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二五


  第三、從11月14日對黃百韜轉入陣地攻堅戰到22日將其全部殲滅,歷時八天。在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的過程中,中野擔負箝制、阻擊,11月16日淩晨攻克宿縣,以一部阻擊由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另一部阻擊黃維兵團。兩大野戰軍的協同作戰,使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完成了全殲黃百韜兵團和切斷徐蚌線,孤立徐州的任務,為同敵人決戰于長江以北,奪取全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裡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兩個野戰軍共同作戰,是打不成淮海戰役這樣大仗的。在研究淮海戰役和大兵團作戰時,必須把主攻戰場和箝制、阻擊戰場結合起來看,必須把戰役的各個階段聯繫起來看。

  五、有人請粟裕談談華野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粟裕說:

  中央軍委隨著戰場形勢的不斷變化對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任務曾作過多次設想和調整。

  我們於11月8日依據全國及當面形勢建議淮海戰役下一階段不攻兩淮(海州之敵已撤退),而以主力協同中野攻擊徐蚌段,孤立徐州:下一步或殲黃維,或殲孫元良。

  11月11日中央軍委設想戰役第二階段殲滅邱、李,奪取徐州。鑒於情況多變,中央軍委又於11月15日指出:下一步作戰方針,需待黃百韜兵團被殲後,依據邱清泉、李彌、黃維三部的情況最後決定,惟目前華野仍應爭取在殲滅黃百韜後再打邱、李。我們根據軍委的指示,部署在邱清泉、李彌兵團積極東援的情況下,首先分割包圍殲其一部,然後再看形勢。但是邱、李兵團懼我圍殲,雖我軍主動撤出部分陣地,東援仍不積極。這一情況我們在11月15日到18日的電報中作了反映。在碾莊即將被我攻克時,邱、李進一步調整部署,重點收縮至大許家以西加築工事,原設想的邱、李積極東援的情況並未出現。

  11月19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同志于研究敵我雙方情況後認為,華東野戰軍打黃百兵團已想當疲勞,完成殲滅黃百韜任務後,如不休整,接著又殲邱、李兵團,不易達成預期目的;同時中野以現有兵力阻擊黃維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困難較大。建議第二階段華野以主力一部箝制徐州之敵,爭取休整,以主力另一部協同中野殲擊黃維兵團並擔負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任務。

  我們在收到劉陳鄧首長的電報後,立即於11月20日發電報告劉陳鄧及軍委:完全同意劉陳鄧指示。華野可抽出四至五個縱隊,必要時還可增加三個縱隊,協同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建議首先求得徹底殲滅黃維兵團。同時建議對華野部署進行調整,以原負責殲滅邱李的華野北線部隊,大弧形包圍徐州,繼續監視箝制徐州之敵,阻其南援。如果徐州、蚌埠、蒙城的敵人,以宿縣為中點對進,打通南北聯繫,我們負責阻擊,以全力保證殲滅黃維的勝利。並且決定當晚派兩個縱隊南下。

  這時我們收到中央軍委11月19日19時的電示:劉陳鄧主力殲擊黃維,以一個縱隊對付劉汝明,無力顧及李延年。在此種情況下,華野必須將邱李之作戰,在目前短時期內只限制於四五個師的範圍,以便抽出必要兵力對付李延年。21日5時軍委再次電示:「華野今後一個時期內的主要任務是殲滅李延年。」23日辰時劉陳鄧首長也發來電報指出:「戰役第一步由中野全力對黃維,華野全力殲滅李延年、劉汝明(宿縣城由華野控制),爾後再視戰況發展,實行調整。」按照這時的設想,戰役第二階段,除阻擊徐州杜聿明集團外,圍殲的對象同時有兩個,一是黃維兵團,一是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

  情況仍在變化。11月23日劉陳鄧首長來電指出,殲擊黃維之時機甚好,李延年、劉汝明仍遲遲不進,要我們以兩三個縱隊對李、劉防禦,至少以四個縱隊參加殲擊黃維的作戰。11月24日15時中央軍委電示:「完全同意先打黃維。」這樣,第二階段殲擊對象為黃維最後定下來了。華野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也就變換為箝制、阻擊徐州杜聿明集團及南線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同時以必要兵力直接參加打黃維。後來杜聿明突圍,箝制、阻擊杜聿明的任務發展為追擊、合圍。

  在第二階段中,徐州敵人的動向一直是我最關注的問題。當時我特別關心圍殲黃維兵團的時間。依據我們打黃百韜的體會,估計黃維被合圍後,我軍難於以野戰手段迅速達成全殲,勢將轉入以近迫作業為主的陣地攻堅戰。因此對圍殲黃維兵團的時間要作足夠的估計。我把這一點作為部署華野箝制、阻擊作戰的出發點。我分析杜集團下一步的動向有兩個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圍。敵人突圍對我並非不利,因為如敵人固守徐州,以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為依託,將加大我軍殲擊該敵時的難度。問題是如果敵人突圍,我們必須把敵人圍死在一定的地域,以求全殲。我們決定不把敵人堵死在徐州,而准對付敵人突圍。

  對於杜聿明突圍的方向,分析有三個可能,一是沿隴海路向東,經連雲港海運南逃,但要迅速解決裝載三個兵團的船隻、碼頭是困難的。二是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京滬,但這一路河川縱橫,要經過水網地區,不便於大兵團、重裝備行動。三是沿津浦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這一帶地形開闊,道路平坦,距黃維兵團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呼應,南北對進,既解黃維之圍,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敵人極大可能走這一路。一旦杜聿明與黃維會合,戰場形勢將發生不利於我的大變化,所以這也是對我們威脅最大的一著。

  正在這時,我們收到軍委發來的軍情通報,得息杜聿明將從兩淮方向撤退。這使我左右為難。我雖認為敵人不會由此方向逃竄,但又有情報。萬一敵人由此方向逃竄,而我軍部署失當,個人貽誤軍機且不說,勢將影響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相信這個情報吧,如果杜聿明不從這邊走,而是向西南,與黃維會合,後果更難設想。我再三分析,認為敵人走兩淮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將北線七個縱隊部署於徐州以南津浦路的東西兩側,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西南,如杜聿明三個兵團向兩淮突圍,要經過水網地區,速度不會快,我們也可以趕得上。

  但是,我在指揮上的難處還不僅在於此,還有南線一頭。南線的敵人有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黃維兵團被合圍後,有個估計三天可以全殲。中央軍委於11月27日電示我們,當黃維兵團快要殲滅,但尚未能殲滅之際,對李延年正面阻擊兵力後退一步,引其前進,以主力從側後打去,求得殲其一部。這使我極度緊張。我擔心我們打上了李延年,而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未能迅速結束,杜聿明又跑出來了,不僅不能再增調兵力打黃維,而且只靠北線七個縱隊,也難於完成追擊合圍杜聿明的任務,杜聿明集團可能跑掉(當然完全跑掉也不可能)。如果杜、黃會合,戰場形勢將起重大變化。當時我日夜守候,注視著情況的變化,設想著臨機處置的方案。

  軍委28日還發來電報。要我們在殲滅固鎮、曹老集之敵以後,考慮以2、6、7、11、13等五個縱隊乘勝渡淮南進,切斷蚌浦線,合圍並相機奪取蚌埠,但29日軍委取消了這個決定。

  李延年這個人動作不積極,我們一動,他就向後縮,我們沒有打上。幸好沒有打上,當杜聿明突圍時我們才得以從南線又抽出三個縱隊,和北線的七個縱隊,以及剛南下的渤海縱隊,共十一個縱隊,一起參加兜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