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九二


  8月6日和7日,毛澤東先後為中央軍委起草兩份電報:一份電報給陳毅,說「似以同意粟裕意見在蘇中再打一仗,然後主力西調為有利。因粟部西調過早,一則蘇中人心不順;二則敵軍亦將早日西調。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讓粟部在蘇中再打一仗(不論勝負)然後西調,各方皆無話說」(《從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軍事文獻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110—111頁。)。另一電報給粟裕,詢問:「由你率主力與陳軍長會合集中力量打開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斷蚌浦線,直接配合陳宋、劉鄧之作戰,這是一個方案。照你微午(5日午時)電辦法,八月內再在蘇中打一仗然後西移,這是又一個方案。你對以上兩方案意見如何盼告。」(《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8頁。)

  此時,蘇中出現有利戰機;粟裕急電報告「殲敵良機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蘇中作戰,則蘇中戰局很可能於最近有新的開展」。中央軍委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

  這個指示表明,中央軍委已經確認蘇中為主要作戰方向,並接受了粟裕的建議。陳毅也於8月8日複電,「同意以一、六師、七縱及五旅集中東(台)(安)間待機殲敵」(《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73頁。)

  中央軍委決定,華中野戰軍主力仍留蘇中作戰1個月。8月9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示南線三支野戰軍負責人劉伯承和鄧小平、陳毅、粟裕:8月10日至9月10日一個月內,「如我粟裕軍能在蘇中殲敵二至三個旅,陳(毅)(時輪)軍能在徐蚌線及其以東殲敵二至三個旅,劉(伯承)(小平)軍能佔領汴(開封)(州)線及豫東、淮北十餘城,並殲敵二至三個旅,共殲敵六至九個旅,則於大局有極大利益。一則蔣軍向蘇中、蘇北之進攻必受頓挫,二則新黃河受我軍威脅,這兩點均將迫使蔣介石從我中原軍方面抽調至少數個旅向東向北增援。如嗣後我軍有更大勝利,中原軍面前之蔣軍被調向東向北者必愈多,因而使我中原軍能在陝南、豫西、川東、鄂西、鄂中、鄂東、皖西等七八處地方站住腳跟,即是戰略上一大勝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96頁。)

  3天以後,李堡作戰勝利。當時把宣泰、如南兩次作戰稱為第一戰役,把海安、李堡兩次作戰稱為第二戰役。中央軍委發來賀電:「慶祝你們第二次大勝利」。

  8月12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宋時輪的電報,指出:「粟裕軍前日在蘇中第二個勝仗,不但使蘇中蔣軍陷入極大困難,亦將使淮南第五軍無法北調。粟部在蘇中民情熟悉,補給容易,地形便利,蘇中敵軍裝備亦比第五軍差,較易取勝。馬上調淮南,因敵人硬,地勢險,不一定能完成切斷蚌浦路任務。不如令粟部再在蘇中作戰一時期,再打一、二個勝仗,使蘇中蔣軍完全轉入守勢,保全蘇中解放區,對全域有極大利益。這樣配合淮北作戰,更為有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02頁。)

  8月13日,中央軍委一天連發兩電:一電給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宋時輪,指示:「蘇中各分散之敵利於我各個擊破,望再佈置幾次作戰。即如交通總隊,凡能殲滅者一概殲滅之。你們如能徹底粉碎蘇中蔣軍之進攻,對全域將有極大影響。」(《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60頁。)一電給粟裕,再次詢問:「你部以西移淮南作戰為有利,還是以在蘇中利用群眾地形等有利條件再打一仗然後西移為有利?」(《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200頁。)

  8月14日,粟裕和譚震林聯名答覆中央軍委的詢問,認為在蘇中作戰有多種有利條件,較去淮南作戰更為有利。8月15日,毛澤東為軍委起草複電指示:「所見很對。望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繼續在那裡作戰。如你們能在今後一個月內再打二三個勝仗,繼續殲敵二三個旅,則對整個局勢助益極大。」(《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10頁。)8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進一步指示:「粟譚主力留在蘇中作戰暫時不要西移。待蘇中作戰任務徹底完成而淮南方面又有十分必要時再行考慮西移」。

