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六七


  根據形勢的新發展,中央於九月十九日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指示我們撤出江南。我蘇浙軍區部隊挾天目山戰役勝利之餘威,自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有計劃地渡汀北撤。北撤前,我們在宜興張渚召開會議,對留守工作作了具體佈置。在蘇浙皖邊地區組建了蘇浙皖特委,下設茅山、太滆、郎廣、浙西等工委和若干特派員,配備精幹武工隊掩護活動,保衛地方黨組織,保衛新四軍傷病員和抗日部隊的軍烈屬,保衛抗日人民的利益。北撤時向廣大群眾做了宣傳工作,發表了《江南新四軍北移告別民眾書》,成立了各地新四軍留守處。在浙東也留下了一批黨員幹部,領導堅持原地鬥爭,發表了《忍痛告別浙東父老兄弟姐妹書》,成立了新四軍浙東縱隊留守處。各地留守處留下的幹部在極端艱苦險惡的環境下堅持鬥爭直到蘇浙全境獲得解放。我率蘇浙軍區第一、第三縱隊和部分地方武裝,在國共「雙十協定」簽字前,即安渡長江到達江北。第二縱隊自杭州灣北渡後在海鹽、澉浦衝破頑軍四個師和偽軍一部的攔截北上。第四縱隊自富春江東趕回蘇南後北渡,其一部在十月十五日夜渡長江時發生輪船沉沒事件,縱隊政委韋一平等八百余同志不幸遇難。至十一月中旬,蘇南、浙西、浙東的主力部隊、地方幹部共六萬五千餘人。分別到達蘇北和山眾與兄弟部隊會師,共同擔負起新的戰鬥任務。

  從南進到北撤,歷時十個月,我們以劣勢兵力,在錯綜複雜的形勢和艱苦的條件下,打開了局面,勝利地貫徹執行了中央賦予的發展東南的任務,擴大了我軍在江南的抗日陣地。毛澤東同志對天目山戰役,一方面表揚我們打得不錯,另一方面說,只是殲滅性還少了一點。天目山戰役的勝利,還為以後北撤創造了有利條件:政治上使我黨同國民黨的談判更為有理,為了停止內戰,我們讓出了大片民主根據地;軍事上鍛煉了部隊,改善了裝備,提前實現了由分散遊擊戰爭向大兵團運動戰的戰略轉變,為以後組成華中野戰軍,進行更艱巨、更光榮的戰略、戰役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十章 蘇中戰役

  蘇中戰役,是我華中野戰軍的部分主力為執行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任務,在蘇中解放區前部地區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中原我軍突圍後,位於我國解放區東南前哨,與蔣管區心臟寧滬地區隔江對峙的蘇中根據地,成為國民黨軍進攻的主要方向之一。七月中句,盤踞在南通的國民黨第一綏區的湯恩伯(以後為李默庵接替),指揮五個整編師共十五個旅十二萬人,向蘇中解放區大舉進犯。我華中野戰軍三萬餘人,奮起迎戰,舉行了蘇中戰役。從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三十一日,在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七次,均獲勝利,殲敵五萬餘人。這七次戰鬥是: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宣家堡、泰興戰鬥;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的如(皋)南戰鬥;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三日的海安戰鬥;八月十日至十一日的李堡戰鬥;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的丁堰、林梓戰鬥;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的邵伯戰鬥;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的如(皋)(橋)路戰鬥。

  這七次戰鬥並不是事先規劃好的,但次戰鬥都由同一戰役指導思想聯繫著,那就是遵照中央軍委「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的指示,著眼於戰爭初期的作戰要求,從當面的實際情況出發,靈活用兵,那裡好消滅敵人就在那裡打仗,什麼時候好消滅敵入就在什麼時候打仗,什麼敵人好消滅就打什麼敵人。這次戰役,既沉重地打擊了進攻的敵人,掩護了華中解放區完成對付敵人大規模進攻的全面準備,又初步探索了解放戰爭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完成了戰略偵察任務。

  回憶這個戰役,對於研究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在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略方針形成和作戰指導,對於研究我軍傳統戰法在解放戰爭中的運用,以及研究戰役組織指揮方面的某些問題,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為了把情況交代清楚一些,本文還是從戰前的鬥爭形勢寫起。

  【山雨欲來】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我正在浙西集結新四軍蘇浙軍區主力部隊,總結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打運動戰的經驗。這年的上半年,我們在天目山反頑戰役中,集中十來個團打運動戰,給予進犯的國民黨頑固派顧祝同部以沉重打擊,取得了勝利,得到了鍛煉,可以說國民黨頑固派對浙西抗日根據地的多次進犯,不僅沒有消滅我們,反而使我們在抗日戰爭後期提前實行了由遊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一九四五年九月,為了迎接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新的鬥爭,中央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我們奉命從江南北撤。此時,新四軍第三師已奉命向東北進軍,新四軍第二師、第四師、第七師主力和從江南北撤的蘇浙軍區葉飛縱隊奉命北調山東,接替由山東開往東北各部隊的防務。這是黨中央的一著高棋,不僅在政治上爭取了各階層群眾的支持,而且支持了發展東北,縮短了南方戰線,實現了全面戰爭爆發前的戰略集結。

  十月,華中局及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華中局改組為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山東兩個戰略區的工作,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另在華中(原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地區)組成華中分局、華中軍區和蘇皖邊區政府。十一月正式組成華中野戰軍,下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四個縱隊。

  為了準備殲敵的戰場,我們曾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發起高郵戰役,集中兵力,在南面攻取了高郵城,收復了高郵以南至邵伯鎮的運河沿線地區。為保障華中解放區首府兩淮(淮陰、淮安)掃除了一個心腹之患,對加強蘇中與淮南的聯繫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北面,控制了隴海鐵路徐(州)(州)段,第一次使華中與山東兩大戰略區聯成一片,並使華中解放區有了堅強的依託。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國共兩黨簽訂了《雙十協定》。停戰協定生效後,我們遵照黨中央關於開展減租、生產、練兵三項工作的指示,部隊展開了百日軍政大練兵,並積極擴充主力,調整部署。將第八縱隊擴充成為新四軍第一師,第六縱隊擴充為第六師,並將華中第五軍分區部隊和一部分投誠部隊編為第十縱隊。

  六月六日,中央指示:「目前我們的方針是力爭和平,但你們的工作必須是一切都準備打。」

  要準備打,整個根據地都動員起來了。「我軍必勝,蔣軍必敗」的政治思想教育進行得相當生動有力和深入,部隊積極練兵,地方動員參軍,在擴大和加強地方武裝的基礎上,動員部分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建立支前司令部和組織民兵參戰團、傷員轉運站、糧草供應站等等,搞得轟轟烈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又一項戰備,是我的堅決執行黨中央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發佈的關於土地改革的指示。四月間,鄧子恢同志飛往延安,五月飛回,在淮安召開了分局及地委書記聯席會議,確定從六月份開始在華中全解放區進行土改。後來戰爭打響了,蘇中解放區提出「一手拿槍,一手拿算盤」、「白天打仗,夜晚分田」、「前方打仗,後方分田」等口號,到七月底便基本完成。以後的事實證明:土改大大激發了貧苫農民和子弟兵的階級覺悟,為支持解放戰爭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