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七


  ※第四章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一、中革軍委緊急組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先遣隊領導卻不知道中共中央的真正意圖。

  1934年7月6日晚,中央蘇區首府江西瑞金出發一支部隊,執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務,它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粟裕擔任先遣隊的參謀長。這是中共中央決定戰略轉移最早派出的一支紅軍部隊。但中共中央派出這支部隊最迫切的真實的意圖,包括粟裕在內的先遣隊領導誰也不清楚。若干年以後,粟裕見到了當年在極小範圍內閱讀的兩份中央文件,才明白了中共中央的意圖。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百萬大軍,對紅軍發動了第五次軍事「圍剿」,其中50多萬兵力是重點進攻中央蘇區。此時,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者已經把持中共中央的領導權,他們排擠毛澤東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領導,否定紅軍許多高級指揮員的正確主張,第五次反「圍剿」打了整整一年,大小戰鬥上百次,紅軍沒有打過一次痛快的殲滅戰,越打越被動,越打越憋氣,蘇區根據地也越打越小,到1934年4月已由原來的縱橫各近千里縮小到各300餘裡。到1934年6月情勢更為嚴重,左傾冒險主義領導最後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向西南突圍,準備到湘西去與第二、第六軍團會師,創建新蘇區。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組成和派出的。

  1979年底,粟裕向軍委副主席葉劍英詢問:抗日先遣隊是否是在王明左傾錯誤指導下派出的?葉劍英說:「五次反『圍剿』初期,毛主席主張過把紅軍主力挺進到蘇、浙、皖、贛地區,以打破蔣介石的『圍剿』。當時毛主席不在位,中央沒有採納。後來派出先遣隊,主力紅軍已經要作戰略轉移,那時毛主席處於無權地位。」(《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4頁。)

  那麼,那時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是什麼呢?當時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朱德元帥,1973年12月回答軍事科學院的提問時明確指出:「是準備退卻,派先遣隊去做個引子。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指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西南部轉移)。」(《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4頁。)

  執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務的是紅七軍團。接替肖勁光擔任政委的是樂少華。1934年7月初,紅七軍團奉命從福建連城地區調回到瑞金休整補充。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幾位領導人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德國人,原名奧托·布勞恩,化名李德,又叫華夫,1933年9月到達中央根據地),接見了軍團長尋維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當面交代任務,宣佈由紅七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立即向閩、浙、贛、皖等省出動,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推動抗日運動發展,最後到達地域為皖南,要求在1個半月內趕到。中央政治局書記處、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還發出了《關於組織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作戰任務的訓令》。

  「訓令」規定紅七軍團的任務:「中央及軍委決定派七軍團長期到福建、浙江去行動,發展遊擊戰爭,創建遊擊區域,一直到在福建、浙江、安徽諸地界建立新的蘇維埃的根據地;開展反日運動;消滅敵人後方的單個部隊;深入到敵人後方去,經過閩江流域,一直到杭(州)(山)鐵路及安徽的南部,以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到其後方去。」

  「訓令」對紅七軍團的行動計劃和完成時間,規定得很具體:「行動計劃預定分為三步:第一步,七軍團於7月7日晚由瑞金出動,經連城之北,永安東南,尤溪之東,約於7月25日到達閩清以西之閩江地域渡閩江;第二步,渡過閩江後,七軍團即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的名義活動,經由古田、慶元、遂昌向浙西前進,8月中旬應抵達杭江鐵路之蘭溪地域,在紅十軍的協助下消滅浙贛邊境上的敵人;第三步,8月下旬,在浙江及皖南地域,創立廣大的遊擊地區及蘇維埃的根據地。」

  「訓令」對先遣隊決策領導核心和任務也作了具體規定:「黨中央派中央代表曾洪易及工作團隨軍行動。如聯繫中斷時,則由中央代表、軍團長、軍團政委3人組織七軍團的軍委,中央代表領導党的工作、反日運動和遊擊戰爭,並與地方秘密黨組織取得聯繫。」

