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五五


  一九四三年一月,我在全師直屬隊幹部會上提出了五項政治號召。一切為了堅持原地鬥爭,反對退卻逃跑;一切為了勝利,反對盲目硬拚,一切為了革命利益,反對個人打算;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要做困難時的英雄;鞏固黨內外團結,擁護党的絕對領導。號召全體軍民迎接更全面、更複雜、更殘酷的鬥爭,並奪取勝利。鑒於這時蘇中抗日根據地已進入鞏固時期,地方武裝已能夠獨立堅持原地鬥爭,而敵人「掃蕩」規模更為擴大,為避免不必要損失和不失時機地準備反攻,蘇中主力部隊于五月移至興化、鹽城地區。七月,進一步提出今後的反「掃蕩」鬥爭應以群眾性的遊擊戰為主,充分發揮民兵的作用;同時要求一切部隊都應加強戰鬥準備,以便能把握主動,在有利條件下打擊敵人。

  這一年敵人的「掃蕩」,以春秋兩季在第二分區進行的兩次規模為最大。其中秋季大「掃蕩」敵人出動了七八千兵力,還配以偽軍四五千人,企圖消滅我軍主力。

  我蘇中軍民奮起反「掃蕩」。民兵廣泛運用遊擊戰術,「掃蕩」前積極破路、打壩、拆橋、藏糧、埋雷……反「掃蕩」開始後主動襲擊敵偽並配合主力作戰。我主力部隊和地方兵團選擇適當時間、地點機動作戰,襲擊日偽後方和薄弱據點。敵人的每次「掃蕩」都以失敗告終,消滅我軍主力的企圖更化為泡影。

  一年來,我主力部隊和地方兵團同敵偽作戰六百二十四次,斃傷敵偽一萬五千零五十四人,俘一萬一千九百四十九人,繳獲步馬槍三萬零九百一十四支,輕重機槍二百九十四挺,擲彈筒六十二個,炮六十四門。民兵自衛隊共與敵偽作戰二千八百五十五次,斃傷俘敵偽四千一百零五人,繳獲長短槍五百九十六支,機槍四挺,擲彈筒五個。反偽化鬥爭也獲得巨大的成就,僅第一、第三分區七個縣的反偽化鬥爭,便動員了七十萬以上群眾參加。

  一九四三年是蘇中抗日根據地敵情最嚴重、鬥爭最艱苦的一年。全區軍民英勇無畏,頑強奮戰,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終於獲得了反「掃蕩」、反「清鄉」的雙勝利。黎明的曙光已經在望了。

  【領導重心的再次轉移】

  一九四四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勝利的形勢更加明朗。蘇軍已基本上將德軍逐出國境。英美的陸海空軍,正向打擊德軍最有利的方向集中。歐洲各國反法西斯的第三條戰線日益發展。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加強了反攻。在中國敵後戰場,我解放區軍民不斷地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日本侵略軍正在作最後掙扎。我黨中央號召解放區軍民抓緊時機,發展和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壯大人民革命力量,高度警惕國民黨的內戰政策,準備在任何情況下把日寇打出中國去。

  這時蘇中的形勢是這樣:日寇陰謀在對我第四分區進行「高度清鄉」的同時,對我第一、第三分區進行「擴展清鄉」,對第二分區進行「強化屯墾」,但是已無更多的兵力可調,只能依靠抽集現有力量,而且老兵成份越來越少,士氣越來越低落。而我蘇中抗日根據地經過艱苦奮鬥,獲得了全面的發展和提高,到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底,全區敵人控制的地方僅及百分之十六多一點;敵佔區的人口僅及百分之十五多一點。全區縣以上早已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區一級政府一般都經過局部改選,半數以上的鄉有了共產黨的支部和群眾組織,基層群眾優勢已經基本確立,並開始進行以鄉政權為重點的基層政權改造。地方武裝已能獨立擔負打擊、殲滅日偽,堅持原地鬥爭的任務,主力部隊隨時可以用於機動作戰。蘇中區黨委及時提出了「更頑強地堅持原地鬥爭和更有效地準備反攻力量」的方針。

  積蓄力量,準備反攻,一直是蘇中領導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在蘇中鬥爭形勢最嚴峻時也沒放棄過,並一直注意為反攻做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物質上的準備。現在敵人正在作垂死掙扎,戰爭進行到了轉折關頭,作為戰區的指揮員,必須正確估量形勢,把握時機,積極主動地推進形勢的發展。設若判斷失誤,輕率從事或優柔寡斷,都會對全域造成不利的影響。為此,我開始把領導重心由以堅持為主轉為以發展為主。

  蘇中抗日鬥爭形勢的轉折,是從車橋戰役開始的。組織發起車橋戰役,我有一個較長的醞釀和形成過程。

  日偽對第四分區「清鄉」後,除師直屬隊和第二分區的機關、部隊要在東台南北地區活動外,第三、第四分區的主力團有時也需要轉移到第二分區休整,或待機配合第四分區作戰,因此,很覺得地區狹窄,部隊擁擠,而大批幹部亟待整風,缺少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我奉命去軍部駐地(黃花塘)參加整風會議和彙報工作,便帶少數參謀、測繪人員和一個連,有意識地選擇路線,對沿途地形,敵情進行實地調查。去時由台南穿過通榆公路、串場河,經興化地區南下到江都真武廟,從昭關壩偽軍據點中通過揚淮公路,偷渡運河,泛舟邵伯湖,在揚州城北十五余公里邵伯湖南岸的黃玨橋上岸,越過場(州)(長)公路,到達黃花塘軍部。九月返回蘇中時,由天長之龍崗乘船過高郵湖北上,經黎城(金湖縣)過淮河,然後在平橋、涇河兩據點間夜渡運河,越過封鎖線,接著乘船過建湖、興化間的水網地區,再越過通榆路回到台南地區。我們穿行于車橋、曹甸據點附近以及許多邊沿區、接敵區和敵佔區,往返行程五百餘公里,沿途察看地形、瞭解敵情,同幹部、群眾交談。

  在臨汗以北的團寨,又與第十八旅旅長兼第一分區司令劉先勝探討了這個地區的特點和軍事地位。我注意到淮安、阜甯、寶應三縣邊界的淮寶地區,是我新四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師的結合部,也是敵人兩支部隊的結合部。這裡原是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所在地,是韓德勤在蘇北苦心經營的反共基地。一九四三年韓頑棄守後為敵偽所占。敵人以車橋為中心,建有十餘處據點。我們也跟進開闢工作,一年來已在安豐、曹甸、涇河鎮一線以南,打下了政權工作和群眾工作的初步基礎,其餘地區偽化仍深。

  我設想,如果我們集中兵力拔除車橋、涇口等據點,在這裡打開局面,敵兩支部隊都會因為是自己的邊沿地區而互相推諉、觀望,配合作戰也不會協調。而我方得手後就可以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區,可以把領導機關移駐于此,集中幹部開展整風運動,集中主力進行整訓,還可以就近加強對第十八旅工作的指導。特別是可以打通蘇北、蘇中、淮北、淮南四個地區之間的戰略聯繫。這樣就形成了在淮寶地區發起以奪取車橋、涇口為目標的攻勢作戰的設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