  陳毅也於8月13日電告粟裕、譚震林:「宜就地繼續開展局面,而不必忙於西調,軍委亦有此指示,望照辦。部隊宜爭取數日休息,再求新的機動,反較西調為更有力配合各方。」(《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201頁。)

  不同意見的爭論,隨著李堡作戰的勝利而告一段落。通過戰爭的實踐和不同意見的討論,進一步明確了內線殲敵的作戰方針。

  五、奇兵險棋頓收奇效,攻黃救邵打援一舉三得。蘇中民謠: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從7月13日到8月12日,在1個月時間內,華中野戰軍連續4次作戰,殲敵3萬餘人,打破了蔣介石3個星期解決蘇中問題的迷夢,使蘇中戰局出現了有利於人民的變化。

  這時蘇中國民黨軍隊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難以繼續全面進攻,不得不調整部署:東面重點扼守南通經如皋到海安的公路幹線,西面由揚州沿運河北上進攻邵伯、高郵,正面加強海安至泰州線以南佔領區的「清剿」和防禦。南通、如皋一線兵力比較薄弱,是其暴露的側翼。

  粟裕設想,如果避開正面,攻其側翼,在南通、如皋之間打開缺口,必將嚴重威脅敵人的後方基地,打亂敵人的部署,造成殲敵良機,尋殲敵人於運動之中。

  8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獲悉蔣介石8月25日將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粟裕、譚震林決定立即南下作戰。他們在給中共中央和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的電報中說:「我為爭取二十五號頑廬山會議前,給頑一個嚴重打擊,決以一、六師及五旅南下,攻佔白蒲、丁堰、南通、海門一線,以使頑主力南援時,求得殲滅一個旅至兩個旅」(《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207頁。)

  中央軍委和陳毅於8月20日複電,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南下行動計劃。中央軍委隨後又發電指出,在攻佔丁堰、白蒲,南通、海門之線以後,海安、如皋之敵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此種情況下,請考慮第二步是否可以攻佔磨頭鎮、張黃港、加力市,並相機攻佔黃橋,調動或迫退海、如之敵」。強調指出,「將這些敵後市鎮上之敵軍,那怕每處一營一連予以殲滅,均有極大意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17頁。)

  粟裕認為,中央軍委的指示來得及時,十分正確。當即決定從丁堰、林梓打開缺口,以黃橋為進攻方向,插到敵人側後去打。

  這個敵人側後,是國民黨軍隊在其佔領區構築的東西百餘裡、南北數十裡的封鎖圈。它南臨長江天塹,東、北、西三面是許多據點構成的封鎖線。黃橋位於封鎖圈的中心地帶。

  用3萬多主力部隊插到敵人封鎖圈裡去打仗,這是一著奇兵,也是一著險棋。粟裕說:「這個行動好比孫行者打牛魔王的辦法,鑽到敵人肚子裡去打,帶有危險性。」他敢於走這步險棋,是因為有廣大的人民群眾作後盾。

  所謂敵人側後,實為新四軍的老根據地。這個地區的人民經過六年抗日鬥爭和反頑鬥爭的鍛煉,又剛剛進行了土地改革,參加和支援自衛戰爭的積極性空前提高,雖然暫時淪人敵手,但一刻也沒有停止鬥爭。

  華中野戰軍主力大部分戰士成長于蘇中解放區,與蘇中人民有著親如骨肉的聯繫,不僅為人民的利益而戰鬥,而且時刻注意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積極支持土地改革。

  在如南作戰以後,栗裕部署下一步作戰,同時決定「大力加強敵後遊擊戰爭,並爭取時間解決土地問題,以便有效地鞏固解放區」。在進入敵佔區的時候,粟裕和譚震林、劉先勝、鐘期光又連續發出「愛惜民力」的指示和告全體指戰員書,指出「愛惜民力、物力,在今天爭取戰爭最後勝利,是決定的因素」,規定了節省民力的7項措施,要求部隊使用民夫(除擔架外)不得超過部隊人數的四分之一,號召全體指戰員「正確使用民力,愛護群眾切身利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