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八九


  7月13日,華中野戰軍發起第一次作戰。7月14日,陳毅等發電報給中央軍委、劉伯承、鄧小平、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張雲逸、黎玉,說:

  「敵本月如大舉進攻蘇皖,這是分區蠶食的狡計,蘇皖現有力量難以勝任應付,必須友鄰區暫時出動配合才足以挽救。我們意見應即執行前定作戰計劃,截斷津浦南段、隴海徐西段,造成山東、太行主力在淮北之會合,準備渡淮作戰。只有全面大打才能制服蔣分區蠶食的狡計。」(《從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軍事文獻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141—142頁。)

  中央軍委權衡兩種意見,傾向於先在內線打幾仗再採取更大行動。7月15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兩份電報。一份答覆陳、宋7月14日的電報,說「在蔣軍尚未進攻蘇皖時,我軍仍在現地待機,最近幾天可看一看泰興戰鬥結果如何。」另一份給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轉粟裕並告陳毅、宋時輪:「此次泰興作戰不論勝敗如何,均須於結束戰鬥後,立即整理部隊,準備再戰。即使打了大勝仗,也要如此,因敵人會繼續進攻,我軍在南線須準備打四五個大仗,方能解決問題。」(《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08—109頁。)

  7月20日,蘇中戰役第二仗如南作戰勝利結束。

  第二天,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發給粟裕的電報:「(一)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二)敵情尚嚴重,望將參戰主力集中休整,補充缺額,恢復疲勞,以利再戰」。(《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3頁。)

  蘇中初戰的實踐證明,實行內線作戰的方針是符合戰爭初期的客觀規律的。一向尊重實踐經驗的中共中央,進一步調整了原定的戰略計劃,決定由先在蘇中打一仗改變為打四五仗。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中,粟裕逐步爭取實現了內線作戰的戰略構想。

  四、智撤海安,奇襲李堡。為奪取戰爭主動權創造戰機。
  為堅持內線作戰方針「斗膽直陳」。


  如南作戰接近尾聲的時候,粟裕又開始籌謀下一步的作戰行動。

  這時,國民黨軍第二梯隊開始渡江北進,東西兩路向如皋集中靠攏。華中野戰軍部隊經過十幾天連續作戰,已經相當疲勞,繼續與敵人糾纏下去不利,作戰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與大兵團作戰不相適應的問題也急需加以解決。7月21日,粟裕發出向中共中央、新四軍軍部、華中分局的請示電,建議乘勝收兵,休整待機,準備再戰。電報說:「我們為保衛與鞏固已得勝利和爭取部隊休息,爭取主動,暴露敵人弱點,製造敵人錯誤,擬即乘勝收兵,將主力一、六兩師撤到海安東北地區休整,並以海安為防禦中心(已築有較強工事),南面盡可能控制如皋,西面盡可能控制曲塘,使敵人不能合擊海安,使部隊能爭取休息,並以大力加強敵後遊擊戰爭,並爭取時間解決土地問題,以便更有效鞏固解放區。」(《蘇中七戰七捷》,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24—125頁。)

  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複電:「同意粟電乘勝收兵,休整兩星期後再戰」。

  宣泰、如南兩仗,使蔣介石和他的參謀總長陳誠大為震驚。陳誠急忙到南通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下令第二梯隊6個旅10余萬人渡江北進,集中兵力向海安進攻。

  海安,東臨黃海,西通揚(州)(州),南達長江,北接鹽(城)(寧),貫穿南北、溝通東西的三路兩河(通榆公路,通揚公路,海安至黃海公路,串場河,運糧河)在此處交會,歷來為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南北跳板」。元末,朱元璋與張士誠爭奪江海平原,常遇春在海安築城,切斷張士誠增援和運糧通道,使張士誠苦守的泰州孤城不攻自破。明代鳳陽巡撫唐順之為抵禦入侵倭寇(日本海盜集團)在海安築城扼守,打破了倭寇西窺淮揚、侵擾中原的陰謀,「淮(陰)(州)(陽)(州)得安枕而臥」。

