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八四 |
|
栗裕認為,蘇中地區必將成為敵人發動全面內戰時的進攻重點,也是我軍自衛反擊作戰的理想戰場。蘇中是新四軍第一師堅持六年之久的抗日根據地,有經過嚴重鬥爭鍛煉的人民群眾和武裝力量。蘇中又是魚米之鄉,人口占華中全區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二,糧食產量占華中區總產量的五分之二,稅收占華中區的二分之一。蘇中地勢平坦,交通發達,有利於大兵團機動。如能在蘇中首戰告捷,就可以為以後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條件。他判斷,全面內戰爆發時,國民黨軍隊主力將沿運河以及如皋、海安線向北進攻,首先侵佔沿江魚米之區。為完成中共中央賦予的鞏固華中的戰略任務,打亂敵人在解放區長驅直人的戰略部署,決定將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集結于蘇中地區,首先保衛沿江魚米之區。 5月5日,蔣介石在南京舉行返都儀式,同時加緊發動全面內戰的步伐,策劃首先在中原、蘇北發起進攻。 同一天深夜,張鼎丞、粟裕、譚震林發出致陳毅並中共中央的電報: 我們為確保沿江財源區域,並擴大政治影響,震撼京滬,因此我們已集中六、七、八縱隊于蘇中地區,並擬于五師戰鬥大爆發時,不待蘇中頑軍之動作,而先行發動攻勢,以便奪取泰州,掃除靖江、泰興,並相機進佔揚州與南通,而便今後轉移主力, 向西北以配合山東夾擊徐州。但是否可在五師大戰爆發時, 先行發動進攻,請即電示。 中共中央5月6日複電指示:「如果國方進攻五師,全國內戰再爆發,你們先下手的計劃是可行的,但必須得到中央的命令之後才能行動」。 經過反復磋商,終於確定了華中南線的作戰部署。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集結于蘇中地區,與地方部隊和廣大民兵一起,投入了緊張的戰前準備,厲兵秣馬,嚴陣以待,擺出一個「蔣不攻李(按:指李先念指揮的中原軍區部隊),粟不攻蔣,蔣若攻李,粟必攻蔣」的戰略態勢。 5月8日,粟裕以華中軍區副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身份發表談話,嚴正指出:華中形勢非常緊張,國民黨屠殺人民的槍炮已架在面前。倘再忍讓,徒使反共分子的氣焰更加囂張。為了實現我黨鞏固和平、建設新中國的一貫主張,只有堅決實行自衛! 蘇中大地上,軍民同仇敵愾,鬥志昂揚,戰歌嘹亮,呈現一派人民戰爭的壯麗景象。 我們是蘇中人民的子弟兵, 堅守在自衛的最前線。 我們經過了戰火的洗禮, 鮮血的考驗, 艱苦的鬥爭中生長壯大。 不讓反動派的魔手奪去我們自由幸福的田園。 我們是蘇中人民的子弟兵, 堅守蘇中, 堅守蘇中, 堅守在自衛的最前線! ※第十二章 蘇中七戰七捷 一、面對全面內戰即將爆發的嚴峻形勢,探索戰爭初期指導規律,作出華中作戰部署。 1946年夏,全國形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蔣介石把他80%的正規軍193個整編旅158萬人調集到內戰前線,全面內戰的急風暴雨即將來臨。 中共中央密切注視著時局的動向。6月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電報判斷:「美蔣對我極為惡劣,全面內戰不可避免」。6月6日,對華中分局發出指示:「目前我們方針是力爭和平,但你們的工作必須是一切都準備打」。 面對迫在眉睫的全面內戰,如何認識和掌握這場戰爭的規律?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方針奪取這場戰爭的勝利?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粟裕後來回憶說:「全面內戰爆發以前,當我們看到這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們在蘇中面對即將進犯的敵人,深感重擔在肩,推動著我們對敵我雙方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敵我雙方互相對立著的許多特點;推動著我們反復思索,從中探尋戰爭的客觀規律,特別是戰爭初期的規律,並努力使自己的行動適應客觀存在的規律,以爭取勝利。」(《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94頁。)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經過10個月來的探索,粟裕對這場全面內戰的特點和規律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現在他著重探索的是戰爭初期的指導規律。 粟裕認為,在整個戰略防禦階段中,有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初期作戰階段。在這個階段,敵人在力量對比上佔有很大優勢,在戰略上居於主動地位,勢必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我們已經建立了大塊鞏固的根據地,戰爭一開始就有一個空前廣闊的內線作戰戰場,具有持久作戰的巨大潛在能力。由此產生了戰爭初期作戰的特點和規律。 ——戰爭初期是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實現這種轉變的決定因素,是敵我雙方有生力量的消長。在戰爭指導上,要採取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那裡打仗,什麼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麼時候打仗,哪部分敵人好消滅就消滅那部分敵人,什麼戰法有效就採取什麼戰法,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奪取戰爭的主動權。 ——在戰爭初期,敵強我弱的形勢是很明顯的。敵人依恃其強大軍事力量,勢必採取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企圖在短時間內佔領我解放區。我們雖然有對付全面內戰準備,但是需要一定時間完成適應戰時需要的各種轉變,以便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和潛力。我軍初期作戰的重要任務,是抗住敵人的戰略進攻,遏制敵人在解放區內長驅直人,頓挫敵人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以掩護我解放區縱深地區實現由平時到戰時的各種轉變,為持續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在敵強我弱的總形勢下,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規模,勢必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各個戰略區和主要作戰方向,要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各個戰略區之間,在戰略上互相配合,不宜過早地作戰役性配合,更不宜過早地舉行大會戰。隨著敵我力量的消長、我軍指揮藝術的提高和戰局向解放區縱深發展,逐步擴大作戰規模。 ——在敵人陸續增強兵力進攻的情況下,主戰場由解放區前部向縱深轉移是可以預見的發展趨勢。各個戰略區,在中央總的戰略方針指導下,具有相對獨立自主的方面,在各個作戰階段之間存在著戰區的轉折。在戰爭指導上,要處理好轉折過程中錯綜複雜的關係,掌握轉移的時機、轉移後的出擊方向和戰略佈局,為進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創造條件。 粟裕對戰爭初期規律的認識,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他所說的戰爭初期,與過去所說的「初戰」不同,不是一次戰役或戰鬥,而是由若干戰役或戰鬥組成的一個作戰階段。他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解決了如何把握毛澤東提出的「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的「初戰」三原則,以及如何處理戰略全域與各個戰略區的關係問題,並對戰爭初期的指導規律作了理論的概括。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華中野戰軍初期作戰的戰略構想。 1946年5月31日,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曾山聯名發電報給新四軍陳毅軍長和中共中央軍委,報告華中戰略態勢和作戰部署,提出華中戰略區初期作戰的戰略構想。電報分析華中敵我戰略態勢,判斷國民黨對華中的軍事部署已經完成,在華中周圍集結有12個軍、32個師,2個縱隊、3個獨立團加海州的徐繼泰部偽軍共約40萬人,可能于近期向華中進攻。「估計頑主力將以蘇中為主要攻擊方面,可能以一百軍、二十五軍、九十九軍,二十一軍等四個軍,以泰州、靖江為基點向北進犯,奪我海安、東台、興化、高郵之線,四十九軍則為鉗制隊以奪取如皋為目的」。認為「要擊破頑之企圖,必須達到殲滅他四至六個師的目的,才能改變現在情勢。要能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二至三個戰役,非一個戰役所能完成。以現有之六、七、八三個縱隊之力量,只能打一個戰役,要連續打下去必須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議,需四、五旅調回華中」。關於華中與山東兩個戰略區的配合問題,電報提出,「倘蘇中兩個戰役勝利後,即以六,八縱隊,四,五兩旅,配合九縱隊、九旅,包圍徐州,佔領徐蚌段,在可能時則配合山東奪取徐州或濟南及海州,灌雲等城,以改變華中與山東的鬥爭形勢。這個佈置,我們要求山東在整個戰役上應讓華中先在蘇中取得一二個戰役的勝利後,再轉移兵力」。 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戰略構想以及對主要作戰方向的判斷、對戰爭發展趨勢的預測,基本上是符合解放戰爭初期華中戰場的實際情況的。蔣介石果然把蘇中作為主要攻擊方向。隨著戰局的發展,主戰場逐步由解放區前部轉入縱深地區,再由淮海區轉向山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