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一九四〇年五月十七日,我挺縱為粉碎敵偽「掃蕩」,移往江都郭村休整。兩李在韓德勤的挑唆下,說是占了他的地盤,竟向我挺縱下最後通牒,限三天退出郭村。在頑軍保安第三旅的配合下,調動其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縱隊向郭村進逼,總兵力達十三個團。其第二縱隊踞於塘頭、宜陵、丁溝一帶,隔斷郭村與大橋地區和蘇南我軍之聯繫;第四縱隊在泰州、刁家鋪、口岸一帶;保三旅則在郭村以北之小岐一帶,妄想一舉圍殲我挺進縱隊于郭村、大橋地區。 此時我方政治、軍事態勢急迫。一方面挺縱兵力單薄,頑我兵力對比懸殊,如作戰不利,我將失去大江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勢必嚴重影響我主力北上。另一方面,即使打敗了兩李,但如果處置失當,兩李倒向韓德勤一邊,造成韓、李反共大聯合,對我發展蘇北也極為不利。加之此時在有的領導幹部中對黨的統戰政策和爭取兩李的方針認識不盡一致。在此關鍵時刻,陳毅同志一面令在天(長)儀(征)揚(州)地區的蘇皖支隊星夜赴援,一面電示挺縱:他將立即渡江北上,親臨決策。電報發出後,他便換了中式夏布衫褲,戴上涼帽,匆匆向江北趕去。 挺縱領導葉飛、管文蔚、姬鵬飛、張藩等同志接到陳毅同志的指示後,一面作緊急應戰的準備,一面派政治部副主任陳同生同志為代表,前去泰州向兩李倡言和平。可是,李明揚卻以開會為由離泰州去了興化,李長江則扣留了陳同生同志。六月二十八日,開始了對郭村的大舉進攻。李部先後到達蘭家橋、白塔河、楊家橋、董家橋、莊家橋、吳家橋、黃毛墩、麻村等地,形成四面包圍、十路進攻之勢。我軍收縮于郭村、西周莊堅守。他們在地方黨和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下,利用李部各路互不配合的弱點,採取積極防禦,逐次殺傷其最突出的一路,有效地穩定了郭村陣地。這時,奉命增援的蘇皖支隊已由陶勇等同志率領,跨越天揚路,夜渡邵伯湖,穿過日寇封鎖線,日夜兼程一百餘公里,突然進入了李部防區——郭村西面的楊家橋、麻村一帶,與挺縱取得了聯繫,並于當夜進入郭村,分擔了部分防務。 六月三十日,我軍挺縱第一團兩個營於夜間隱蔽出擊,突然襲入李軍後方重鎮宜陵,消滅其一個營和一個團部,李軍大恐。此時,共產黨員陳玉生同志率領了一個團 (該團是我地方党領導的部隊,為適應鬥爭環境,當時公開用李明揚的第三縱隊第八支隊番號),共產黨員王澄同志率領了一個營(該營是李明揚的第二縱隊第五支隊第四大隊,是我地方黨所控制的),在我第四團接應下立即起義,進一步改變了戰場形勢。我軍反守為攻,對李軍實行內外夾擊,殲其三個團,迫使李軍全線潰退。 七月三日,陳毅同志被迎到郭村,他給部隊以熱情的慰問和鼓勵。但他又說:戰役和戰術上的勝利,不等於戰略上的勝利。我們要打開蘇北局面,非把韓德勤打敗不可;要打敗韓德勤,就必須爭取兩李中立,不使他投奔韓德勤。這一打,究竟是把兩李打到韓德勤一邊去,還是打到我們這邊來,這就要看我們政策和策略的威力了。 這時,有的同志主張駐守郭村,不再前進;有的同志又主張直下泰州。陳毅同志認為郭村地區過於狹小,將來勢必還會發生磨擦;而打到泰州又會逼得兩李非倒向韓德勤不可。他決定乘勝打下塘頭,控制交通要點,解決部隊給養;又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態勢下,適可而止,收兵於泰州城郊的碾米場,並派代表去見李明揚,表明我顧全大局,滅敵、反頑、聯李的方針不變,要他以「互助互讓、共同發展」八個字來推動抗戰。這時,李明揚從興化趕回來收拾殘局。聽說我們不攻泰州,還派來代表倡導和議,正是求之不得,連忙向陳同生同志賠禮道歉,派專使陪送返回挺縱。電話架通後,陳毅同志親自同李明揚通話,再次表明我軍為了團結抗戰,願意與他們重修舊好,將俘虜他們的人員全部釋放,歸還繳獲的部分槍支,並願將郭村等地全部讓出交給他們,但要求他們團結抗日,助我東進;如果將來韓頑不以民族利益為重而向我進攻時,希望他們保持中立。