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二 |
|
五、宿北戰役。華東戰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在解放戰爭的戰役指揮中最感緊張的第一次。 第一次漣水戰役以後,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經過短暫的整訓,又在粟裕的組織指揮下,從11月26日至12月8日發起了鹽南反擊戰,殲滅由東臺北犯之敵5000多人。12月9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題為《鹽城前線之捷》的時評,指出「這是五個月來粟裕將軍所部的第十一次大勝仗。這十一次大勝仗殲滅蔣軍足足有九萬人。蘇皖軍民光榮的自衛戰績,最生動地證明了蔣軍的必敗」。 與此同時,栗裕密切注意華東以至全國戰局的發展,籌謀未來的作戰行動。 這時全國戰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經過7月到10月4個月的作戰,國民黨軍隊被殲滅32個旅,占其總兵力的六分之一。雖然侵佔了解放區153座中小城市,卻不得不分兵把守,反而成了它的「包袱」,能夠機動作戰的兵力日益減少,因而戰線太長與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反,人民解放軍卻由戰爭開始時的127萬人增長到137萬人,野戰兵團在戰爭中不斷充實和加強,機動兵力大大增加。戰局的變化,正如延安《解放日報》社論《論戰局》所指出的那樣,今後幾個月,對於戰爭雙方都是「最緊張的一段」。 處於這個「最緊張的一段」,戰爭雙方都在謀劃新的對策,竭力爭取戰局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延安制定了新方針。11月21日,周恩來率領中共和談代表團由南京返回延安的第三天,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在延安棗園舉行會議,分析當前的形勢,確定以後的方針。他們認為,蔣介石召開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和平談判的大門已被關閉,「邊談邊打」的局面已經改變。毛澤東說:蔣介石對共產黨的方針是一無自由,二要消滅,他是不允許共產黨在保持一塊地方的條件下簽訂城下之盟的。因此,「我們的方針是戰爭的方針,這是確定了的」。毛澤東指出,過去幾個月內消滅了國民黨38個旅,使有些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停止了進攻,證明打殲滅戰是可能的,也是能夠改變戰局的。他說: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消滅國民黨七八十個旅,就可以消耗掉美國七八年中援助蔣介石的所有積蓄,使國共雙方的力量達到平衡。「達到平衡後就容易超過,那時我們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肅,然後就可以再向長江以南」,大約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達到這一目標。(《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81—782頁。) 毛澤東強調,今後數月的關鍵仍然是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擴大殲滅戰的規模,從根本上扭轉戰場形勢,奪取戰爭主動權。 南京發動了新攻勢。蔣介石堅持武力統一中國的反動政策,悍然召開一手包辦的「國民代表大會」,又從後方抽調5個軍約16個旅到內戰前線,維持其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其進攻的重點仍然擺在華東戰場,投入了25個整編師(軍)68個旅(師)的兵力。投入兵力之多,居全國務戰場之冠。 因此,全國各個戰場比較,在華東戰場上,雙方投人的兵力最多,仗打得最激烈,戰役的規模也最大。 1946年11月底到12月初,蔣介石為配合其偽國大的召開,制定了一個迅速結束蘇北戰事的計劃。在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揮下,集中12個整編師(軍)28個旅(師)的兵力,從東台、淮陰、宿遷、棗莊和嶧縣4路進攻,企圖切斷山東與華中的聯繫,聚殲華中野戰軍主力,或者逼迫華中野戰軍退到隴海路以北。 這時,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主力位於蘇北鹽城、漣水一帶,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主力位於魯南地區。 在北起魯南嶧縣南至蘇中東台的1000餘裡的戰線上,包括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中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十一師在內的幾十萬蔣軍三面壓來,對華野和山野形成了半包圍態勢。國民黨軍隊在兵力和態勢上佔據優勢,華野和山野處於相對劣勢和被動地位。 