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一 |
|
國民黨軍的進攻,遇到了華野部隊的頑強抗擊,每發動一次攻擊,就留下一堆屍體。激戰至10月28日,粟裕下令全線反擊,敵軍有的被殲,有的投降,有的潰退。張靈甫組織「督戰隊」,以幾十挺機槍阻擊潰退蔣軍。整編第二十八師一九二旅大部被殲,旅長曾振負傷,率殘部潰退,被張靈甫的「督戰隊」殺傷數百人,還有不少人在渡河時落水身亡。曾振丟開整編第七十四師,率殘部逃往淮安。隨後,張靈甫也急忙收拾人馬,逃回淮陰。 漣水保衛戰,從10月19日開始,到11月1日結束,歷時14天,殲敵9000多人,其中整編第七十四師6000多人,整編第二十八師一九二旅3000多人,繳獲各種炮15門,各種槍7000多支、炮彈和槍彈40多萬發,擊落敵機1架。張靈甫再次嘗到了粟裕鐵拳的滋味,打破了七十四師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一仗,華野部隊也付出了傷亡6000多人的代價。特別是第十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光榮犧牲,是一個重大損失。粟裕為此深感痛惜。他後來說,漣水保衛戰基本上是一個消耗戰。但是,這一仗打得氣焰囂張的七十四師傷了元氣,使我軍取得了打大仗、打惡仗、打硬仗的經驗,保住了漣水城,對華中區領導機關轉移山東起到了掩護作用,在穩定華中戰局上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為後來宿北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如果不打這一仗和東台防禦戰、嶧東反擊戰、台棗反擊戰以及後來的鹽南反擊戰,放敵人長驅直人,集中兵力打宿北戰役的決心就不那麼好下了。 經過這一戰役,粟裕對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二十八師區別對待的策略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張靈甫發電報給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第七軍軍長方先覺,頭腦顯得稍為清醒了一些。他說:「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東,往西則西。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餘,死無葬身之地。吾公以為如何?」不過,他還是過於樂觀了。實際上,並未等到「年餘」,僅僅過了半年,他和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就全軍覆沒了。而「猴子軍」整編第二十八師則驚歎:「中共軍避實擊虛,迅雷不及掩耳,使你措手不及。」有了這一仗的教訓,整編第二十八師以後打仗就不再那麼積極了。 四、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軍。總結戰爭初期的實踐經驗。 漣水戰役前後,粟裕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軍,組織部隊利用戰鬥間隙抓緊整訓。這次整訓,從9月下旬延續到11月上旬,其間因漣水戰役而一度中斷。整訓的主要內容,是組織部隊,特別是幹部學習中共中央的《三個月總結》和中央軍委《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總結戰爭初期的實踐經驗,進一步統一戰略戰術思想,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他自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同時組織部隊「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9月25日,粟裕利用撤出兩淮以後的短暫休整時間,在華中野戰軍幹部大會上作蘇中戰役總結報告。這個報告,在8月31日報告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對戰爭初期的實踐經驗作了科學的總結。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刻闡述了戰略指導思想和戰略戰術原則,強調作戰的基本指導思想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根據這個基本指導思想,「我們執行了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原則,但在戰術則恰恰相反,採取了以多勝少的打法」,實行戰略上的持久戰和戰術上的速決戰。「我們要迅速轉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必須迅速消滅敵人一路或兩路,迅速解決戰鬥。尤其是在敵人佔優勢的戰役中,必須採取各個擊破的戰法」,「在戰鬥中採取三個至五個打敵人一個的辦法」。