李明揚難中得救,全部答應。 郭村戰鬥是鞏固蘇北橋頭陣地的一仗,也是同韓德勤爭奪兩李的關鍵一仗。至此我們取得了政治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建立以黃橋為中心的根據地】 一九四〇年六月中旬,我江南指揮部率領第二團、新六團等部準備經溧(陽)武(進)路向長江邊北移。顧祝同、冷欣以其第四十師主力一部及「挺進軍」第五團等部對我突襲。我軍奮起自衛還擊,殲其兩個團於西塔山地區,餘部潰逃。我軍隨即越過公路、運河、鐵路、長江等日寇的幾道封鎖線,於七月八日前勝利到達蘇北吳家橋地區,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 江南指揮部率部過江後,蘇北頑、我鬥爭進入新的階段。在此以前,雙方以爭奪中間力量為中心,此後即將進入正面的交鋒了。我們分析形勢,蔣介石、韓德勤絕不會允許我們在蘇北敵後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頑、我之間勢將有一次決戰,必須積極做好準備。至於對韓德勤的鬥爭方針,我們認為,在韓德勤軍事實力數倍於我的形勢下,要爭取我在蘇北全域的優勢,必須堅持自主的原則,但這時正處在頑固派兩次反共高潮之間,全國人民心向緩和,力促團結抗戰,從頑、我鬥爭的全域出發,又必須運用「以退為進」的策略。 對我軍以何處為中心建設根據地的問題,在指揮部到達蘇北後有過三種議論:一是扼守揚(州)泰(州)地區,二是北進興化,三是進取黃橋。我們主張東進黃橋。第一,黃橋處於靖江、如皋、海安、泰縣、泰興等縣的中心,以黃橋為中心建立根據地,便於向(南)通、如(皋)、海(門)、啟(東)發展。而只有控制通、如、海、啟才可以與我江南部隊相呼應,控制長江通道,威脅日寇和切斷韓頑與江南冷欣的聯繫。第二,吳家橋、郭村一帶,原為兩李範圍,地區比較狹小,如果向外發展,勢將與兩李發生矛盾,影響全力對韓,與我統戰方針違背。水城興化,是韓德勤盤踞的中心,周圍全是水網,對我進出不利,且地域偏西,對日寇威脅不大。第三,盤踞黃橋一帶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謙部,一貫勾結敵偽,積極反共,敲詐勒索,久失人心,而且戰鬥力較弱,易於殲滅。第四,該地區有我黨的工作和影響,群眾基礎好。我軍東進抗日,能獲得地方黨的配合和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 這時,我們遵照中央指示,將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揮部改為蘇北指揮部,仍由陳毅同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我任副司令,劉炎、鐘期光同志分別任政治部正、副主任。此時劉炎同志尚在蘇南,政治部工作由鐘期光同志主持。部隊整編為三個縱隊,每個縱隊三個團。第一縱隊以葉飛同志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一、第四、第五團;第二縱隊以王必成同志任司令員,劉培善同志為政委,下轄第二、第六、第九團;第三縱隊以陶勇同志任司令員,劉先勝同志為政委,下轄第三、第七、第八團。全部共七千餘人。數量雖還不大,但統一了指揮,行動協調了,部隊面貌一新,這對開闢蘇北局面有重要意義。 蘇北指揮部隨即發佈政治動員令,提出團結、抗戰、反頑口號,要求全體指戰員做好打運動戰、殲滅戰的充分準備,嚴格執行紀律,宣傳黨的政策,開展群眾工作。 部隊在揚泰地區休整了一周,七月二十五日出發,採取遠道奔襲和各個擊破的戰術,直指黃橋。我軍以戰鬥姿態於七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日通過口(岸)泰(興)線上的寺港口、繆灣等兩李防區,李部如約讓路,並朝天鳴槍,我軍佯作奪路而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