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二三


  在此期間,軍團領導曾向黨中央和中革軍委建議在皖贛地區開展遊擊戰爭,與當地黨和遊擊隊密切配合,爭取在休寧、婺源、祁門一帶消滅尾追之敵,以擴大皖贛蘇區,尋找有利時機再入浙行動。根據戰鬥連隊很不充實的狀況,建議將部隊整編為四個營,精簡機關,充實連隊,以便機動作戰。還向中央和中革軍委建議,在敵人嚴重進攻的情況下,允許我們機動、自主地解決許多問題。軍團的這些建議,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但未獲批准。

  十月十五日,中革軍委來電,令七軍團轉移到閩浙贛蘇區整頓補充。軍團研究之後,認為皖贛邊有發展條件,而進出閩浙贛蘇區要通過幾道敵封鎖線,因此,十七日向中革軍委去電請示,如我們今後仍須去皖南,則不如不去閩浙贛蘇區,以主力向皖南遊擊區(石埭、太平、祁門、休寧等縣之間,中心區在雷湖、柯村)行動。十八日中革軍委複電同意。但二十一日又接中革軍委電令,七軍團仍要去閩浙贛蘇區。我們遵命立即向閩浙贛蘇區轉移,經浮梁、德興之間,通過兩道敵封鎖線,進入閩浙贛蘇區之重溪地區。

  七軍團自瑞金出發到進入閩浙贛蘇區,轉戰閩、浙、贛、皖四省的幾十個縣鎮,歷時近四個月,行程一千六百多公里。儘管受到王明「左」傾錯誤的指導和曾洪易、樂少華的直接干擾,但是,全軍團廣大指戰員以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敢頑強的戰鬥精神,排除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連續行軍作戰,深入敵人腹心,擊退了敵人無數次的截擊,追擊和「圍剿」,打了一些勝仗,粉碎了敵人消滅我軍的企圖。我們沿途還盡可能地開展群眾工作,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擴大了党和紅軍的影響。部隊雖然戰鬥和非戰鬥減員較大,但沿途陸續給各遊擊區留下了一千多名軍事骨幹力量,到達閩浙贛蘇區時還保持了約三千多人。七軍團孤軍轉戰敵人後方,是起到了它的積極作用的。廣大指戰員用血汗寫下的這一段戰鬥歷程,是不容抹殺的。

  當時「左」傾錯誤的領導者,按照主觀主義、冒險主義的戰略意圖來衡量七軍團的北上行動。要求通過這支僅有幾千人的部隊的作戰行動,「促敵人進行戰略與作戰部署上的變更」,由於未能實現這些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的,就指責部隊沒有完成任務。他們還把曾洪易個人的退卻動搖,同尋淮洲同志和廣大指戰員的光輝戰鬥業績混淆起來,給這支部隊扣上「染上了機會主義」、「執行了退卻逃跑路線」等等荒誕的大帽子。這些顯然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是完全錯誤的。

  【到達閩浙贛和組成紅十軍團】

  閩浙贛蘇區是方志敏同志領導創建的著名的老蘇區,勝利地粉碎過敵人的多次「圍剿」,紅旗一直在這裡高高地飄揚著。我們到達蘇區時,方志敏同志親自到駐地看望。他是那樣的親切懇摯,平易近人,第一次會見,就給了我們深刻的印象。蘇區的革命群眾都以極大的熱情迎接我們,用盡可能籌集到的物資慰勞我們。群眾稱我們這支歷經風霜的子弟兵為「老十軍」(一九三三年一月,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調到中央蘇區,成為紅七軍團的主要組成部分。閩浙贛蘇區隨後又成立了新的紅十軍)。在黨和人民的親切慰問下,四個月來的艱辛勞累,頓時一掃而光,部隊情緒迅速振奮起來。

