府各級首長聞此噩耗,在不敢置信之餘又不勝欷虛。

  當田永謙心臟病逝世時,田長霖才17歲。家中生活難以維持,母親李潤棣須終日操勞家務,家中三個男孩子公餘、課餘都須兼任家庭教師來賺取家用,而麼子的教育費尚無著落。

  田永謙逝世後,治喪費均由臺灣省政府負擔,並另發給家屬兩萬元撫恤金;但此數只是對死者家屬精神上的一種慰藉。因田永謙造有子女八人,除長男田紹曾曾任職於經濟部漁業增產委員會,次男田長焯在臺灣大學擔任助教,兩女先後出閣外,其餘四個男孩子都仍在求學階段。

  李潤棣在丈夫過世後,處境十分困難,但她從來不曾向政府作任何額外的要求,還將省府所配給的宿舍,歸還政府。她表示其夫一生行事公私分明,「人在世有公職,可以住公家的房子。他死了以後,不能再住下去,必須還給政府。」因此她開始準備搬家。

  所遺孤弱,難以為活

  1952年11月14日的上午,細雨朦朦,秋意襲人。《新聞天地》雜誌的許今野先生特地到中山北路一段七條通拜訪李潤棣。當時她正在洗衣服,老七田長紹前往通報,她才放下衣服走進客廳與他見面。他打量全室,充滿了冷寂與淒涼的氣氛,田永謙的靈位供奉在客廳中央,香煙繚繞,燭光黯淡,田夫人愁眉深鎖。許今野在田永謙過世百日時,對田永謙的人格與精神有深刻的描述。由於田永謙身後子女眾多,他呼籲大眾協助田夫人李潤棣。

  《新聞天地》1952年12月2 日出版的期刊,特以田永謙的照片做封面,標題為「中國需要田永謙精神」。該雜誌又發出「慰助田氏遺族、有心人請伸出熱情之手」的呼籲:

  田永謙先生一生廉潔奉公,可算是一個標準公務員。他為國家做了很多的事,為政府樹立了很好的風範,終至勞瘁而死,所遺孤弱幾至無以為活,怎不令人痛惜?我們相信,在當前幾十萬公教人員中,像田永謙先生的忠勤廉潔者,一定很多很多。為了慰藉死者,鼓勵生者,我們以為社會大眾應即對田夫人有所表示,無論精神的或物質的均所必須,本刊同仁願率先捐助港幣300 元,以為首倡。海內外讀者如有所寄,無論信函錢款,本刊均願代為收轉。

  此項捐款,李潤棣不肯接受。她曾函謝《新聞天地》,並建議以該項捐款濟助清寒學生。

  父母對孩子深遠的影響

  「在亂世中出污泥而不染」,是田永謙留給孩子們最深刻的印象。田永謙別號牧宣,意指「效法與宣揚蘇武牧羊的精神」。老三田長焯在懷念父親時說:「父親留給我們的價值觀是,教育與為人最為重要。他的清廉有目共睹。他在混亂的時代出任上海市財政局長,控錢方便至極,曾有人要給他金條一百條換取某些便利,但他絲毫不受利誘;有些朋友做了汪精衛偽政府的大官,但他堅持不去。」

  田母李潤棣給孩子們的印象是,雖然她是中國舊式的女性,在大動亂的時代中卻必須撫育八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從來不打孩子,也很少責駡,而是以身作則來加以善導,所以子女親友都敬愛她。田長霖的祖父過世雖早,但曾祖父當時仍然健在,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曾祖父很嚴厲,早期中國家庭的規矩又特別多,當田永謙在外求學的那段期間,李潤棣吃了很多苦,挑水打柴樣樣都做。後來田永謙任公職之後更是忙碌,照顧家庭的責任,全落在她一個人身上。

  田永謙的一位當局長的朋友,就曾這麼形容過李潤棣:「她雖然沒在正式學堂讀過書,但以她做人的胸襟和做事的能力,請她當縣長綽綽有餘。」李潤棣待人親切周到,總是替人著想,更樂於助人。她識時務而有決斷力,是親友心目中的女中豪傑。她不卑不亢的處事態度,對孩子們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田家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小時候,他們常在一起做功課、玩耍。大的講故事給小的聽,尤其是排演唱歌及話劇,六個小的全體參加,其樂融融。長大後,因出自同一個大家庭,有許多相同的記憶與經驗,益見手足情深。最為可貴的是,女婿、媳婦都相處融洽如一家人,關係相當親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