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九


  8月16日,中共中央電令先遣隊離開閩東,沿閩浙邊境向閩北前進。此時尋淮洲傷勢好轉,重新參加一些軍事指揮。粟裕在幫助軍團長遂行軍事指揮的同時,努力做好參謀長的工作。

  先遣隊轉戰閩東,向閩北轉移,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緊緊咬住不放。粟裕是先遣隊領導人中最忙的一個。敵人靠近了,他立即運籌阻擊,制定作戰方案,提請軍團領導下決心,狠狠打它一仗,煞煞敵人威風。仗剛打完,又要運籌如何迅速擺脫敵人,變被動為主動。然而,先遣隊在軍事上的被動局面一直無法徹底扭轉過來。粟裕感到困惑。先遣隊離開中央蘇區以後,行軍走什麼路線,每天前進多少里程,在什麼地方宿營,攻打哪一個城鎮,都由中革軍委電報遙控指揮,在作戰指導和指揮上實行絕對集中,規定得非常具體。例如,中革軍委要先遣隊每天挺進15公里左右,不要你多走,也不讓你少走。

  這一切同粟裕在毛澤東等領導下參加井岡山鬥爭和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完全不一樣。隨著仗打得越多,粟裕在軍事上越來越成熟,思想越來越開闊,想問題越來越深刻。他認為,先遣隊孤軍深入白區,面對的是優勢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行軍、作戰等軍事行動必須不斷根據變化著的情況,作出靈活機動的改變。古時用兵尚且有「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的說法,現在怎麼能不顧敵情我情,一味按完全脫離實際的電報指示行動呢?粟裕又認為,先遣隊北上遠離後方,沿途經過的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區就是最好的依託,應該憑藉來休整部隊、安置傷病員、補充新成份,並在根據地群眾支援下,抓住戰機打幾個漂亮仗,為下一步行動打下基礎。可是上面不讓停留。

  粟裕走一路思索一路,對新環境中的行軍、作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見解:行軍,應該採取跳躍式前進,根據地形、敵情,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動若脫兔,靜似處子。作戰,面對強敵追剿,應適當分散兵力,同敵人盤旋兜圈子,多打遊擊戰,以吸引、迷惑和尋機打擊敵人;遇到有利戰機則集中兵力,打遊擊性的運動戰,殲敵一部,以改變不利態勢,爭取戰場主動權;既要積極打擊敵人,又不盲目地打硬仗,拼消耗。粟裕把自己的這些想法和看法,同尋淮洲軍團長等領導幹部交談過。大家都有同感,都很贊成。粟裕也向隨軍中央代表曾洪易和七軍團政委樂少華建議過,可是,把持了軍團領導權的曾洪易、樂少華,對粟裕的正確意見聽不進、不採納。

  曾洪易曾在閩浙贛蘇區任中共中央代表和省委書記,推行左傾路線,給閩浙贛蘇區造成極大危害。來到抗日先遣隊以後,面對艱險的鬥爭環境,一直悲觀動搖,最終叛變投敵。樂少華既無實際鬥爭經驗,又蠻橫霸道,動輒拍桌子罵娘,用「反政治委員制度」的大帽子壓人,濫用「政治委員最後決定權」。在軍團三人領導核心中,只有尋淮洲是在革命鬥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作戰勇敢,聯繫群眾,有膽有識,機智靈活。

  但是,把持中共中央領導權的左傾機會主義者推行宗派主義組織路線,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尋淮洲雖是軍團長、軍事一把手,卻無法行使軍事指揮權。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有時軍團長剛下令部隊展開,樂少華則要部隊撤下來,使下級指揮員無所適從。粟裕不是軍團軍事委員會成員,他的許多正確主張儘管得到中下層幹部擁護,卻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重視。粟裕出於公心,維護軍團長尋淮洲的權威。樂少華大為惱火,大聲呵斥粟裕是「反對政治委員制度的危險分子」,揚言要撤粟裕的職。一向平和的粟裕憤怒抗議說:「你還沒有資格撤我的職!」

