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一〇


  軍委和毛澤東同志于八月十二日複電,同意攻濟打援,並預計了可能出現的三種結果:第一,打一個極大的殲滅戰,即既攻克濟南,又殲滅大部分援敵;第二,打一個殲滅戰,即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分援敵;第三,濟南既未攻克,援敵又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尋戰機。同時又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第三方案「弱點是只以兩縱佔領飛機場,對於濟南既不真打,並不真援。邱清泉、區壽年兵團之所以真援開封,是因為我們真打開封。敵明確知道我是阻援,不是打援,故以十天時間到達了開封。如果你們此次計劃不是真打濟南,而是置重點於打援,則在區兵團被殲,邱黃兩兵團重創之後,援敵必然會採取(不會不採取)這種謹慎集結緩緩推進方法。到了那時,我軍勢必中途改變計劃,將重點放在真打濟南。這種中途改變計劃,雖然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好,但喪失了一部分時間,並讓敵人推進了段路程,可能給於戰局以影響」。並且指示:「我們目前傾向於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分援敵之目的」。

  接到軍委上述複示後,以得悉敵人空運第十九旅到濟南,增加防守兵力。這時,我已率野直機關及部分縱隊幹部到達曲阜與譚震林同志會合,我們商量後認為,為確保攻濟必克,須加強兵力才能奏效,但是又感到不論打援下攻堅,手中兵力尚非絕對優勢。於是,我們於八月二十三日聯名報告軍委,要求調蘇北主力部隊(除留一至兩個旅在蘇北堅持外)北上參戰。次日,軍委批准除第三十三旅、第三十四旅留在蘇北外,蘇北兵團的兩個縱隊和一個旅北上參戰。這樣,在攻濟打援戰場上敵我兵力對比,我們取得了優勢。

  軍委對戰役採取極其慎重的態度。根據山東戰場敵我力量對比,八月二十六日指出,必須預先估計三種可能情況:(一)在援敵距離尚遠之時攻克濟南,(二)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擠南,(三)在援敵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二十八日又指示我們:「最重要者是一個月左右還不能攻克濟南,必須大量殲滅援敵,例如六個旅、八個旅或更多些,根本停止了援敵前進,給我以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時間,例如一個半月,兩個月,或更多些(打臨汾曾費去七十二天)才能克城,你們的根本出發點應放在這種情況上。我們不是要求你們集中最大兵力,不顧一切硬攻濟南,這樣部署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要求你們的是以—部兵力真攻濟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飛機場),而集中最大兵力於阻援和打援。」這就是軍委「攻濟打援」方針形成的過程。

  軍委著重提出集中最大兵力阻援打援和真攻濟南,給我很大啟示;,在中國革命戰爭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上,已發展到最後奪取大城市的新時期,應以新的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奪取大城市的辯證關係。以往,不論「攻城阻援』還是「圍城打援」,都是為了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濟南戰役則不僅為了殲敵有生力量,而且為了將大城市永久地鞏固佔領之。這樣.我們無後顧之憂,可以集中更大兵力去爭取前所未有的更大勝利。

  華野前委一致擁護這一方針。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和軍委的指示,我決定將參戰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四組成攻城集團.將參戰兵力的百分之五十六組成打援集團。攻城集團兵力為六個半縱隊及特種兵縱隊大部分,附地方武裝共十四萬人,根據軍委指示由許世友任攻城集團司令員,譚震林兼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司令員。以山東兵團領導機關作為攻城集團的領導機關。打援集團兵力為八個半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分,附地方武裝共十八萬人,由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

  毛澤東同志同意了我們的方案。九月十日,許世友同志到達攻城集團指揮所,次日,毛澤東同志發電給他,對攻濟打援方針作了很好的說明,指出:「此次作戰剖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的.即目的與手段應當聯繫而又有區別。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擠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出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

  在以往的戰役中。我的指揮位置盡力向前推,以便及時瞭解情況,直接指揮主攻部隊,這一次我的指揮位置在甯陽西北的大柏集。以便更好地關照全域。

  也許有人這樣捉問:是否當年把敵情估計得過於嚴重呢?這次戰役既沒有打兩、三個月,也沒有打一個月或二十天,僅僅八天就解放濟南了,敵人援兵也沒有敢動手,這些豈不是說明「攻濟打援」方針顯得顧慮太多了嗎?

  我看,不能這麼說,雖然,在豫東戰役中,我軍一度攻克當時河南省會開封,但是,濟南守戰的兵力和構築的工事,都比開封為強,打這樣堅固設防的省會,我們還是第一次。毛澤東同志以攻打臨汾費去七十二天的事實,告戒我們謹慎從事,這是正確的、必要的。尤其是戰略決戰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攻濟能否成功,與戰略決戰關係很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次是戰略決戰階段的序幕,必須謹慎從事。在以往攻城失敗戰例中,有些是正當守敵已經精疲力竭,再經受不住最後一擊之際,可是各路援敵己蜂擁而至,我軍背後受敵,以至只得被迫撤圍,這種「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事情,決不允許在戰略決戰即將到來的時刻重演。必須謹慎從事,以最壞情況作根本的出發點。徐州地區的敵人正是懾於我軍打援集團兵力強大,才不敢冒然進犯。敵人增援部隊不敢前來,正說明軍委、毛澤東同志攻濟打援方針的正確。

  這種「攻濟打援」的戰法,後來用於淮海戰役,在保證有足夠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條件下,以大部兵力阻擊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其效果就更明顯了。還需指出,在有些材料中把「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割裂開來,認為濟南戰役就是「攻濟」,而打援則是另一個未實現的戰役計劃。這種看法既不符合當年的實際情況,也缺乏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全面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