  接著,部隊進行整編。根據中革軍委十一月四日命令,紅七軍團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十軍團,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分編為第二十師和第二十一師。領導幹部也作了調整,任命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尋淮洲任十九師師長,劉英任師政治部主任。同時,閩浙贛軍區的領導幹部也作了調整,省蘇維埃主席方志敏兼軍區司令員,曾洪易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我被調任軍區參謀長。當時中央和中革軍委已率中央紅軍主力轉移,中央蘇區成立了以項英同志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所以軍委在電令中還指出,紅十軍團和閩浙贛軍區今後接受中央軍區的指揮。

  軍團整編以後的任務是,第十九師仍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第二十、二十一師仍留閩浙贛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老蘇區。

  十一月十八日,第十九師在尋淮洲同志率領下,從懷玉山和德興東北通過敵封鎖線,向浙皖贛邊進發。十九師的突然出動,出乎敵人意料。敵浙江保安縱隊副指揮蔣志英率兩個團尾追,受到我軍堅決回擊。蔣志英負傷敗退常山,我繳獲頗多。接著,十九師經上方鎮,渡新安江,向分水縣(今武盛)前進,並逼近昌化、於潛(今潛陽)和臨安,震動了杭州。隨後又轉向皖南行動,經歙縣、績溪附近,一舉攻克旌德縣城,並由涇縣、宣城之間北上,威脅蕪湖。達這一時期,尋淮洲同志率領十九師獨立行動,擺脫了曾、樂的干擾,從當面實際情況出發,在廣大地區內機動作戰,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就在十九師活動很有成效的時候,中央軍區發來指示:根據敵人對閩浙贛蘇區的「圍剿」日趨嚴重的形勢,命令十軍團部立即率二十、二十一師轉到外線,同十九師會合,在開化、遂安、衢縣、常山之間集結兵力,爭取以運動戰消滅敵人,創造浙皖贛邊新蘇區。為了統一領導十軍團與創造新蘇區的行動,中央軍區決定以方志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以方志敏為主席,隨十軍團行動。調我任軍團參謀長、劉英任軍團政治部主任。

  在當時形勢下,組成紅十軍團,並把長於打遊擊的紅十軍和地方武裝集中起來,進行大兵團活動,企圖打大仗,這是戰略指導上的又一個重大失誤,為後來紅十軍團的挫折和失敗埋下了禍根。

  【譚家橋戰鬥】

  十一月下旬,在方志敏、劉疇西同志率領下,紅十軍團部和第二十、二十一兩師,經婺源、開化之間和休寧以南,北上皖南,十二月十日與十九師會合于黃山東南之湯口地區。此時,敵人調集重兵分成多路對我實施尾追堵擊,企圖圍殲我軍。為粉碎敵之陰謀,我軍必須選其一路給予打擊。十三日,我們沿屯溪至青陽的公路向北轉移,經烏泥關進到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這時獲悉,其他敵軍距離尚遠,唯尾隨我軍之敵補充第一旅已抵達湯口,正繼續向我追擊前進中,顯得孤立突出。該敵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共三個團,裝備比較好。我下軍團三個師,兵力和敵人差不多,裝備不如敵軍,但地形對我十分有利。烏泥關是一個山隘口,東側有一個制高點,向北一路小山坡。軍團首長決心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爭取殲滅該敵大部。

  軍團的作戰部署是:由烏泥關起,沿公路兩側自南而北,按十九、二十、二十一師的順序設伏。十九師是軍團戰鬥力較強的一個師,配置在上峰,除以一個連兵力控制烏泥關制高點外,該師主要兵力部署在烏泥關以北,與二十、二十一師陣地依次銜接。二十一師以一個營構築工事堅守譚家橋正面。待敵補充第一旅通過烏泥關,進入我設伏地域以後,即行封鎖烏泥關口,斷敵退路,阻擊敵可能之增援。二十、二十一師會同十九師部分兵力對敵攔腰出擊,並排打下去,將其大部殲滅于烏泥關至譚家橋公路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