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四〇 |
|
四、戰役關鍵階段一肩勇挑三擔,度過他戰役指揮中第三個最緊張時刻。 粟裕晚年談到淮海戰役時說:「我在解放戰爭的戰役指揮中有三個最緊張的戰役:宿北、豫東和淮海。而淮海戰役中最緊張的是第二階段。我曾經連續七晝夜沒有睡覺,後來發作了美尼爾氏綜合症,帶病指揮。戰役結束以後,這個病大發作起來了,連七屆二中全會也沒有能參加。」 許多人不理解,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主要是打黃維,粟裕不擔任主攻方向的指揮,為什麼最緊張?其實,全面瞭解了當時淮海戰場的實際情況,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那時的淮海戰場上,國民黨軍總兵力還有6個兵團18個軍50余萬人,分別集中在3處:江蘇徐州地區,有徐州「剿總」和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8個軍30余萬人;安徽蒙城地區,有黃維兵團4個軍12萬人;安徽蚌埠地區,有李延年、劉汝明2個兵團6個軍10余萬人。 三個戰場一盤棋。如何確定主要打擊目標,如何處理主攻戰場與鉗制、阻擊戰場的關係,有計劃有步驟地消滅這3部分敵人,是關係整個戰役勝負的關鍵問題。 對於第二階段的作戰任務,中央軍委和戰區指揮員之間反復商討,隨著戰場形勢的發展,曾經作過多次設想和調整,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明確和完善。 粟裕從淮海戰役發起之時開始,就一直關注著第二階段作戰對象的選擇。早在11月7日的電報和8日的「齊辰電」中,就提出下一步殲滅黃維兵團或孫元良兵團。中央軍委判斷,在打完第一仗以後,徐州之敵有南撤和不撤兩種可能,在11月7日的電報中提出:「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77頁。)。可見,把黃維兵團作為第二階段的殲擊目標,一開始就是作為南線戰略決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來的。 在第一階段作戰過程中,中央軍委一度設想第二階段「殲滅邱李,奪取徐州」(《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97頁。)。那時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剛剛開始,其餘各部蔣軍的動向尚未判明。所以,中央軍委11月15日指示:第二階段作戰「需待黃(百韜)兵團殲滅以後,依邱清泉、李彌、黃維三部的情況,才能決定作戰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1頁。)。 在第一階段作戰中,粟裕把對邱,李的作戰始終限於在阻援打援中殲其一部的範圍內,並且於11月18日向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報告:「邱、李東援部隊進程甚緩」,「估計邱、李已不敢大膽東援,縱(敵)東援殲滅可能不大」,而隨時準備轉移兵力到南線作戰。 在第一階段作戰臨近結束的時候,南北兩線戰場態勢發生重大變化:全殲黃百韜兵團已成定局,邱、李兩兵團積極東援的情況並未出現,集結于蚌埠、蒙城地區的黃維,李延年、劉汝明3個兵團開始向北增援。中央軍委和淮海戰場指揮員注意的重心轉移到南線。中央軍委認為,南線之敵25個師「是一個大敵,必須妥籌對策」(《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30頁。)。 11月18日,中央軍委提出,在北線殲滅了黃百韜,南線殲滅了李延年,殲滅或驅逐了劉汝明之後,「即可全力殲滅黃維,如像在碾莊殲滅黃百韜那樣,獲得一個偉大勝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45頁。)。同一天,黃維兵團3個軍進至蒙城地區,向中野一縱發起攻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於11月19日提出,華野在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即將主力集中于徐東、徐南,監視邱,李、孫三個兵團,爭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時以尚未使用之五個縱隊或三個縱隊用於南線,協同我們殲擊黃維,李延年」。(《淮海戰役》,第一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75頁。) 