  為什麼規定紅七軍團在一個半月內趕到皖南呢?因為這時中共中央領導人已內部制定了一個中央蘇區「大突圍」、「大撤退」計劃,擬定在9月、10月間實施。派紅七軍團去皖南,威脅國民黨的腹心地區,吸引和調動「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正是為了配合中央紅軍主力實行「大搬家」的戰略意圖。但中共中央領導人並沒有把這個意圖告訴紅七軍團領導,為此制定的絕密文件也沒有向紅七軍團領導傳達。

  七軍團是中央蘇區紅軍主力中較新的軍團,接受抗日先遣任務時,全軍團約有4000人。奉調到瑞金後突擊補充2000多名新戰士,總共6000多人,其中戰鬥人員4000多人,分編為3個師,實際上各相當一個大團;非戰鬥人員約2000人,包括中共中央派出的隨軍工作團。全軍團僅有長短槍1200到1300支,一部分輕重機槍,6門迫擊炮,許多戰士拿的是梭鏢。但其他物資卻不少,中共中央為他們印製了大批宣傳品,大約有300多擔,連同部隊的後勤物資和炊事工具,總共500多擔。新成份多、非戰鬥人員多,武器不足,負荷沉重,行動遲緩,給七軍團行軍打仗帶來很大不便,也使27歲的軍團參謀長粟裕運籌戎機增加了困難。

  紅七軍團離開瑞金,經福建的長汀、連城、永安,攻克大田縣城,經尤溪以東,進入閩中地區。中共中央命令羅炳輝率領的紅九軍團專程從江西東進,護送七軍團北上。兩支勁旅同時揮師東進。國民黨正規部隊懾于紅軍強大威力,龜縮在縣城據點不敢出來,沿途民團和地主武裝更是不堪一擊。7月30日七軍團從閩江下游南岸的樟湖阪鎮勝利渡過閩江,完全進入白區。

  按照中共中央「訓令」,七軍團此時應由福建北上經浙南、浙西去皖南,實現第二步、第三步行動計劃。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忽然改變計劃,7月31日電令七軍團由穀口東進,佔領水口,威脅並相機襲取福州。粟裕馬上重新選擇進軍路線和制定作戰方案,轉兵向東,8月1日進佔福州西北閩江邊上的重要集鎮水口,另一部佔領古田縣城。按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軍團部在水口鎮召開「八一」紀念大會,向部隊正式宣佈:對外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活動,對內仍稱紅七軍團,並在大會上對北上行動和攻打福州進行了動員。官兵情緒高漲,鬥志昂揚。

  中共中央出於總的戰略意圖考慮,對紅七軍團北上行動作了突出宣揚。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專門接受中央蘇區《紅色中華》報記者採訪,談目前時局和紅軍抗日先遣隊。毛澤東主席詳細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侵略和國民黨幾十萬軍隊對蘇區第五次「圍剿」的形勢,指出:蘇維埃中央政府與革命軍事委員會,派遣了一支抗日先遣隊,這兩天已經迫近福州,即將經東部各省北上抗日。毛澤東特別強調,這支先遣部隊「有充分的戰鬥力,配備了充足的火力,戰鬥員指揮員都是質量很好的曾經在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表現了最大的英勇」,並且預言「先遣隊必能得到沿途民眾的援助」,「很快壯大成為抗日作戰的大力量」。

  這篇談話刊登在1934年8月1日的《紅色中華》第二版。8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瑞金參加「八一」閱兵典禮發表演說,8月2日出席紅軍家屬第一次代表大會作政治報告,都論述了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的意義。《紅色中華》作了詳細報道。從8月1日到9月21日,《紅色中華》連續刊登14條電訊稿,報道抗日先遣隊北上的勝利消息,最多時一天刊登4條,都在第一版。

  紅七軍團突然在閩中地區出現,引起國民黨當局震驚。福建省主席陳儀命令部署在閩東寧德、福安、霞浦和泉州等地「剿匪」的第八十七師王敬久部集中到福州。蔣介石急調在湖北整訓的第四十九師伍誠仁部由長江水路和海運馳援福建。「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也急忙從漳州飛到福州視察。8月7日,紅七軍團到達福州西北近郊,當晚便發起進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