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七四


  此時,邵伯的戰鬥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從八月二十三日起,敵軍在炮艇、飛機配合下向我邵伯、丁溝、喬墅一線陣地猛攻。我第十縱隊和第二軍分區的部隊雖然訓練不多,彈藥不足,但指揮員頑強靈活,動員工作做得深入,土氣旺盛。他們依託工事和河流湖泊英勇抗擊敵人。根據水網湖泊地區正面狹窄的特點,各團採取輪番守備的戰法,以連續的反衝擊和白刃格鬥消滅敵人。敵第二十五師猛攻了四天,我軍工事大部坍毀,許多部隊的指戰員堅持在齊腰的積水中作戰,時常送不上飯,但戰鬥意志始終壓倒敵人,雖然喬墅被突破,但主陣地始終屹立未動。這時,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黃路上就殲,第一八七旅等部也將不保。消息傳來,敵全線震驚,深受威脅,且傷亡已達兩千多人,再打下去,凶多吉少,終於在二十六日黃昏的候狼狽撤回揚州。進行了四晝夜的邵伯戰鬥遂勝利結束。這是第六次作戰。

  二十七日上午,我圍攻加力、謝家甸之敵的十五個團全部到達了預定位置並投入了戰鬥。敵人又從如皋拼湊了一個多團的兵力,在飛機的掩護下西出接應,加力、謝家甸之敵以營為單位分路突圍。我各部全線出擊,將突圍之敵一一殲滅,僅數百人逃回如皋。如皋出援的一個多團,也被我殲滅一半。第五旅及時插到如皋西南,正好截斷敵人逃路,俘獲尤多。我第五旅衣服為黃色,和蘇中部隊的灰蘭色不同,而與當時國民黨軍的黃綠色近似。該旅向敵迅猛出擊時,敵軍誤以為援兵趕到,歡呼跳躍,隨即成了俘虜。繼而第五旅乘勝利餘威於三十一日攻克黃橋,黃橋守敵第一六〇旅五個連繳械投降。

  如黃路戰鬥,我軍共殲敵兩個半旅,一萬七千餘人。這一仗打得幹淨利落,表明我們在指揮藝術和作戰方法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在「攻黃救邵」的過程中,我軍發揮了多種作戰形式的威力,以部分兵力頑強阻擊,堅守陣地,給主力以行動自由,陣地守備與野戰圍殲互相協同配合,達到了堅守陣地和尋殲敵軍的雙重效果。解放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是運動戰,但是,並不排除以其他作戰形式為必要輔助。在戰爭初期,為了遲滯敵人的進攻或者創造有利戰機,在某些方面需要打些運動防禦戰,在不同的戰爭時期,不同的作戰階段,以至存在不同的戰役中注意作戰形式的適時轉換,互相配合,有主有從,相輔相成,是我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的一個方面。

  蘇中戰役是中央軍委在南下作戰、外線出擊轉變為「先在內線打幾個性仗」的戰略決策指導下進行的。蘇中戰役同後來華東戰場的一些戰役比較,其規模是比較小的,仍它是解放戰爭初期在中原突圍後的第一個戰設,帶有戰略偵察任務,毛澤東同志親自為軍委起草的給各解放區的電報,指出蘇中戰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個團打敵兩個團,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個團打敵三個團),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精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戰役結束後,延安總部發言人就國民黨軍對蘇中進攻慘敗,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稱這個戰役為「七戰七捷」,並指出它對今後的戰局發展是有重大影響的。九月三日至八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勝利地進行了著名的定陶戰役,殲敵四個旅一萬七千餘人,活捉敵整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延安《解放日報》於九月十二日發表《蔣軍必敗》的社論,指出中原突圍、蘇中戰役和定陶戰役「這三個勝利,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定下來了」。

  蘇中戰役已經過去幾年了。回憶全面內戰爆發以前,當我們看到這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們在蘇中面對即將進犯的敵人深感重擔在肩,推動著我們對敵我雙方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敵我雙方互相對立著的許多特點;推動著我們反復思索,從中探尋戰爭的客觀規律,特別是戰爭初期的規律,並努力使自己的行動適應客觀存在的規律,以爭取勝利。

  也許今天有的同志會問:雙方是老對手了,不但在十年內戰中,就在八年抗戰的反磨擦鬥爭中,也一直打交道的。「不打不相識」,雙方都是老相識了,而且蘇中的地理人情,你們又是熟悉的,為什麼還要思索這個問題呢?

  我們的回答是,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和我們都有了重要變化,我們必須著眼於戰爭的新的特點及其發展。蔣介石接收了日軍的武器、裝備和倉庫物資,美國又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批飛機、大炮、坦克和各種武器交給了他,他的兵力發展到了他統治中國時期的最高峰——四百三十萬人。同時蔣介石掌握著全國性的政權,中國的地方派系中,再沒有人敢於動用武力來打蔣介石了。因此,蔣介石要用全力進攻我們。

  與此同時,我方的情況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停戰協定生效時,解放區城市已有五百零六個,超過過去中央蘇區的二十四倍(中央蘇區曾有過二十一個縣城)。解放區人口達一億三千萬,超過過去中央蘇區人口五十二倍(中央蘇區最多時有人口二百五個—萬)。並且建立了東北、熱河、察哈爾根據地,從此打破了敵人對我根據地長期四面包圍的態勢。除新四軍第五師地區外,各解放區已聯成一片。我們在戰爭的初期,就有一個歷史上空前廣闊的內線作戰戰場。我軍已發展到一百二十七萬人,其中野戰軍、地方軍各半。

  儘管仍然是敵強我弱,但是,敵我力量的重大變化,已使國內戰爭的主要形式——「圍剿」與反「圍剿」的反復永遠結束了,產生著新的規律。為了迅速準確地探明並掌新的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並贏得勝利,運籌帷幄的最高統帥部密切注視著戰爭初期的作戰,並且用心組織和誘導戰區指揮員對初期作戰中若干問題進行反復深入的討論。在蘇中戰役過程中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探討和爭議,正是積極探索新的戰爭特殊規律的求實精神的表現,也是高度的戰爭責任感的體現;然而,只有作戰的實踐才可以把不同的意見統一起來,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蘇中戰役所提供的具體經驗,有的將會失去它的作用。但是,這種從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戰爭的特殊規律以指導戰爭的經驗,對我們學習和領會毛澤東軍事思想,以及研究未來戰爭是會長期有益的。這是蘇中戰役在殲敵數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