  蔣介石及其手下將領此次進攻蘇北,也把攻佔海安作為第一步作戰的重要目標,企圖構成西至揚泰、東達海邊的封鎖線,以鞏固蘇中南部佔領區,打通蘇中通向淮北的門戶。然後,實現其第二步作戰計劃,與徐州南下部隊會攻兩淮,實現其「解決蘇北」的戰略目標。他們認為,海安戰略地位重要,華中野戰軍勢在必爭。因此,依恃其優勢兵力,採取分進合擊的戰法,企圖一舉攻佔海安,殲滅華中野戰軍主力。為了防止被各個擊破,採取錐形攻勢,正面不足30華里,縱深10余華里,各旅靠攏前進。

  強敵迎面壓來,粟裕沉著應戰。要不要固守海安,是他反復思考的中心問題。

  粟裕分析敵我態勢,權衡利弊得失,認為在適當時機撤出海安是必要的。因為當時還處在戰爭初期,中共中央早已明確指示,一切作長期打算,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要求我們不要輕易放棄戰略要地,更要求我們保存有生力量,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如果我們固守海安,那就正中敵人毒計。因為敵人集中6個旅的優勢兵力向海安進攻,並且有強大的第二梯隊作為後援,我軍即使能夠暫時守住海安,也要付出很大代價,消耗有生力量,最後仍然要被動地撤出來。如果我們先以小部隊實行運動防禦作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掩護主力部隊休整待機,然後主動撤出海安,不僅可以使敵人背上包袱,分散兵力,便於我軍各個擊破,而且可以造成敵人的錯覺,以為我軍被迫撤退而驕傲麻痹起來,從而造成有利於我的戰機,奪取戰爭的主動權。

  根據這樣的分析判斷,粟裕提出了初步的作戰方案:一、六兩師集結于海安東北地區休整待機,七縱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

  這個方案一提出來,許多同志想不通,認為撤出海安可惜。他們說:「黨中央不是要求我們不要輕易放棄要地嗎?打了兩個勝仗還要放棄海安,前兩仗豈不是白打了?」有的同志說:「敵人沒有什麼了不起,我軍已經打了兩個勝仗,為什麼不敢在海安同敵人決戰?」

  粟裕感覺到,戰爭的勝負決定於有生力量的消長而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這個重要思想還沒有為大多數幹部所掌握。要重視他們的意見,做深人細緻的思想工作,把領導的意圖變成廣大幹部的自覺行動。

  粟裕還想到,主動撤出海安,這是關係華中全域的重大決策,必須採取慎重態度。他雖然自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但是不敢獨自作出決定。當時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的其他領導同志都在淮安,只有粟裕一人在300裡外的海安前線。強敵壓境,時間緊迫。粟裕決定立即返回淮安,請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領導同志集體討論決定。

  7月28日下午4時,粟裕帶上一名警衛員,開始了一日一夜300餘裡的急行軍。

  在戰爭年代,粟裕要求身邊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指揮能力,還要掌握騎馬、游泳和開汽車等技能。他以身作則,不僅會騎馬、游泳、騎自行車,還會開汽車、摩托車、划船。有一次練習摩托車,摔到河裡,摔斷了一根手指。幸虧他游泳技術高,才從沉到河底的摩托車下鑽了出來。這一次,為了爭分奪秒趕路,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統統用上了。

  粟裕駕駛摩托車從海安出發,經東台、鹽城到湖垛鎮(今建湖縣),西邊是草蕩、水網地帶,摩托車不能行駛了。粟裕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對警衛員說:「下車,從現在起,向北繞道益林鎮,要靠我們的小車走路了。」

  「什麼小車?」警衛員疑惑不解地問。

  「11號。」粟裕笑著指指警衛員的雙腳。

  警衛員驚訝地瞪大了眼睛,心想這裡到淮安還有100裡路程。

  粟裕朝淮安方向望望說:「沒多遠了!」說罷,甩開大步向前走去。烈日當頭,汗水濕透了他的軍裝。

  走到益林鎮,實在太累了,就乘黃包車走了一段路,然後改乘小船沿澗河西開淮安。

  在離淮安50多裡的地方,他們找到一座製造手榴彈的兵工廠,借了一輛自行車。一車兩人,如何走法?警衛員說:「首長騎車,我跟著跑。」

  「胡扯!」粟裕說,「那還不如兩人都走路哩。」

  最後達成協議:一人踏車,一人搭乘,交替前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