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九六


  這次戰役,我殲敵三萬二千餘人,徹底粉碎了敵統帥部「魯中決戰」的計劃,嚴重挫敗了敵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極大地震動了蔣軍內部,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配合了陝北及其他戰場的勝利攻勢。戰役結束後,敵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被撤職,整編第二十五師師長黃百韜、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等也受到處分。蔣介石多次痛心疾首地說:「孟良崮的失敗,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的大損失,能不令人哀痛」;「必須等到我們全軍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後,乃能作進一步的打算。」王耀武表示「對七十四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蔣介石等的哀鳴,說明了此役給敵人打擊之慘重,而所雲「起死回生」,不過是一場幻夢。後來的事實證明,經過孟良崮戰役,敵入雖仍未放棄對山東實施重點進攻的計劃,但其進攻的勢頭已經被打掉了,並且從上到下真正地被我們打怕了。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來之不易,勝利歸功於中央軍委的英明領導和毛澤東軍事思想。

  勝利歸功於以壓倒一切敵人之氣概衝鋒陷陣的廣大指戰員。各縱隊首長都冒著炮火到了作戰前線,有的團長、政委親率部隊衝鋒,還有七處負傷仍率領部隊奪占敵人山頭的英雄連長,近萬名指戰員負傷,更有二千多名幹部戰士把最後一滴血灑在圍殲和阻擊敵人的戰場上。他們的犧牲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景仰和銘記的。

  勝利歸功於廣大人民的支援。魯中人民群眾戰前實行空舍清野,給敵人造成很大困難,戰役中有二十多萬民工大力支前,對戰役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沒有老解放區地方党和政府領導下的支援,勝利是不可能的。魯南的地方兵團各地廣大民兵,配合戰役取得勝利起了很好的作用。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以來,我軍與蔣軍在華東戰場上一次正面的大規模較量,表明了我軍的作戰指導、指揮藝術、戰術技術和軍隊土氣都大大高於敵人。孟良崮戰役還使我體會到,作為戰區指揮員,應不斷地研究、分析敵我力量的對比變化,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敢於適時地把戰局推向新的水平,而不能坐待條件完全成熟,從孟良崮戰役到豫東戰役,再到淮海戰役,都使我體會到達一點。

  現在,我想以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二日新華社的時評來結束這段回憶。時評寫道:「華東人民解放軍和華東解放區的人民,在全國人民的愛國自衛戰爭中,擔負的任務最嚴重,得到的成就也最榮耀。從去年七月到現在,華東人民解放軍已經殲滅了蔣介石正規軍五十個整旅(旅以下成團成營被殲滅的正規軍及全部被殲的偽軍、保安部隊、交警、還鄉團等均未計算在內)……蔣介石以近一百個旅使用于華東戰場,欲以此決定兩軍勝負,這個主觀幻想已接近於最後破滅。這次蒙陰勝利,在華東解放軍的歷史上更有特殊意義。因為:第一,這是打擊了蔣介石今天最強大的和幾乎唯一的進攻方向;第二,這是打擊了蔣介石的最精銳部隊(四、五個精銳師之一個);第三,這個打擊是出現于全解放區全面反攻的前夜。和這個勝利同時,東北豫北、晉南、正太等地,強大的反攻正在展開。」

  ※第十五章 華東野戰軍外線出擊和沙土集戰役

  從華東野戰軍一九四七年七月分兵、外線出擊到九月集中兵力進行沙土集戰役,是華東戰區在解放戰爭中的第二個轉折。

  我在《蘇中戰役後的華中戰局和宿北戰役》一文中提到,從華中野戰軍北上同山東野戰軍會師蘇北,到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勝利,是華東戰區的第一個轉折。那是華東戰事由戰區前部轉到縱深,山東野戰軍同華中野戰軍由戰略上配合到戰役上協同,由各自分別殲滅當面之敵到集中作戰的一個轉折。華東野戰軍的第三個轉折是一九四八年六月的豫東戰役,那是由戰略進攻向戰略決戰的轉折。那次戰役後不久,毛澤東同志形象地說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華東戰區的第二個轉折,是由集中兵力到兵分三路扯散敵人,再到集中兵力殲滅分散之敵,由內線殲敵到外線出擊的轉折,也是由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折。一九四七年九月,我軍在魯西南荷(澤)(野)公路上的沙土集地區,全殲國民黨整編第五十七師,標誌著這一次轉折的勝利實現。從此,華東野戰軍不僅徹底粉碎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而且取得了在外線作戰的主動權,主力南下隴海路,挺進豫皖蘇,與劉鄧、陳謝勝利會師中原。

  【一九四七年的「七月分兵」】

  一九四七年五月舉行的孟良崮戰役給了敵人以沉重打擊,頓挫了敵人的進攻,迫使敵人暫時轉入守勢。但是,蔣介石尚未放棄對山東重點進攻的方針,繼續在第一線調集了九個整編師、二十五個整編旅,部署在萊蕪至蒙陰不到五十公里的戰線上,準備發動新的進攻。五月八日,中央軍委曾給我們發來電報,提出了劉鄧大軍南渡黃河,進擊冀魯豫、豫皖蘇,進而進擊中原的戰略計劃,要求華東我軍在六月十日前集結全力(二十七個旅)尋求與創造殲敵機會,並準備於六月十日以後配合劉鄧大軍大舉出擊。孟良固戰役勝利後,軍委於五月二十二日來電指出:「殲滅七十四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證明在現地區作戰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夠用各個殲擊方法,打破敵人進攻,取得決定勝利。而在現地區作戰,是于我最為有利,於敵最為不利。現在全國各戰場除山東外,均已採取攻勢,但這一攻勢的意義,均是幫助主要戰場山東打破敵人進攻,蔣管區日益擴大的人民鬥爭其作用也是如此,劉鄧下月出擊作用也是如此。而山東方面的作戰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濟南、臨沂、海州之線以北地區,準備用六、七個月時間(五月起)六、七萬人傷亡,各個殲滅該線之敵。該線擊破之日,即是全面大勝之時,爾後一切作戰均將較為順利」。

  為了貫徹軍委這一重要指示,華野前委於五月底在沂水以北的坡莊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會議著重指出,敵整編第七十四師被殲後,山東戰局已開始改變,但必須戒驕戒躁,徹底粉碎敵人正在醞釀的新的大舉進攻,為轉入反攻創造條件。

  這時,蔣介石起用了日本戰犯岡村甯次為顧問,召開了多次軍事會議,提出「並進不如重迭,分進不如合進」。敵以三四個師(整編師)重迭交互前進的戰法,擺成了方陣,加配了山地作戰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點屯積了大批作戰物資。六月十九日,我們將上述情況報告軍委,軍委二十二日複示:「據悉蔣以東北危急,令杜聿明堅守兩月,俟山東解決即空運東北等情。山東戰事仍為全域關鍵。你們作戰方針仍以確有勝利把握然後出擊為宜。只要有勝利把握,則不論打主要敵人或次要敵人均可,否則,寧可暫時忍耐,不要打無把握之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