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五


  奉命增援三十三師的頑軍預備隊進至分界以西,因三十三師被殲,便轉守營溪。我第二縱隊追至營溪,把它包圍,激戰半天,殲其大半,殘部向海安方向潰逃。韓德勤糾集來的各保安旅團見勢不妙,也爭先撤退。為了囊括通、如、海、啟,控制長江,向大海邊發展,我們把海安作為追擊戰的首要目標。在作戰命令中規定:「不顧傷亡,不計俘獲,占領海安就是勝利。」因為海安是個十字路口,控制了海安能割斷如皋、南通、海門、啟東四縣頑軍與海安以北頑軍主力的聯繫。當時我曾對江南增援來的部隊說:「你們才從江南趕來,本來應該讓你們休息一下的,觀在任務緊急,只能先執行任務了。」他們立即出發,和各兄弟部隊爭先前進,逢水過水,見橋奪橋,不怕疲勞,邊打邊追,直奔海安。海安的頑軍逃了,我軍勝利佔領。

  至此,頑軍第八十九軍及獨立六旅幾乎全軍覆沒。最後清查,我軍自十月三日起至六日止,共殲頑軍主力十二個團,保安第十六旅全部,保安第三旅、保安第五旅各一個團,共計一萬一千餘人。其中第八十九軍中將軍長李守維、獨立第六旅中將旅長翁達及旅、團長數人斃命,俘三十三師師長孫啟人、九十九旅旅長苗瑞林、一一七師參謀長等師、旅、團軍官十余名,下級軍官六百名。據不完全統計,主要繳獲有長短槍三千八百余支,輕、重機槍一百八十九挺,山炮三門,迫擊炮五十九門,還有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

  韓德勤見大勢已去,率殘部千余人向興化狼狽逃竄。我本著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到達東台,便停止向西北追擊,給韓德勤留下一條後路,以便爭取更多的人繼續抗日。我軍派出一支部隊,繼續沿通榆公路北進,準備迎接南下的八路軍。十月十日,我蘇北部隊前鋒與黃克誠同志率領南下的八路軍先頭部隊會師於東台縣之白駒。

  十一月七日,劉少奇同志及八路軍南下部隊的領導同志來到海安,陳毅同志率蘇北指揮部及地方党、政領導司志舉行了隆重的大會熱烈歡迎。盼望已久的大會師終於在決戰勝利之後實現了。陳毅同志曾慷慨賦詩:

  「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

  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在回憶這一段革命鬥爭歷史時,我還深切地懷念當年共同戰鬥的其他一些同志:龍樹林、徐緒奎、陳時夫、喬信明、邱玉權、廖政國、郭猛、黃才勝、吳載文、嚴昌榮、羅湘濤、孔峭帆、李景瑞等等同志,這些同志已經先後離開了我們,他們都為挺進蘇北,發展華中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我新四軍江南部隊全體指戰員沒有辜負黨中央、軍委的信任,勝利地完成了挺進蘇北,奪取蘇北抗戰領導權的歷史任務,從此掀起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的高潮,展現了華中抗戰蓬勃發展的前景。

  ※第八章 蘇中抗日戰爭

  蘇中人民的抗日鬥爭是值得一寫的。這裡只記述一九四一年二月——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有關軍事鬥爭的戰略策略和作戰指導方面的若干問題。全面地寫,題目太大了。武裝鬥爭的勝利,是根據地和人民群眾力量的集中體現。在複雜、尖銳、艱苦的鬥爭中,蘇中得以建設成為華中基本抗日根據地之一,武裝鬥爭的勝利是決定性的因素。

  【蘇中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任務】

  一九四〇年七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挺進蘇北,與先期過江的部隊匯合,經過嚴重的反磨擦鬥爭,在同年十月取得了黃橋決戰勝利。蘇中抗日鬥爭的局面才真正打開了。這時全國的抗日形勢早已進入相持階段。這是蘇中抗日鬥爭形勢的一個特點。當時形勢是非常嚴峻的:頑方韓德勤主力即將對我大舉進攻,而黃克誠同志率領的八路軍南下部隊距黃橋地區尚遠,沒有條件進行戰役配合。陳毅同志經過審慎研究,為了贏得時間,決心以劣勢兵力,同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決戰。陳毅同志下這個決心,是承擔重大責任的,以後他不止一次地對我說過當時的這種緊張心情。

  黃橋決戰勝利,新四軍與八路軍南下部隊會師,我方的軍事實力已超過國民黨軍,僅弱於日偽軍,在蘇北戰場居第二位,並且控制了黃橋以北經海安到鹽城數百里範圍內的幾乎全部城鎮,隨即又打開了(南)通如(皋)(門)(東)的局面。以城鎮為立足點,開始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迅速展開。這一時期的工作是在陳毅同志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工作有聲有色,卓有成效。

  皖南事變發生後,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奉中央、中央軍委之命,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同志為代軍長,劉少奇同志為政治委員。一月二十五日,新四軍新的軍部在鹽城成立,全軍整編為七個師。第一師由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編成,我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劉炎任一師政委、蘇中軍區政委,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葉飛任一師副師長。一九四一年三月,組成蘇中區黨委和蘇中行政委員會,劉炎、陳丕顯分任蘇中區黨委正、副書記,管文蔚任蘇中行政公署主任。後劉炎同志因病不在位,他的職務由我兼任。這是一個生死與共、團結合作的領導班子。

  原蘇北指揮部所屬三個縱隊,即改為第一師的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長兼政委葉飛;第二旅旅長王必成、政委劉培善;第三旅旅長陶勇、政委劉先勝(後為吉洛,即姬鵬飛)

  為迅速建成新四軍新的領導機關,原蘇北指揮部即作為新四軍軍部的部分基礎。蘇北指揮部是由江南指揮部改建的,經過一定的戰爭鍛煉,精幹、靈活、有效率。當時留給一師師部的,連我在內官兵共二十四人。我是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七日由鹽城返回東台二裡橋組建第一師師部的。在我起程的前兩天,陳毅同志特地來到我的住房,關切地問我:「怎麼樣,人太少了吧?」我立即爽快地回答:「好男不吃分家飯嘛!軍長放心,哪裡有群眾、有敵人,那裡就有我們的發展。」軍長聽了很高興,連聲說:「好!好!」並且說他很快就去看我們。軍長的關切,使我受到很大鼓舞。在此以前,我是副手,在他直接領導下工作,大樹底下好乘涼,現在我要單獨去蘇中,深深地感到肩上擔子的份量很重。

  蘇中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起鬥龍港,東臨黃海,面積約二萬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萬。這裡臨近南京、上海,扼制著長江下游北側航運通道,盛產糧食、棉花、食油、海鹽等重要戰略物資,沿江城鎮有紡織、加工等現代輕工業,商業興盛,財源豐足,境內系平原水網,河流縱橫,公路交錯,交通便捷,歷來是官僚資本江浙財團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淪陷後成為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後方和人力、物力、資源的供應基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