粟裕和陳士榘、張震於11月20日亥時複電,表示「完全同意劉陳鄧指示,抽出四至五個縱隊,必要時還可增加三個縱隊,協同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並且建議「首先求得徹底殲滅黃維兵團為主」。當晚就派4個縱隊分途南進。他們在複電中還判斷,黃百韜被全殲後,邱,李兵團與黃維、李延年兵團有「以宿縣為中心對進,以圖打通津浦線聯繫之極大可能」。為此決定以4個縱隊加2個旅阻止李、劉兵團北進,以8個縱隊成大弧形包圍徐州,監視和鉗制徐州之敵,阻止他們南援,「全力保劉陳鄧殲黃(維)勝利」(《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21—423頁。)。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11月21日複電,「完全同意哿(20日)亥電部署」。但是,在集中兵力打一個敵人還是分兵打兩個敵人問題上,商榷還在繼續。11月21日,中央軍委電示:「華野今後一個時期內的主要任務是殲滅李延年。請粟陳張、譚王從目前起,即將主要注意力及兵力部署的重點放在殲滅李延年三個軍的上面」(《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58頁。)。 11月23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提出:「戰役第一步由中野全力對黃維,華野全力殲李延年、劉汝明(宿縣城由華野控制)。爾後視戰況發展,實行調整」。 11月22日,華野全殲黃百韜兵團,同時給邱、李兩兵團以沉重打擊,第一階段作戰勝利結束,給下一步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11月23日,黃維兵團向中野南坪集陣地發起猛烈進攻,而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則遲遲不進,出現了殲滅黃維兵團的有利戰機。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於23日22時發電報給粟裕、陳士榘、張震並報中央軍委,認為「殲擊黃維之時機甚好」,「我們意見,除王(秉璋)張(霖之)十一縱外,請粟陳張以兩三個縱隊對李(延年)、劉(汝明)防禦,至少以四個縱隊參人殲黃維作戰」。粟、陳、張於24日午時(11—13時)複電:「我們當遵命,首先以大力協同中野殲滅黃維兵團,對劉(汝明)、李(延年)暫采阻擊與殲滅其一部之方針,對徐州方面則以七個縱隊(一、三、魯、十二縱為第一線,四、八、九縱為第二線)全力阻其南援」。決定除王張十一縱請劉、陳、鄧直接調用外,另令二縱擔負對劉、李兩兵團的阻擊,六、七及蘇十一等3個縱隊兼程向宿縣前進,準備加入殲滅黃維之作戰。中央軍委于24日15時複電:「(一)完全同意先打黃維;(二)望粟陳張遵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三)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69頁。)。 粟裕、陳士榘、張震接到中央軍委電報,於25日巳時(9—11時)複電,表示「我們完全擁護先集中兵力殲滅黃維的作戰方針」,並對參加殲滅黃維作戰以及阻擊南北兩線援敵作出具體部署:決定再抽調3個縱隊,連同已歸劉、陳、鄧指揮的王張十一縱,先後投入殲滅黃維的作戰;以3個縱隊加江淮軍區兩個旅,堅決阻擊李、劉兩兵團向西增援、向北進犯,隔斷它與黃維兵團和邱、李、孫3兵團的聯繫;以8個縱隊阻擊邱、李、孫3兵團,使其不能向南向西增援。(《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25頁。) 這樣,第二階段的作戰方針就最後確定下來,並開始付諸實施了。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肩三副重擔,除了先後派出5個縱隊參加主攻戰場作戰以外,還擔負著鉗制、阻擊南北兩線敵軍一個剿總指揮部、5個兵團約40萬人的作戰任務。 粟裕認為,第二階段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是整個戰役的關鍵階段。在大兵團作戰中,鉗制和阻擊戰場不僅直接保障主攻戰場作戰,而且關係下一階段戰局發展。淮海戰役的轉折點,是在杜聿明所率邱李孫3個兵團被圍死,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被阻住,我軍已能集中足夠兵力全殲黃維兵團的時候。在這以前,戰場形勢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戰役指揮上,必須充分發揮自覺的能動性,爭取戰役轉折早日實現。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切斷3部分敵軍的聯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