只要把這個報告與中央軍委《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三個月總結》加以比較對照,就可以看出,粟裕在戰略戰術指導思想上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是如何的一致,他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何等重要的貢獻。 10月中旬,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在蘇北地區會師,粟裕及華中軍區其他領導同志與陳毅會合于漣水與沭陽交界的陳師庵地區。10月20日,陳毅報告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鄧小平:「山野、華野兩機關靠攏,相距五裡,我與粟、譚即日會合,住華野開始工作」。但是,第二天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二十八師就向漣水進攻,因而決定改變集結整訓的計劃,發起漣水保衛戰,粟裕到前線指揮作戰。10月27日,漣水保衛戰取得決定性勝利。陳毅和張鼎丞、鄧子恢決定:粟裕、譚震林率華中野戰軍在漣水城西附近整訓,陳毅率山東野戰軍司令部和第八師返回魯南。 在返回魯南以前,陳毅在華中軍區軍直幹部大會上作報告,講了三個問題:(一)三個月自衛戰爭中經驗的總結;(二)粉碎蔣美的政治攻勢與和平攻勢;(三)我們今後的工作。當時負責會務工作的華野政治部秘書處長譚肇之回憶,陳毅到場就向到會幹部拱手致意說:「你們打得好啊!佩服!佩服!」 陳毅的講話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戰略要地也可以放棄,最後還可以收回。他從淮陰失守講起,說:兩淮能不能守?是不是「馬德裡」?失守不可避免,造成的困難是有的,但對整個局勢沒有大的影響。臨沂能不能守?也可以守一下,最後還是不能守。張家口,敵人是要進攻的,能不能打?也可以打一下,最後是要放棄的。延安能不能守?我看也要放棄的。這些統統都不要緊,最後全中國都是我們的。陳毅作完報告,當天晚上就率領山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和第八師返回魯南。 漣水戰役以後,粟裕抓緊戰役間隙,繼續組織部隊休整。從11月中旬到12月初,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先後在漣水附近召開華中軍區黨代表大會和營以上幹部大會。粟裕在會上作軍事工作報告,著重講組織大兵團作戰問題。他還和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鐘期光一起,組織指導部隊總結了「立功運動」、「溶化俘虜」、「評定傷亡」等政治工作經驗。 立功運動,原稱「功勞運動」,是在蘇中戰役中首先在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二團開展起來的。1946年11月,延安新華社廣播推廣了這個團的經驗,稱它為「人民自衛戰爭中的一個創舉」。1947年2月4日,《解放日報》發表《再論立功運動》的社論,指出:「自從去年蘇魯皖部隊首創立功運動以後,全解放區部隊機關已經普遍推行。這一運動,顯然已經成為人民解放軍爭取勝利的有效工具和很大的推動力量。」 溶化俘虜,是在憶苦教育的基礎上,首先在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三團開展起來的。在蘇中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大多數是飽受剝削壓迫的工農家庭子弟。經過憶苦教育,提高了階級覺悟,立即掉轉槍口參加戰鬥。他們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戰術、技術比較好。參加革命隊伍後,不少人迅速成長為戰鬥英雄、基層幹部,不僅解決了我軍的兵員補充問題,還有利於我軍戰術、技術的提高。有些人說:蔣介石不僅是一個「運輸隊長」,還是一個「訓練部長」。那時部隊中隨處可以聽到這樣一首歌:「天下窮人是一家,蔣介石叫我們互相來殘殺。如今來到解放軍,不分什麼你我他,團結在共產黨領導下,地主軍閥都打垮。」 評定傷亡,也叫「民主戰評會」,是在華中野戰軍第一師第九團首先開展起來的。漣水戰役以後,九團用這種方法總結傷亡較多的經驗教訓,不僅增強了指戰員之間的團結,而且促進了學習戰術、技術的積極性。評定傷亡與立功運動互為補充,既提倡英勇作戰,又講究戰術技術,是提高部隊戰鬥力的有效措施。粟裕對這一經驗非常重視,認為它找到了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的結合點。 這三項具有獨創性的經驗,當時被稱為「政治工作的三把鑰匙」。在粟裕和鐘期光等人的熱情支持、積極推廣下,迅速在華中野戰軍各部隊中廣泛開展起來,成為華中野戰軍越打越多、越戰越強的重要保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