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四二


  193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雲嶺新四軍軍部視察工作。第二次國共合作,周恩來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他是借視察第三戰區工作的機會,專程來新四軍傳達和貫徹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

  皖南春早,景色宜人。周恩來的到來,使雲嶺更加生氣勃勃。

  新四軍主要領導和各支隊負責人聚集在皖南。粟裕從蘇南回到軍部參加這次重要會議,聽取周恩來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的《關於統一戰線工作》、《目前形勢和新四軍的任務》的報告。周恩來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必須「獨立自主」地宣傳抗日,發動群眾,擴大武裝,建立、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會議期間,周恩來同新四軍領導交談,廣泛聽取包括粟裕在內的各支隊負責人和其他幹部的意見。他肯定一、二支隊在江南敵後的發展是符合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經過整整兩天討論,根據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指示精神,周恩來與項英等商定新四軍今後發展的戰略方針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從此在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之間、軍部和各支隊之間,對新四軍戰略發展方向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意見。

  皖南之行是粟裕進入江南敵後以來參加的一次高級別會議,討論的是新四軍戰略發展方針這樣的重要問題。這使他對全國的鬥爭形勢和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粟裕非常擁護周恩來與項英等商定的新四軍戰略發展方向,積極貫徹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

  粟裕率二支隊挺進敵後,既以主要精力考慮對付日軍,還以相當精力注意友軍的磨擦;在開展敵後抗日鬥爭中,既貫徹中共中央的「獨立自主」原則,又關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因反對磨擦而遭致破壞。粟裕把軍事鬥爭同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最終以軍事鬥爭的勝利來推動政治目標的實現。國民黨第三戰區給新四軍二支隊劃定了南京、天王寺、秣陵關這個最長距離不過30公里狹長三角地帶的活動區域。

  粟裕認為,不能盲從這個規定,必須衝破國民黨當局的束縛。結果二支隊向南打到高淳、郎溪,西南打到蕪湖,東北打到鎮江、金壇一帶。在衝破種種束縛的過程中,粟裕巧妙地把握好「度」,不四面出擊,過分刺激友軍。抗日無罪,衝破防區的抗日行動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鬥智的結果,二支隊一次次地打到防區以外,雖也遭致國民黨第三戰區的「追查」、「警告」,但他們也不好過深追究,最終造成一個個沖出防區的既成事實。而沖出防區的每一次行動,不僅在軍事上打擊了日寇,而且在政治上擴大了新四軍的影響。二支隊活動的根據地也在一次次沖出防區作戰行動中擴大、延伸,部隊得到了鍛煉、提高、發展。二支隊挺進江南敵後不到一年時間,便由原來的1700餘人發展到6000餘人。

  此時,蘇南的局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江南行署移駐溧陽山丫橋,又成立了第一遊擊區指揮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兼總指揮,江南行署主任、六十三師師長冷欣兼副總指揮,並將四十師、五十二師一部前調,監督新四軍,蓄意挑釁。日、偽軍也增加兵力,對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掃蕩」。1939年4月10日,日軍千餘人分三路向二支隊駐地狸頭橋進犯,尋殲新四軍第二支隊主力。粟裕派少數兵力佯動,阻滯敵人,掩護主力轉移,相機打擊敵人。阻擊部隊頑強抗擊敵人5小時後迅速撤出。當晚敵人進至狸頭橋附近,卻找不到二支隊的蹤影,只好宿營于紅楊樹。這時,粟裕派出的遊擊小組夜襲紅楊樹之敵。黑夜中日軍固守房屋應戰,第二天早晨灰溜溜地撤退了。這一仗二支隊斃敵40餘人,傷敵30餘人,粉碎了日軍的分進合擊計劃。

  為加強統一領導,集中力量打破敵頑夾擊,堅持江南敵後抗戰,1939年8月,新四軍軍部決定第一、第二支隊合併指揮。11月7日,江南指揮部在溧陽縣水西村正式成立,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羅忠毅任參謀長,劉炎、鐘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仕。江南指揮部領導的主力部隊及地方武裝共計1.4萬餘人。

  陳毅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戰略決策,政治上恢廓大度,有遠見。粟裕對中共中央的決策也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且長於戰役的組織指揮,用兵如神。在陳毅領導下,作為陳毅的助手,粟裕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而陳毅又把全盤的軍事指揮重任放手交給了粟裕,讓他盡情地施展。陳、粟二人同住在水西村一家李姓的宗祠內。白天二人根據分工忙著各自的工作,晚上,透過宗祠閣樓的燈光,便可看見陳、粟在一起商議軍政大事的身影。在江南指揮部粟裕負責的攤子大了,擔子重了,工作更忙了。指揮陳毅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統戰工作上。