  軍團主要領導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樂少華和尋淮洲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曾洪易愈益暴露出嚴重的恐慌動搖,竟然要求離開部隊。部隊攻克閩東豪紳地主集中地福安縣穆陽鎮,籌集到3萬元現洋和大量物資。8月24日,部隊離開穆陽繼續北上,樂少華獨斷專行確定一條行動路線,結果走錯了路。軍團長尋淮洲氣憤地批評樂少華。樂少華蠻橫地與尋淮洲大吵大鬧。曾洪易身為中共中央代表,不僅不支持尋淮洲的正確意見,連他們吵架也不勸阻,站在一旁冷眼觀看。從內心裡說,粟裕是支持尋淮洲的,但在這種情況下他覺得必須顧全大局,不能使尋、樂矛盾再擴大。形勢這樣險惡,主要領導再不團結,必然會給部隊帶來重大損失。他默默地給自己加了一項新任務:部隊每到一地,粟裕除了周密安排宿營、警戒外,還要派出人員去調查下一步行動路線,提出行軍方案,然後送給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等三個人簽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按照粟裕提出的行軍路線,部隊在閩浙邊行動,繼續向閩北前進,8月26日由福建壽寧進入浙西南的慶元縣,連續擊潰國民黨地方保安團和地主武裝大刀會的攔阻,8月28日下午攻克慶元縣城。部隊在慶元縣休整一天,8月30日向西挺進,在竹口殲滅國民黨浙江保安第三團(缺1個營),消滅麗水保安警察大隊和慶元縣保衛團大部,活捉慶元縣長張致遠,擊斃縣保衛團副團長丁南,浙江保安二支隊司令官杜志成落荒而逃,浙江保安第三團團長何世澄兵敗自殺。先遣隊短短幾天內連戰告捷,軍威大振,9月初進入閩北蘇區東北的古樓一帶遊擊區。

  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蘇區,是閩浙贛蘇區的一部分,領導人是享有很高威望的老共產黨員黃道。先遣隊離開中央蘇區以來,一路馬不停蹄,戰鬥一個接著一個,此時全軍已不足4000人。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始終咬住不放。粟裕、尋淮洲等都竭力主張利用閩北蘇區有利條件,讓部隊好好休整一下,同時坐下來認真總結出師以來的經驗教訓,以利今後的行動和作戰。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前堵後追下,先遣隊一直處在被動地位,也需要閩北蘇區的支援,尋找戰機打幾個勝仗,振奮士氣,擺脫被動局面。

  可是,中革軍委一次又一次來電,催促七軍團行動。9月4日電令七軍團:「現已開始作戰計劃的第三步,中心任務是:繼續徹底破壞進攻紅十軍及閩北蘇區之敵的後方;在閩浙贛邊境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新蘇區」,並規定「上述任務應於9月內完成。」9月7日,中革軍委又來電批評七軍團:「你們擬于閩北邊區休息,這恰合敵人的企圖,因敵人企圖阻止你們北進」,並命令:「立即執行4日的訓令」,「集結兵力轉移到新的隱蔽地域」。9月10日軍委兩次來電:「命令七軍團仍應執行原定北上任務」。

  實際上,那時皖南暴動已經失敗,左傾路線領導人把持的中共中央明知這個情況,仍然機械地要先遣隊按原計劃到皖南去,這是戰略指導上的又一次重大失誤。而此時粟裕的戰略思想和中革軍委指示完全不一樣:從眼前看,粟裕竭力主張七軍團應該依託閩北蘇區,尋找戰機給尾追之敵第四十九師以有力打擊;往下一步想,還應在福建地方黨組織和地方紅軍配合下,以軍事鬥爭作支撐,更大規模發動群眾,把閩東、閩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再同群眾條件較好的浙西南慶元地區連結起來,創造較大的局面;最後從這裡跳躍式地向浙西和皖南發展,建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真正調動敵人離開中央蘇區。可是粟裕的真知灼見既未引起中革軍委重視,也沒有被曾洪易、樂少華採納。凝視閩北蒼山峻嶺,想起中革軍委三令五申的脫離實際錯誤指揮,粟裕心中極度惆悵。

  按照中革軍委指示,七軍團在閩北只停留了短短幾天,安置好一批傷病員,隨即離開浦城縣古樓遊擊區,通過楓嶺關,向北進入浙江省江山縣境內,從此結束了在福建省境內的戰鬥歷程。為了破壞交通和迷惑敵人,粟裕派一個團殿后。9月14日,這個團在江山縣清湖鎮歸隊,但去接應的紅五團卻在峽口與敵遭遇,被封鎖在杭(州)(山)鐵路和衢江南邊,與七軍團主力失去聯繫。政委洪家雲率領部隊沖出包圍,撤回到閩北蘇區,便留下來歸中共閩北党領導,改編為紅三團,在閩浙邊的浦城、江山、龍泉等縣開展遊擊戰爭。1935年3月,粟裕、劉英率新組建的挺進師挺進浙西南,途經閩北,洪家雲和紅三團重新歸建,編入挺進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