為了尋求正確的戰略戰役決策,迅速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在中共中央軍委的指導下,粟裕與陳毅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和探索。 12月6日,陳毅先後提出4個作戰方案,上報中共中央並告華中軍區。他認為,4個作戰方案,各有利弊,「以集中力量確保沭陽,殲擊十一師之一路為最好」。7日又電示華中野戰軍:集中兵力首先殲擊由兩淮進犯漣水之敵,爾後集中山野、華野全力夾擊進犯沭陽之敵。 粟裕接到陳毅的方案時,正在鹽城以南指揮作戰。他分析敵我態勢,認為在4路敵軍中以由宿遷東犯沭陽、新安鎮的一路對我威脅最大。只有集中主力殲滅這一路敵人,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但是,當時華野主力正在鹽南作戰,阻擊東犯沭、新敵軍的兵力比較薄弱。如讓宿遷之敵東進,勢將形成三面應敵的不利局面。因此,他在12月8日與譚震林聯名發電報給陳毅,建議山野主力迅速南下,至少進至隴海路邊,以便能在兩日內趕到宿遷、沭陽地區參戰。陳毅12月9日複電,同意粟、譚8日電部署,決定率領山野主力連夜轉移到山東與江蘇交界處的碼頭、沂河北岸機動位置,兩夜即可到達宿沭路作戰,同時兼顧打擊魯南之敵。 這樣,集中山野、華野主力先打宿沭一路蔣軍的決心就基本上定下來了。 正確的戰略意圖,必須通過戰役的勝利來實現。 中共中央軍委認為,殲滅進攻沭陽之敵極為重要,而且兩軍會合第一仗必須打勝,對這次作戰的組織指揮極為關注。12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電示陳毅並告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應待鹽城作戰結束,粟率一師北返,並待敵情完全明瞭後再考慮部署。屆時請粟提出計劃電告」。 12月9日,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報告鹽南戰役殲敵5000多人。12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複電:「慶祝鹽城大勝,望對指戰員傳令嘉獎」。同時指示:「望粟即日北返,部署沭陽作戰」。(《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54頁。)把戰役指揮的重擔加在了粟裕肩上。 粟裕接到中央軍委電示,立即由前線出發,晝夜兼程,趕到位於漣水、沭陽交界處的華中軍區駐地張集,同從魯南南下的陳毅會合,共同策劃和指揮宿北戰役。 粟裕多次談起,他在解放戰爭的戰役指揮中有三個最緊張的戰役:宿北、豫東和淮海。宿北戰役是第一次。他說:我協助陳毅同志指揮宿北戰役,深感責任重大,心情緊張。這一仗是山野和華野會合後第一次協同作戰,也是華東戰場上化被動為主動的關鍵一仗。直接參戰的部隊大部分屬山東野戰軍,指揮機關也是山東野戰軍司令部,我對指揮機關和參戰部隊不熟悉,感到心中無底。中央軍委早有要求,「兩軍會合第一仗必須打勝」。如何完成中央軍委交給的戰役指揮任務,又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是一個棘手的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但是,考慮到戰爭全域的利益,考慮到中央軍委的重托,決心打消一切顧慮,把這一仗打好。 粟裕和陳毅等領導人一起,密切注視敵情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部署。他們分析敵我態勢,判斷在4路敵軍中,東台、兩淮、嶧棗3路敵軍曾遭到我軍打擊,顧慮較多,進展不會太快,而由宿遷東進之敵,以為我山野、華野主力尚在魯南和蘇北地區,可能乘虛冒進。這一路中的整編第十一師,裝備精良,兵多將驕,剛從中原戰場調來,對淮北地形、民情不熟悉。整編第六十九師由3個不同建制的旅合編而成,內部矛盾較多,戰鬥力較弱。師長戴之奇是三青團中央委員,政治上極端反動,不久前剛被蔣介石提升為中將師長。此人軍事指揮無能,政治冒險精神十足,必圖邀功冒進。於是,決定出其不意,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先打弱敵,以24個團的兵力,首先圍殲立足未穩之整編第六十九師於宿遷、沭陽,新安鎮三角地區,分割、阻擊並視情殲滅整編第十一師;同時以28個團的兵力分別監視和阻擊其他3路敵軍。 12月14日,陳毅、粟裕將這個作戰部署上報中共中央軍委。第二天就收到中共中央軍委複示:「決心與部署甚好。戰況望隨時電告」。 果如粟裕等人所料,敵人按照預定的計劃,由宿遷向沭陽、新安鎮攻擊前進,整編第六十九師和整編第十一師主力呈扇形展開,出現了我軍予以穿插分割,各個殲滅的大好戰機。陳,粟當機立斷,調整部署,指揮部隊隱蔽接敵,向整編第六十九師發起突然攻擊。 在這次戰役中,第一次使用「華東野戰軍」名義:12月13日發出的預備命令,署名「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指揮機構稱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所。幾位領導人的分工是:陳、粟一起指揮全戰役,譚震林指揮阻擊進犯漣水和鹽城之敵,陳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直接指揮第一縱隊、第八師作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