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四四 |
|
至此,蔣介石集團的「五大主力」消滅殆盡。新一軍、新六軍消滅在東北戰場,整編七十四師消滅在孟良崮,第五軍、第十八軍消滅在淮海戰場。 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滅國民黨1個「剿總」司令部、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55.5萬人,基本上殲滅了蔣介石在長江以北的精銳部隊,解放了華東、中原廣大地區,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 七、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的時候,提出用4至8個月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師)的任務。從那時起,到淮海戰役結束,正好8個月,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消滅了國民黨正規軍62個旅(師),是中央軍委提出的最高指標12個旅的5倍多,實現了把國民黨的主力部隊盡可能多地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構想,把蔣介石王朝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基本上打掉了。 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發起的。在戰役發展的關鍵時節,特別是在演變為南線戰略決戰的關鍵時刻,他都提出了重要的建議,對中央軍委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加1個軍(包括先遣縱隊和第二階段以後參戰的渤海縱隊與第三十五軍,不包括暫歸華野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以及江淮軍區、豫皖蘇軍區、冀魯豫軍區部隊,共42萬人,占淮海戰役我軍參戰兵力總數的70%。 粟裕直接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殲滅敵人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4個兵團、18個軍共44.3萬餘人(包括起義投誠4.4萬餘人),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越戰越強,由戰前的36.9萬人發展到55.1萬人。在新成分大量湧進的情況下,士氣高昂,裝備改善,戰術進步,戰鬥力不斷提高。 8個月來的戰局發展,正如粟裕所預料的,人民解放軍在政治上戰略上已經取得優勢的基礎上,再取得數量上技術上的優勢,戰爭形勢即可急轉直下,也將推動政治局勢的迅速發展,革命的全國勝利即可迅速到來。 談到淮海戰役的特點,粟裕說:「在戰役上我們是劣勢,是以少勝多,在戰術上是以多勝少。當時我們中野和華野加起來不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在徐州地區的兵力有70多萬,將近80萬。兵力上裝備上我們都是劣勢,我們卻打了勝仗,兵力還越打越多。」三大戰役相比,遼沈戰役解放軍以70余萬對國民黨軍55萬,殲敵47.2萬人;平津戰役解放軍以100萬對國民黨軍60余萬,殲敵(包括改編)52.1萬人,都是以多勝少;惟獨淮海戰役是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殲敵55.5萬人,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創造這個奇跡過程中,粟裕在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兩方面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並且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藝術。 淮海戰役殲敵人數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進行的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兩戰均殲德軍50萬人)。斯大林得知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在筆記本上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在蘇聯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時,斯大林對蘇駐華大使尤金說:淮海戰役打得成功,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這個戰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研究。你到中國幫我辦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國後,向毛澤東轉達了斯大林的要求。毛澤東說:這個戰役是粟裕同志在濟南戰役快結束時提出來的,中央軍委確定了方針,原則和戰役的兵力部署,戰役的具體指揮是總前委的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同志。 毛澤東在1949年的一次談話中還說: 「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17頁。) 這是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歷史結論。 ※第十九章 軍政全勝過大江 一、穩操勝券的京滬杭戰役部署。周密組織渡江作戰各項準備。 1949年8月28日下午4時,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華東海軍人員時發表談話,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歷程談到結束不久的渡江戰役,談到粟裕在渡江戰役中的作用。他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開始創造的時候和受到挫折以後,總有些人沒有信心。過後發展了,又勝利了,他們又有信心了。就這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嘛!」又說:「對於渡長江也是一樣,開始我們許多同志對於突破蔣介石的長江防線也是缺乏信心的,粟裕他們幾個同志有信心。結果,又是我們勝利了,而且比預想的要順利,要快。」 對中國歷史了如指掌的毛澤東深知,長江是名副其實的「天塹」。他說:「長江不是個陰溝,而是陽溝,過長江不容易。」(《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52頁。)在中國戰爭史上,對於進攻者一方來說,渡江之戰歷來敗多勝少。從三國赤壁之戰、宋金採石之戰到西晉滅吳之戰,歷次渡江之戰的經驗教訓說明,無論進攻與防守,無論勝利與失敗,長江天險並非決定因素,關鍵在於戰略指導的正確或錯誤。 在渡江戰役開始之前,蔣介石集團曾經夢想依靠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前進。他們說:「長江自古天險,曹操、符堅都渡不過來,何況共產黨,除非他們是天兵天將。」這一次,他們又打錯了算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一夜之間就突破了蔣介石自吹「固若金湯」的千里江防,百萬雄師過大江,宣告延續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破產,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實踐再次證明,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是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的正確與否。 粟裕晚年談到渡江戰役時說:渡江不緊張,國民黨的江防算不了什麼,那時我們的火力已經超過並壓倒敵人了。當然,我們在戰術上和具體部署上是很重視很周密的。 粟裕對渡江作戰的必勝信念,是建立在對敵我戰略態勢的科學分析和豐富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的。抗日戰爭期間,他曾經在南京至江陰段3次成功地率軍渡江。1940年,他率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部隊渡江北上,執行開闢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1944年,他率領蘇中主力部隊和地方幹部近萬人分兩路渡江南下,執行向蘇浙皖邊發展的戰略任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率領蘇浙軍區部隊和地方幹部6萬余人分批渡江北進,貫徹執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那3次渡江,都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採取出其不意、避實就虛的戰法,選擇敵人的薄弱部位偷渡。粟裕從3次渡江的實踐中體會到,長江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防線。這一次是粟裕第4次率軍渡江作戰,他已有成竹在胸,並且進行了長達10個多月的準備。 粟裕認為,即將進行的渡江戰役,是在南線戰略決戰勝利,把蔣介石的精銳部隊殲滅在江北以後進行的,與中共中央1948年初設想的渡江南進大不相同。一是形勢任務不同。那時,中共中央決定渡江南進的目的是將戰爭引向國民黨深遠後方,調動中原戰場國民黨軍隊20個到30個旅回防江南,以扭轉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現在,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358萬人,解放區總人口達到約2億人,在政治上、戰略上、數量上和技術上都取得了優勢,而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的精銳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殘存的作戰部隊僅有146萬人,國民黨反動集團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都已瀕臨總崩潰境地。人民解放軍「全國作戰的總任務,是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摧毀國民黨統治機構與殘餘軍事力量」。(《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55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