  新四軍軍部雖然下達了羅忠毅任參謀長的命令,但羅忠毅一直在二支隊司令部駐地狸頭橋主持工作。這樣粟裕便兼起了江南指揮部參謀長職務,作戰、訓練、後勤及地方政權建設等全盤工作落在了他的肩上。1940年2月7日(農曆除夕),陳毅親筆寫了一副對聯:「輕裘緩帶羊叔子,食少事繁諸葛公」,貼在粟裕宿舍門上,稱讚粟裕面對繁忙工作所表現的敬業、負責精神,同時提醒他注意身體和休息。

  就在江南指揮部正式成立那一天,寶堰日軍一個加強中隊採取夜間出動、拂曉攻擊的戰法,奔襲延陵。陳、粟早有準備。日軍撲了個空,灰溜溜地撤回據點。陳、粟又安排好了擊敵方案。日軍還在途中,王必成團長率領的新四軍第二團突然殺了出來,會同新六團、丹陽獨立支隊,將日軍包圍在賀甲村。8日下午3時,王必成指揮各部發起總攻。日軍依託有利地形,構築環形工事,負隅頑抗。新四軍前仆後繼,連續攻擊拼搏,經過26小時強攻,全殲日軍一個加強中隊,擊斃武村中隊長以下日軍168名,生俘3人,繳獲輕機槍4挺、步槍28支、擲彈筒2具、指揮刀2把。延陵大捷,開創了江南敵後殲敵的新紀錄,受到延安總部通報表彰。

  江南局勢越來越嚴峻。新四軍在國民黨頑固派和日軍的進攻中處境更加困難。1939年11月7日,秦邦憲、董必武、葉劍英等在重慶與新四軍軍長葉挺商談,一致認為新四軍只有堅決而秘密地執行以一部堅持江南現地區,主力向江北發展的方針,把工作重心移到江北去,才能保全武裝,繼續發展。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進一步指出:華中為我黨我軍最重要的生命線。我黨我軍不控制華中不能生存。並在軍事上派八路軍主力2萬余人南下。已進入華中敵後的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和與持不同意見同志的討論,也認為蘇北是當時華中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是我軍的戰略突擊方向。這樣,發展蘇北的任務便由關係新四軍發展方向的一個局部問題,上升到關係對日、對頑鬥爭的全域位置上來了。粟裕堅決擁護和贊同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認為「向北發展」已到了時不我待的程度,應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力爭主動。

  事實上,江南新四軍「向東作戰」目的達到後,陳毅和粟裕一直在考慮「向北發展」的問題,並且積極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粟裕認為,新四軍在江南主要與日軍作戰,打的是一些小規模的遊擊戰,一旦向北發展,勢必要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撓,就會與他們打更大規模的仗。粟裕站在這個戰略高度思考,從皖南回到江南後,在集中整訓主力部隊指揮員向他們講授《關於組織戰鬥》軍事課時,反復提醒大家:「可能不久將來,我們要打更大規模的仗」。引導大家在思想上提前作好準備:作戰對象要從主要打日軍變為打國民黨頑固派,作戰形式要從打日軍的小規模遊擊戰變為打國民黨頑固派的大仗。

  大約是在1939年10月底11月初,出現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粟裕及時緊緊抓住,協助陳毅做了一篇「向北發展」的絕妙文章。

  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通過他的同鄉、國民黨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十五軍軍長王敬久,弄到10萬發子彈。王敬久要李明揚自己派部隊去取。因途中要通過日軍嚴密控制的重重封鎖線,危險很大,李明揚決定找新四軍幫助,托人捎了一封親筆信給陳毅。11月11日,陳毅接信後即找粟裕商量。粟裕毫不遲疑地提出:從二支隊抽出力量,由盧勝、陶勇率領四團團部及第二營,擔任協助護送彈藥的任務。彈藥於11月中旬送到了李明揚手中。盧勝、陶勇所帶的部隊也借機渡江北上,後進入蘇皖邊區,與先前渡江北上在那裡活動的梅嘉生支隊合編為蘇皖支隊,最終同活動在淮南的第五支隊取得了聯繫。這是粟裕協助陳毅走出的「向北發展」關鍵一著棋。接著,粟裕又和陳毅走出了另一著妙棋,決定葉飛率領老六團由蘇南開到揚中,與管文蔚部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然後渡江北上,加強蘇北力量,在揚州東部地區開展鬥爭。這樣,大江兩岸的蘇南、蘇中、淮南三面聯通,互為犄角,造成了新四軍足跨長江兩岸隨時可以發展的有利態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